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侃财

产业大模型破局“信息孤岛” 广东探路AI赋能转型新路径

人工智能浪潮澎湃,制造业大省广东如何借力AI实现产业跃迁?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长期存在的“信息鸿沟”又该如何弥合?广州大学副校长,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进教授在接受羊城晚报独家专访时,提出以“产业大模型”赋能实体经济的新路径,并为广东抢占AI制高点给出系统建言。

AI能否成为广东新增长极?

2024年,广东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2200亿元,同比增长约25%,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4%,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

在这背后,是广东在AI芯片、大模型、机器人协同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

“广东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规模领先、技术突破、应用深入的全面发展态势。”李进表示,这些成就得益于全省超1500家核心企业构成的强大创新生态。

谈及广东发展人工智能的独特优势,李进概括为“坚实的基座、强大的引擎和肥沃的土壤”。

珠三角地区拥有全球最完备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为AI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快速的产业化能力。政策与资本的双轮驱动提供了强大引擎,省级设立了规模不少于50亿元的人工智能子基金群。

“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生态。”李进说。

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推进,广东正迎来重塑产业竞争力的历史性机遇。目前已发布的66个省级AI典型应用案例中,近50%属于AI制造类别,深度融合已成为主旋律。

AI玩具新赛道预计可为广东拓展超1000亿元产值增量,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陪伴”转型。全省计划到2027年打造500个以上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涵盖教育、医疗、金融、安全等重点领域。

“人工智能+行动为广东带来了重塑产业竞争力的历史性机遇。”李进认为,这些机遇最终将推动广东从“世界工厂”升级为“智造高地”。

产业大模型打通产学研信息孤岛能否成为破局之道?

然而,在推进“人工智能+”过程中,广东也面临诸多挑战。国产AI芯片在工具链完整性和开发者生态上仍与英伟达CUDA存在差距;政务、医疗、工业等领域存在“数据孤岛”,跨部门、跨区域数据共享面临法规与技术壁垒。

面对这些挑战,广东正多管齐下。“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机制创新和技术突破,确保‘人工智能+’行动行稳致远。”李进表示。

而针对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信息鸿沟”问题,李进带领团队开发了“产业大模型”,致力于打通这一梗阻。

“高校的成果‘养在深闺’,企业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技术支持,这种信息不对称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障碍。”李进一针见血地指出。

他介绍,广州大学自主研发出“产研链”产业大模型,这也是国内首个面向产业服务的垂类大模型平台。“为破解传统产业服务中信息不对称、资源碎片化、匹配效率低等难题,我们汇聚全国6000余万家企业与1700余所高校科研数据,通过大模型算法全面打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与人才链。”

据广东省科技厅统计,全省现有有效发明专利量逾53万件,但转化率并不高。2023年全省高校授权的发明专利中,仅有约7.5%通过专利转让、作价投资等方式实现了成果转化。产业大模型的推广有望显著提升这一比例。据李进介绍,目前产业大模型已经在全国三十多个城市和机构部署应用。

人才培养如何创新才能更适配产业人才需求?

AI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人才。

截至2022年,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突破1500亿元;2024年进一步增长至超过2200亿元。但数据显示,广州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仅为北京的三分之一,上海的半数。在高端人才吸引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内生性人才供给仍跟不上产业增速。

“在广东,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特色的。”李进介绍,首先高校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中山大学、华南理工等都设立了人工智能学院或相关专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其次,广东特别强调产教融合,高校和华为、腾讯、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等龙头企业共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产业场景里提升能力。除此之外,还通过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逐步形成了高精尖与应用并重的人才梯队。

“不是学生会写论文就行,得能解决真问题。”李进如此形容AI人才培育的方向。他主张通过“项目牵引”推动产学研融合,让研究生自入学便进入实战场景。

广州大学已与广汽、华为等企业共建实验室。2023年,广东省推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计划,力争三年内培养不少于10万名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高端应用型人才。

广东未来有望实现AI赛道“弯道超车”

对广东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李进认为在技术创新方面,依托各大高校和龙头企业的研发能力,有望在大模型、具身智能、芯片与算法优化等领域实现更大突破;

在产业规模方面,目前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居全国前列,未来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成为全国最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之一;

在应用领域方面,广东会进一步把人工智能深入到医疗健康、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制造业和公共治理等关键环节,让技术真正服务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人工智能注定重塑产业与经济格局。广东有条件也有责任率先探路。”李进总结道。

在他看来,以产业大模型打通转化路径,以各地和机构的实践经验启发服务创新,以长远视野布局人才与政策,广东或能在AI赋能转型的赛道上真正实现“弯道超车”。

文 | 记者 孙晶 许张超

图、视频|记者 许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