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下午,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系列活动之“文学新势力·科幻文学作家沙龙”在广东文学馆举行。
广东省作协主席团成员、广州市作协副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王威廉,《科幻世界》签约作家、广东省作协理事于鲲,科幻作家贾飞、曾铮等嘉宾围绕“广东科幻文学的赓续与新变”这一主题展开深度对谈。
来自省内及港澳、内蒙古、新疆的作家代表以及广东青年作家、科幻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科幻文学的创新发展路径。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刘春出席活动。
王威廉在分享中表示,自己的科幻创作如《野未来》《暗生命传奇》等深受广东大湾区科技与创新氛围的影响,视其为写作的“基因密码”。他将技术伦理与人性思考融入广东的地域背景,形成自己独特的“科技现实主义”风格。
未来,他将从科幻想象和现实观察双线出发,深入探索科技与人文的碰撞,创作兼具未来感和现实根基的作品。
关于湾区地域文化与科幻叙事融合,贾飞主张将海上丝绸之路与科幻进行创新融合,理由有三。
一是历史资源独特。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起点和千年商都,积淀了深厚的海洋文化与历史遗存,为科幻文学创作提供了鲜明的地域素材。
二是战略地位重要。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向海图强战略高度契合,文学应当顺势而为、反映时代。
三是人文底蕴深厚。“文学即人学”,海上丝绸之路所承载“人学”底蕴丰厚,为科幻叙事提供了可持续挖掘的叙事深度与人文温度。
在探讨科幻与现实的关系时,于鲲指出科幻的本质并非预言,而是一种深刻的类型文学。其力量不在于勾勒未来的精确蓝图,而在于将现实中萌芽的技术趋势与集体焦虑,推演至逻辑的极致,以此审视人类前行的潜在风险。
他表示,科幻既映照出特定历史节点下人类最深的渴望与恐惧——如冷战催生的废土叙事,亦如环境危机激发的《星际穿越》;更是一声思想的警钟,以其极端推演警示现实,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科技伦理与监管框架。他表示,深信科幻的终极使命,不在于提供未来的标准答案,而在于拓展认知的边界,激发思辨的活力。
关于科幻如何回应现实社会问题,曾铮认为,科幻作品借未来之名,言当下之实。它们所呈现的未来,往往是作家基于当前科技热点、文化冲突与社会矛盾所进行的推演和放大,本质是以夸张手法揭示当下存在的问题与潜在趋势。
科幻并非单纯预测“未来会怎样”,而是通过想象提出警示:“如果我们不够谨慎,未来可能会怎样。”随着科技高速发展,曾经仅在《美丽新世界》或《黑客帝国》中出现的基因工程、虚拟现实和脑机接口,正逐步成为现实,助力科幻作家们想得更深、看得更远。
在探讨如何平衡科幻作品与科技发展的关系问题时,嘉宾们认为科幻作品应更将焦点放在“人类”本身的内在思想、生命意义与价值上,让科幻作品不仅探讨科技发展的边界,也更深入反映社会现实与人类精神,承担起思想实验的使命。
他们期待广东科幻文学能够扎根本土,开拓广东科幻文学的星辰大海,进一步打造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科幻文化矩阵。
文|记者 梁善茵 通讯员 省作协创研部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