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将于11月10日星期一在巴西亚马孙河的第二大港口城市贝伦正式启动。本周四和周五,峰会正式拉开序幕,各国元首将陆续抵达,发表重要讲话。来自联合国气候公约组织的197个成员国的143个代表团已获得参会资格。在开幕前,联合国已发布报告称,2025年将成为有记录以来第二或第三个最热的年份。从1月至8月,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42°C,继2023年和2024年的创纪录高温之后,仍保持高位。
然而,在当下这样的严峻气候背景下,参加此次峰会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却仅有约30位。欧洲方面,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茨、英国首相斯塔默以及威廉王子预计将于周四和周五抵达。奥地利总统则因贝伦酒店价格过高而放弃出席。奥地利总统则因贝伦酒店价格过高而放弃出席。而四个全球五大排放国:中国、美国、印度和俄罗斯的领导人均未出席。美国是全球第二大排放国,仅次于中国,自特朗普决定退出巴黎协定后,他也不会出席贝伦会议。
可以说此次峰会充满了不确定性,巴西环境部长席尔瓦称,这次峰会面临非常复杂的局势,她明确指出,从加沙到乌克兰,再到关税战,武装冲突和贸易争端正在削弱应对环境危机所需的合作与团结精神。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峰会开幕时便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失败了。”世界未能将全球升温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C以内,这以目标是2015年《巴黎协定》定下的。随后,巴西总统卢拉警告称,应对气候变暖的“行动窗口正在迅速关闭”。卢拉认为,加快能源转型和保护自然是应对气候变暖的最有效途径。他强调:“尽管面临困难和矛盾,我们仍需要一份路线图,来合理、公平地规划逆转森林砍伐、摆脱化石燃料依赖并调动所需资源的努力。”然而,卢拉也批评道,“短期自利行为往往凌驾于长远公共利益之上”。在不安全和互不信任的背景下,这种短视行为尤为明显。
这样的言论显然是有所指,尤其是在只有约30位领导人出席的背景下。随后发言的智利总统博里克直接指责美国总统特朗普,指责他在九月联合国大会上称气候变化为“全球最大骗局”这一行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世界各国政府未能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1.5°C以内,而科学家预测这一临界点可能在2030年前被突破,届时势必会因极端天气频发而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
巴西的目标是巩固之前气候大会的既有成果,而非追求创新或引入新议题,同时保持已岌岌可危的气候多边谈判体系不被破坏。目前已有69个国家提交了新的国家自主贡献(NDC),规划至2035年的气候承诺。NDC是《巴黎协定》中各缔约方(国家)自主制定的、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承诺。欧盟因更新NDC而拖延,也让巴西方面颇感不满。作为传统的南北国家的沟通桥梁,巴西被寄予厚望发挥催化作用,推动各方对话。但在10月13日至14日于巴西利亚举行的筹备会议上,世界各国的分歧仍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气候融资和化石能源退出问题上。
此外,森林保护成为这次气候大会的焦点。巴西呼吁加大对热带雨林保护的投入,卢拉周四在各国领导人峰会上启动了“热带雨林融资机制”(TFFF),并指出这一基金将成为COP30的主要具体成果之一。巴西已承诺出资10亿美元,同时希望从其他赞助国家筹集总额25亿美元。巴西自称“环境超级大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生物多样性,该国更新后的NDC在2024年11月公布,承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较2005年下降59%至67%。巴西反复强调亚马孙地区的成果,与极右翼总统博索纳罗时期(2019-2023年)相比,森林砍伐减少了一半,2024年温室气体年排放降幅达到16.7%,创2009年以来新高。巴西电力结构中90%来自可再生能源,也成为亮点。然而,巴西并非无可挑剔。目前,亚马孙森林砍伐率再次停滞不前。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亚马孙地区共砍伐进近4500平方公里,相当于法国阿尔卑斯省面积。此外,卢拉积极推动亚马孙河口的海上石油开采,该计划可能在获得勘探许可后立即启动,这项计划让他备受指责。许多媒体批评称,这种言行不一的矛盾必然会让巴西在气候大会上的威信大打折扣。
总的来说,此次气候大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各国领导人在发言中一再强调,目前的努力远远不够,一些领导人还批评气候融资不足。2015年,根据《巴黎协定》,各国承诺制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计划,并每五年更新一次。各国原本应在此次气候大会前提交更新后的计划,但截至目前,只有72个国家提交了计划,这些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的62%,据统计,如果这些承诺能够转化为实际行动,到2035年全球排放量预计只会比2019年下降10%至15%,联合国的计算显示,这与科学家认为为将全球变暖控制在上升1.5°C所必需的60%减排目标相去甚远。
目前,为了使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努力取得成功,卢拉认为必须将地缘政治环境与气候紧急状况“脱钩”。
Information
- Show
- Channel
- FrequencyUpdated daily
- Published6 November 2025 at 20:02 UTC
- Length7 min
- RatingCle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