文/潘大林
四十多年前,我在一家地方文学期刊当编辑,办公室订有多份报纸,《羊城晚报》是其中每年必订的一份。
《羊城晚报》是一份十分受人欢迎且敬重的报纸,不但领导阶层读它,文化人读它,商界人士读它,连市井小民也拿它当作每天必备的功课。每天上班后,我和同事们都会读当天送来的报纸,《羊城晚报》便是大家的首选。
因距离关系,在我所在的城市,一大早送来的《羊城晚报》一般是前一天的。1981年的10月8日,我上班后,拿起手边刚送来的《羊城晚报》,漫无目的地浏览着,读到“花地”副刊上的一篇小小说,突然感觉行文很是熟悉,看了一下作者名字,吓一跳,原来作者就是自己!作为一名刚出道的作者,这是我上个月刚寄给《羊城晚报》副刊的一篇小小说。
《羊城晚报》当时发行量一度达到150万份,在国内外都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而我只是个刚出道的“小白”,给《羊城晚报》投稿,本不抱什么刊出希望,早把这件事给忘记了。没想到一个月之后,报纸竟然将拙作刊发出来。于是,这成了我们那个小地方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在此之前的许多年里,我们那里似乎还没有哪个作者有过如此的幸运。
接下来的10月份,我又从《羊城晚报》副刊上读到两篇评论,其中都谈到了我发表的作品《分柑子》,论者不吝好词,对拙作给予了好评。这让我大受鼓舞,坚定了自己从事文学写作的决心和信心。
当年,我在《羊城晚报》上发表的这篇小小说,不久也被自己所在的玉林地区当年的文学奖评为优秀小说。
随后数年,我持续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羊城晚报》也相继采用了好几篇我的小说和散文。部分在《羊城晚报》上刊发的小小说作品,还被《微型小说选刊》等刊物所选载。
此事发生九年之后,1990年,我到博白县参观我国语言学界泰斗王力先生故居,看到故居一片衰败之象,感慨之下,写了一篇散文《雨访力故居》,又投给了《羊城晚报》。我文中对王力故居作了如此描写:“门庭颓败,杂草丛生,厅堂上赫然卧着一牛,在很响地反刍。四壁墙泥剥落,遍地牛粪堆积,尿臊扑鼻而来。东厢瓦面已经坍塌,黑朽的桁木像断骨般参差戳出,令人惨不忍睹……”如此揭露性的文字,我本不指望能公开刊出,但时过不久,《羊城晚报》竟然一字不漏地将这篇文章发了出来。
当时在北京北大燕园的王力先生夫人夏蔚霞女士读到拙作,给我写来一封信,信中说王力先生生前已将故居捐献给家乡,对故居的现状她已无能为力。我将此信复印一份,寄给当时博白县文联主席梁丰先生。他于此事很是热心,将信件转给县里有关单位,但县里当时很缺钱,似乎一时也没什么办法。
县教育局局长倒很大气,立马给全县中小学师生发出一信,动员每人捐款一元钱,用作修复王力故居。此信发出,作为客家人大县的博白,大家踊跃响应,一下集到数十万元。数年之后,修旧如旧的王力故居便出现在世人面前,成为地方上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景点。
故居门前是当地人陈国才先生撰写的一副长联,高度概括了王力先生的人生历程和学术成就:
“百代仰宗师,承前启后,声驰南北,看韵学鸿篇,笔力雕龙,叹穷经传道,超凡入圣,名德重词林,子弟三千,桃李薰风思沛泽;
千秋钦泰斗,博古精今,学贯中西,赏语音巨制,才华舞凤,赞游艺育人,过化存神,寿贤归藻翰,珠玑亿万,等身作品慰平生。”
再后来,玉林市也在市里建起了王力博物馆。王力先生那龙虫并雕、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家乡的后来者。今年高考,王力先生家乡博白县又传来了好消息:全县1189人考上一本线,位居全广西第七名,成绩骄人。
《羊城晚报》不仅刊发了我的文学作品,对我的其它文字也热心扶持。20世纪90年代,正是粤产家电风起云涌的岁月,许多物美价廉的粤产家电产品进入到普通百姓家,一些质量问题也随之而来。1993年,我在《羊城晚报》上发表了一篇《粤产家电褒贬录》,肯定了某些质量过得硬的家电产品,同时对一些有问题的家电也作了批评。没想到数日之后,被我批评的一家洗衣机厂家打来电话,给我送来了一台全新的洗衣机,以更换家里那台有问题的。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新闻媒体对社会的巨大监督力。
《羊城晚报》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助力是非常巨大的,1985年,报社为广东当地产品搞了一次“最佳广告词征文”,我写了一段4行28个字的打油诗寄去,没料竟在征文活动中斩获头筹,得了300元奖金,我当时的月工资还不满百元,等于三个月的工资,于我而言已不啻一笔巨款,此事引来同事们艳羡的目光,对我更是个巨大的激励。
一个作者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遇到一个好的媒体,无疑是件十分幸运的事。这样的幸事我遇上了,并激励我走过了数十年的文字生涯。我今年已年过七旬,回忆往事,心潮澎湃,能想到的除了感激,还是感激。最后,让我以一首打油诗结束这篇小文:
码字从文四十年,媒体为师助我前。
东望羊城存感激,聊书往事记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