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世界

中荷Nexperia风波背后的地缘政治博弈

今年秋天无疑是多事之秋。关于中国的国际新闻中多有涉及稀土与芯片的出口争端问题,从中国下令限制稀土出口,到与美国和欧洲的芯片之争。本期中华世界想围绕荷兰半导体制造商安世半导体 Nexperia的一场控制权之争和大家聊一聊,其实这场风波虽然目前已趋于缓和,但尚未真正平息。之所以值得去回顾来龙去脉并详细剖析,是因为它反映出一家芯片公司的权力斗争是如何凸显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而这场危机也暴露出,欧洲在华盛顿与北京的更大范围地缘政治对抗中被夹在中间的尴尬处境。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事情起源于今年10月中旬,荷兰政府突然宣布,它在几周前依据一项二战时期极少动用的法律,已对 Nexperia 进行了实际接管。荷兰经济事务部表示,此举基于国家安全考量。官方也指出,他们因 Nexperia 存在“严重的治理缺陷”而介入,为的是防止关键技术流失,从而威胁欧洲的经济安全。

Nexperia的中国母公司闻泰科技(Wingtech Technology)是争端核心。混乱之中,荷兰一家法院批准了经济事务部的请求,要求罢免Nexperia 的中国籍 CEO 张学政。根据法院文件,美国官员曾告诉荷兰政府,若想避免贸易限制,就必须更换这位负责人。这种做法激怒了中国。中国连谈判都没有提,而是直接下令对在中国完成生产的所有Nexperia芯片实施全球出口禁令。中方发言人还将暂停Nexperia中国首席执行官职务的法院判决形容为“错误的”,并将出口禁令的根源直接归咎于荷兰方面。声明称:“这一不明智、冲动的行为违反契约精神,是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动荡和混乱的根本原因。”据《南华早报》看到的一封内部信,Nexperia中国公司也向其荷兰总部的员工发出措辞强硬的信件,批评荷兰管理层“恶意破坏恩智浦中国的生产和运营”。

Nexperia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呢?到底是什么来头,竟然让荷兰政府不惜以国家安全为名进行接管。其实它并非是一家生产高精尖芯片的企业,而只是一家主要生产结构相对简单的半导体产品的公司,它主要生产开关和逻辑芯片等。但汽车行业对它的芯片需求非常大,因为在汽车制造业中,在实现许多功能的时候都需要这些芯片,比如自适应 LED 车灯控制器、电动车电池管理系统和防抱死制动系统等。这也就是说,它的半导体供应链威胁着全球汽车生产。

至于这家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和中国母公闻泰科技的关系,要从它的出身和收购讲起。

Nexperia的前身是飞利浦, 20 多年前它从飞利浦半导体部门分拆而来,客户包含汽车与消费电子厂商。2018 年,中国公司闻泰科技发起并完成了对Nexperia的收购。媒体当时报道闻泰科技通过一系列交易,间接获得 Nexperia 约 75.86% 的控股权。收购完成后,Nexperia 的管理层发生了重要变化,曾经年轻的CEO弗兰斯·谢珀(Frans Scheper) 于 2020 年被替换为闻泰科技任命的张学政。闻泰科技是一家在上海上市的制造企业,主要组装智能手机和其他消费电子产品,该公司市值约 180 亿美元。

然而,近年来,该公司对半导体领域的兴趣日益浓厚。多家分析机构与媒体指出,闻泰科技的股权结构中存在约30%可回溯到国资或地方国有资本的成分,因此外界将闻泰科技视为“有国资背景或者说受国家影响”的企业。这也是后来让西方国家感到忧虑的原因之一。对中国来说,如果能通过将 Nexperia 纳入其产业链,就意味着闻泰科技不仅获得前端(晶圆制造 /芯片生产)能力,也可能将后端(封装测试、汽车客户)整合进来,实现“设计-制造-封测”一体化,这对中国未来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中的竞争力非常关键。而通过投资像 Nexperia 这样的海外公司,中国可以加速其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上的布局。

目前来说,虽然中国掌握着超过70%的股份,但Nexperia掌握的是真正的前端技术,也就是晶圆制造和芯片生产。晶圆(Wafer)是制造芯片的基础材料,一般是一片非常薄、非常平整的圆形半导体材料,所有芯片都是从一片晶圆“刻”出来的。也就是说,荷兰掌控着前端,中国掌控着后端。Nexperia在英国和德国拥有晶圆制造厂,在中国广东设有封装与测试中心,该中心占其成品产能的约70%,并在菲律宾和马来西亚拥有类似工厂。

一句话来说,欧洲担心失去技术自主权,因此突然对闻泰科技发难,想要通过控制前端芯片的出口从而夺回控制权,中国却认为这是国家的战略布局,同时控诉荷兰的做法并不合理,因为西方国家少有通过行政手段干预一家商业科技公司的案例。

但是为什么荷兰会突然提出管控芯片出口呢?这场争端是美中争夺科技主导权的大背景下的一部分,而欧洲不过是再次被夹在其中。许多人怀疑,荷兰的决定另有原因。在荷兰宣布国有化 Nexperia 的前一天,特朗普政府扩大了对闻泰科技的禁令范围,将其子公司也列入贸易制裁,事实上这是在将将Nexperia 拒之美国市场之外。而早在去年底,华盛顿就将闻泰科技列入“实体清单”(entity list),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其实施出口管制。这显然是美国政府对其盟友的施压行为。

但海牙政府回应称,这“纯属巧合”。但几乎没人相信这一说法。这种怀疑至少有两点理由来支撑,一是荷兰政府突然动用了冷战时期从未使用过的紧急程序,才将 Nexperia 国有化。二是荷兰长期以来习惯在美国压力下让步。早在 2023 年,美国就曾“强烈要求”荷兰政府限制阿斯麦 ASML 向中国出口用于先进芯片制造的光刻机。阿斯麦ASML 在此类设备上几乎垄断全球,美国希望阻断中国发展高端芯片和人工智能的能力。荷兰议会最终接受了这一要求。法国媒体称,这一次很有可能斯霍夫政府再次向华盛顿的一次 “表忠心”行为。

最终,真正的受害者是全球的汽车产业。美联社的分析指出,Nexperia 的芯片广泛用于各种汽车系统中,每辆车可能需要几十到上百个这样的芯片,因此,这意味着,北美、日本和韩国的车企都面临风险。比如现代汽车高度依赖像 Nexperia 这样的企业生产的离散芯片。再比如本田被迫暂停位于墨西哥的一家工厂的生产,该厂负责生产面向北美市场的热门 HR-V 跨界车型。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称,包括宝马、雷诺、大众和沃尔沃等,目前已被迫动用芯片储备,并警告如果耗尽,将不得不暂停部分装配线。

这一切都让荷兰政府以及欧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英国《卫报》的文章将此次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这场僵局形容为“对西方领导人的一次警醒”。法国各大媒体也称,这次危机给欧洲好好上了一课,它堪称欧盟当前工业和科技困局的典型案例。当美中双方都在努力扩大影响力时,欧洲则成了两者竞争的战场。更重要的是,这两者都足以牵制欧洲的发展,美国对欧洲拥有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而中国则掌控着欧洲经济的关键部分。被两股势力交错纠缠的欧盟,被迫作出引起危机的选择。Nexperia 事件充分表明,荷兰为了展示对美国的政治忠诚,反而危及了欧洲汽车产业的供应安全,而美国又显然无法替欧洲提供芯片。在这样的现实下,“捍卫欧洲主权”的说辞愈发显得无力,甚至导致欧洲不得不向美国进一步靠拢。

有分析称,欧盟若想在美中竞争中站稳脚跟,需要彻底改变自身的经济模式,建立真正自主且充足的工业生产体系。但这又谈何容易?尤其是涉及政治上的跨国协调和长期规划。另外,欧盟的经济模式仍高度依赖传统工业出口,缺乏结构性变革。这种保守性的发展模式正在让欧盟付出代价,为了维持在美国和中国的市场,欧盟似乎正在失去构建独立地位的空间。如果特朗普政府和政府都在持续施压欧洲,欧洲的未来将岌岌可危。

这次中欧之间的芯片危机充分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当它们以为可以依靠“卡脖子”技术来牵制对方时,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便不是高端芯片,哪怕只是封装测试的环节,也足以让整个产业链陷入瘫痪。除非能够真正掌控从设计到制造、封测、设备、材料在内的完整供应链,否则任何一方都难以独立维持技术安全。

危机之后,欧盟势必需要重新思考芯片出口监管、产业链安全以及战略自主的问题。无论是重写技术出口规则、加快本土建厂,还是推动更完整的本地化产业布局,以及可能出现的更多由行政力量干预资本流动的案例,都在预示着一个趋势:欧盟正在被迫走向一种新的产业路线。而这场危机也许只是这一转向的开始,而这也势必会重塑中欧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