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期间,县域旅游兴盛起来,许多平时根本不会放在旅游清单第一位的小地方,仅仅因为一个网红,一个景点,也居然热起来。甚至还被美化成诸如西湖的平替、九寨沟的平替之类,这也成为许多媒体报道的现象。但是,其中有几个核心动因与潜在风险也值得我们深思。
动因方面,小地方旅游火起来,背后是年轻一代旅游价值观的转变。他们追求个性化、体验感和社交资本,厌倦传统景区的“人山人海”。通过社交媒体“发掘”和“推荐”小众目的地,不仅能获得“早期使用者”的优越感,其打卡分享行为本身也参与了“网红地”的共创过程,满足了自我表达和社群认同的需求。
但是在风险层面, “泡沫化”问题尤为关键。这种依赖网络热度、快速催熟的旅游模式极为脆弱。小地方就是小地方,它可能连个像样的星级酒店都没有,甚至,网友推崇的某个景点,也可能是非常狭窄和偶然的视角才能获得的。所谓照片可能就是照骗。冲着别人的推荐跑过去,首先,就会有体验落差:过度美化的宣传与单薄的现实承载力形成反差。其实,会带来生态冲击。县域尤其是山区的接待能力、管理水平和生态环境可能被瞬时流量压垮,导致“旅游摧毁旅游”的困境。
于是,最后,我就看到,这种旅游生命周期的短暂。因为它本身就没有太多的天然禀赋,又缺乏独特文化内涵和持续创新,热点极易转移,慢慢的就会导致投资浪费和商业凋敝。
所以我的结论是,县域旅游需抓住流量机遇,但更应保持清醒。关键在于从“网红”走向“长红”,通过挖掘在地文化、提升服务品质、优化游客体验来夯实基础,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而非沉醉于短暂的流量泡沫,甚至把这个当做政绩就更不妥了。无论鸡排哥还是鸡排妹,都是代替不了地方扎扎实实提升接待与服务所要投入的基础设施的。
视频、文、图|记者 戚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