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贸易与地缘政治紧张持续升级的背景下,中国近期大幅收紧稀土及关键金属出口管制。此一政策不仅引发美国强烈反响,也引发欧洲对防务现代化与再武装计划遭遇严重威胁的担忧。《观点》周刊网页的一篇报道,揭示了欧洲在关键原材料领域中对中国的深度依赖与战略的脆弱性。
报道指出:中国刚刚大幅收紧对战略性金属的出口限制,这一举措威胁到欧洲至2030年的重新武装雄心-而欧洲几乎没有替代方案。
中国商务部10月9日宣布,对包括钬、铒、铥、铕、镱在内的五种新稀土金属实施史上最严格的出口限制。这五种金属是在今年4月公布的首批七种关键材料基础上的扩展。但这次新措施的影响更深远:根据新的出口规定,任何含有0.1%以上中国稀土的产品都需获得出口许可,这意味着中国几乎能控制全球军工供应链。这项措施将于12月1日起正式生效,时间恰好卡在欧盟敲定“安全欧洲行动计划”(SAFE)防务投资之前。距离布鲁塞尔峰会仅一周之际,欧洲领导人面对中国的突然举措倍感措手不及。
报道指出:这一看似微小的门槛,使得导弹上的一颗螺丝都可能成为中国外交的筹码。中国此举恰逢欧盟委员会在10月16日发布《2030防务准备路线图》(Defense Readiness 2030),旨在让欧洲为未来可能发生的高强度战争做好准备。
众所周知,欧洲在稀土问题上十分脆弱:中国控制着全球60%的稀土开采和90%的精炼能力。而稀土是无人机、电机、导弹制导、雷达、传感器等核心军工技术不可或缺的材料。欧洲计划到2030年提升本土开采与精炼比例(开采10%、精炼40%、回收25%),但这仅是“纸上目标”,短期内没有实际替代能力。
根据欧盟的防务路线图锁定的雄心勃勃的目标:欧盟打算在2030年之前填补所有军事能力缺口,建立全欧反无人机防御系统,加强对俄边境防线。但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均需依赖中国稀土的高科技军工生产。
报道注意到:北京选择的时机也耐人寻味:新规将于12月1日正式生效,届时恰逢欧盟成员国敲定“欧洲安全行动机制”(SAFE)1500亿欧元防务贷款计划。更具针对性的是:凡与西方军工领域有关的企业,都将被系统性地拒发出口许可。
这并非中国第一次运用这种经济武器。今年4月,中国出台的较为温和的限制措施就曾导致美国汽车生产线因原料短缺被迫停工。如果未来欧洲急需生产数千架无人机,不知将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面对如此明显的依赖,欧洲的反应显得十分无力。所谓的《关键原材料法案》(CRMA)虽然设定了多元化目标,但远水难解近渴。欧盟承诺到2030年,实现10%的关键原料来自欧洲本土开采;40%的精炼在欧盟境内完成;25%来自循环利用;且任何单一国家的供应比例不得超过65%。
循环利用需要庞大的工业基础设施,而这些在欧洲几乎尚未起步。尽管《关键原材料法案》提出为战略项目开“绿色通道”,并设立“欧洲关键原料委员会”,但从政策到落地仍有巨大鸿沟。
欧盟的《防务路线图》承诺到2026年底完成“风险评估”,并在随后的工业扩张期制定“缓解计划”-然而到那时,中国的政策已经生效多时。
欧盟委员马洛什-谢夫乔维奇(Sefcovic)正在与北京磋商豁免条款,但中国已通过此次行动表明:它不再犹豫使用工业优势作为地缘政治武器。
欧盟如果打算在2030年前具备高强度战争准备能力,就必须摆脱这种“致命依赖”。但实际问题是,中国已在过去30年系统性地锁定了整个稀土矿藏价值链。中国全面掌控了全球稀土格局。美国、澳大利亚虽有矿藏,但仍需将矿石送至中国精炼;越南、巴西、印度的产能尚未成熟;非洲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矿业投资和供应链已被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掌控。欧盟虽与刚果(金)和卢旺达签署供应协议,但卢旺达涉及“血矿争议”,引发政治丑闻。
如今的欧盟正陷入两难:建设自己的稀土精炼体系需十年、耗资数百亿欧元;依赖美国?但“美国优先”的特朗普已盯上格陵兰的矿产资源;而中国显然不会给予时间窗口。既缺乏资源,又缺少时间,欧洲面临着无法自救的防务困境。
Informazioni
- Podcast
- Canale
- FrequenzaOgni giorno
- Uscita19 ottobre 2025 alle ore 21:53 UTC
- Durata6 min
- ClassificazioneContenuti adatti a tut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