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解说

每日新闻节目之后,本专题进一步详述当天要闻或突发事件的来龙去脉。

  1. 4 HR AGO

    台湾副总统萧美琴在欧洲议会IPAC年度大会发表演说

    台湾副总统萧美琴周五(11月7号)访问比利时,并在布鲁塞尔欧洲议会举行的“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 (IPAC)年度峰会上发表讲话引发高度关注。虽然台湾外交部长偶尔会访问欧洲或其他与台湾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但像副总统这样的高级官员进行此类访问实属罕见。对于台湾现任副总统首次现身欧洲议会,台湾中央社报道称,成就罕见外交突破。中国方面表示对此“分裂行动”强烈反对,并向欧方提出严正交涉。   中央社报道,萧副总统在外交部长林佳龙陪同下,于欧洲时间7日下午现身在欧洲议会举行的“对中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 “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峰会,并以“台湾:动荡世界中值得信赖的伙伴” (“Taiwan: A Trusted Partner in a Volatile World”)为题发表演说。 该联盟(IPAC)在X专页宣布萧美琴抵达大会的消息,并说这是一场突破性演说。台湾总统赖清德周六表示,衷心感谢“对中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邀请副总统萧美琴发表演说,作为国际社会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台湾将与欧洲和其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坚定站在一起,坚决捍卫民主。 分析认为,萧美琴周五罕见地访问比利时,并在欧洲议会与议员们会面。这是这个被中国声称拥有主权、实行民主治理的岛屿日益大胆地向欧洲伸出橄榄枝的一部分。 美联社以“台湾副总统借向跨国国会议员发表罕见演讲,呼吁与欧洲加强合作”为标题报道,称IPAC由数百名跨国国会议员组成,目的是加强与中国相关政策的协调,并推动国际社会对中国重大议题采取统一行动。这次约有20多国的50名议员出席7日在布鲁塞尔的峰会。 萧美琴在演讲中指出: 台海和平对全球稳定和经济持续至关重要,国际社会反对以武力单方面改变现状的立场不容低估。她说: “在一个日益分裂、动荡和威权主义抬头的时代,这次会议肯定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即使相隔遥远,民主国家也并非孤立无援。”萧美琴还呼吁包括德国和西班牙在内的各国立法者与台湾加强在可信赖供应链和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合作。 美联社指出,台湾是位于中国东海岸的岛屿,北京声称其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并要求台湾归其管辖。 欧盟成员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一样,与台湾没有正式外交关系,并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但欧盟和台湾拥有共同的民主价值观和密切的贸易联系,欧盟反对中国以武力解决与台湾的争端。 萧美琴在演讲中还将台湾遭受的网络攻击与中国切断其海底光缆相提并论,并指出自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欧洲国家面临的混合攻击也与此类似。她说:“欧洲在炮火下捍卫了自由,而台湾在压力下建立了民主。” 她表示,中国扰乱全球供应链,应该促使布鲁塞尔与台湾建立“一个植根于信任、透明和民主价值观的可靠科技生态系统”,就像他们已经在半导体销售领域建立的生态系统一样。美联社指出,“扰乱全球供应链”很可能部分指的是北京今年早些时候限制对欧盟稀土出口。 萧美琴还表示,台湾海峡两岸稳定是全球繁荣的基石。“尽管被排除在国际组织之外,台湾依然积极行动。我们为人道主义援助做出贡献。即使没有发言权,我们也坚持全球标准。” 报道称,欧盟与台湾没有正式外交关系,尽管萧美琴并未正式向整个欧盟议会发表讲话,但她的访问仍然引起了中国的不满。 中国驻欧洲代表团周六批评,称,尽管中国对此表示反对,欧盟议会允许萧美琴和其他“台独”人物在议会大楼内进行“分裂活动”。中国驻欧洲代表团将“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称为“反华组织”,指出,此举严重损害中方核心利益,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严重冲击中欧政治互信。声明表示,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主权,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敦促欧洲停止向“分裂势力”发出任何错误信号。采取切实措施消除恶劣影响,以实际行动尊重支持中方核心利益,维护中欧关系大局。 据美联社,由于有报道称,中国特工涉嫌密谋在萧美琴2024年3月,候任副总统期间访问捷克期间撞击她的汽车,出于高度安全考虑,此次行程和演讲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状态。 总部位于伦敦的智库查塔姆研究所亚太项目主任本·布兰德上个月在一篇分析文章中写道,尽管欧盟和台湾之间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但在美中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双方仍可以采取更多措施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他认为,鉴于台湾在半导体和电子产品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任何围绕台湾的冲突都可能比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对欧洲造成更大的破坏性影响。布兰德指出:“欧洲国家无法阻止北京进一步打压台湾,但它们可以帮助保护台湾,甚至保护台湾。” 路透社报道,台湾在欧洲唯一正式的外交关系是与梵蒂冈,但从英国和法国到立陶宛和波兰等国都无视北京的抱怨,允许台湾现任或前任高级官员访问欧洲。虽然台湾外交部长偶尔会访问欧洲和世界其他与台北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地区,但像副总统这样级别的官员很少这样做,因为这可能会引起中国对东道国的报复。 路透社报道,台湾前总统蔡英文将于下周访问柏林,并在一个会议上发表演讲。 9月,台湾外交部长林佳龙两次前往欧洲,先后访问了奥地利、捷克、波兰和意大利。林佳龙本周在台北对记者表示,他此行欧洲是为了加强与欧洲的关系,他的部门已经成立了欧洲工作组。

    6 min
  2. 1 DAY AGO

    政府停摆与关税措施合法性疑问令美国经济充满不确定性

    美国地方选举活动尘埃落定,但特朗普当选一周年之际面对的麻烦不只有民主党最新取得的选举胜利。不仅国会朝野两党围绕政府预算案的对立导致政府部门停摆的经济效应日渐显现,而且特朗普今年一月重返白宫后全面开打的关税大战如今也在最高法院受到质疑。特朗普要让美国再次伟大的雄心当前带来的这些不确定性也导致全球股市多有不安。 财政悬崖尚无结束迹象 的确,就在地方选举结果宣告在野党民主党在纽约,在新泽西州和弗吉尼亚州大获全胜的当天,国会朝野两党无法就政府预算案达成妥协共识导致的财政悬崖11月5日也宣告进入第36天,打破了特朗普2019年在其第一个总统任期时创下的政府停摆时间最长的记录。 目前仍然难以看到朝野两大党走出对立僵局的迹象,民主党因地方选举获胜重振的士气,更使得这种前景显得遥远。而这种僵持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不仅数十万联邦公务人员或者被迫技术性失业,或者不得不接受继续工作但不领取工资。这种停摆问题在航空运输领域近日尤为突出。鉴于地勤人员减少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政府两天前不得不下令7日起在全国四十个最大机场减少航班10%。交通部长4日威胁说:如此这般,美国空域将部分关闭,人们将看到一场全面混乱……。 同时,由于政府停摆,美联储无法如期掌握具体的各项经济统计数字。美联储芝加哥地区的负责人日前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美联储应当放慢决策的速度,并保持谨慎……如果回顾不久前特朗普还为美联储不肯降息而与美联储主席吵架的情景,可以说这次政府停摆正在为美联储再度降息制造难题。 关税措施合法性在最高法院引发激辩 特朗普和他的政府团队一致将目前的预算僵局推卸给民主党人,但是,特朗普的关税大战目前也正在最高法院接受质询。立场倾向保守派的最高法院接受小型企业以及一些民主党主政地区提出的诉讼,于5日开始审理特朗普上任以来四处开展的关税措施是否合法的诉案。争议的焦点是:总统是否有权援引1977年通过的紧急经济法,来决定对任何国家、任何产品,加征任何数额的关税。在此之前,已经有多个联邦法院裁定特朗普的关税措施不合法。但在最高法院做出裁决之前,这些加征关税措施仍在继续执行。 此番争议直接关系着美国政治体制中的立法与总统之间的权力分配。反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的一方认为,关税也是税,而税是立法机关的权限。但特朗普政府则将关税大战提升到关系美国生死存亡的高度。政府法律顾问在最高法院首日审理辩论中提出,取消这些关税措施将会让美国面对来自其它国家“无情的”贸易报复,会让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面对“灾难性的后果”。 虽然最高法院九名大法官中有六名都是保守派,此前的多项裁决也都倾向支持特朗普政府的举措。但是根据法新社发自华盛顿的报道,在刚刚开始的辩论中,多名法官的提问都流露出对这些关税举措的合法性的质疑,有法官认为,这些措施像是在给予总统更大的权力。 关税措施可以说是特朗普第二个总统任期的重要政策支柱,几乎可以说是他应对各种国际难题的百宝箱。他声称这些措施有利于让制造业重回美国,可以缩减美国的贸易逆差,还可以成为美国在面对其它国家谈判时的有力武器。例如面对中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特朗普就以此为筹码,要求这些国家更有效地协助美国打击芬太尼泛滥。 但目前最高法院大法官流露出的质疑令这些政策是否能继续执行多了几分不确定性。裁决结果不仅关系着美国三权分立架构的平衡,而且,倘若最高法院否决这些措施的合法性,这可能意味着美国需要偿还因此多收的税款。

    5 min
  3. 2 DAYS AGO

    美中俄角力中亚再升温,中亚C5+1峰会重启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于11月6日星期四在华盛顿接待五位中亚国家领导人,在C5+1框架下举行会议。C5+1框架已经创建了有十年之久,这次成员国领导人首次齐聚华盛顿,再次凸显了中亚作为战略地区对美国的重要性。 这是中亚五国领导人首次应美国总统邀请齐聚华盛顿。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国家元首和美国共同聚焦安全问题、供应链问题、能源以及稀土资源等问题。这五个中亚国家长期以来是俄罗斯和中国的影响力范围。美国借此平台,重申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寻求机会。对这五个中亚国家的政府而言,这是增强各自政治分量、吸引投资并在大国间平衡博弈当中获得筹码的良好机会。 十年来,美国在中亚的外交政策正是围绕中亚C5+1峰会的机制展开的。2015年,美国提出了这个集体框架,该机制在美国时任国务卿约翰·克里的主持下,于撒马尔罕正式启动,旨在建立一个定期的、多边的对话结构。这一外交转向出现在一个剧烈变动的时期:当时,美国部队正逐步撤离阿富汗,俄罗斯已开始兼并克里米亚,而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稳步崛起。 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政治学研究员比马尔·阿迪卡里对此认为,“基于这三方面的原因,美国和中亚国家认为,建立一个可以就双方关切问题进行讨论的外交平台,符合他们的共同利益”。 随着阿富汗战争结束,美国在该地区的存在感下降,华盛顿试图加强集体安全,尤其是该地区在反恐、边境管理和防止非法贩运方面的安全。但美国更重要的目标,被认为在于确保获取战略资源,比如铀、稀土、铜、锑等。 法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格雷丝琳·巴斯卡兰指出,“中亚正处于全球关键矿产竞争的十字路口”,“该地区丰富的资源、战略性的地理位置以及日益开放的与西方合作的关系,为供应链的多元化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对美国而言,这种竞争尤为激烈,因为中国和俄罗斯已在该地区的矿产开采、加工与物流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美国则试图通过发展替代性通道,例如经里海连接中国与欧洲,绕开俄罗斯与伊朗的“中间走廊”,来使供应链进行多样化。 理论上,中亚C5+1峰会最初的设立目标之一是推动该地区主权与领土完整。约翰·克里在2015年声明:“每个国家都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外交关系,不应受任何外部压力或威胁”。这一言论显然暗指莫斯科和北京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与雄心。而华盛顿正试图在该中亚乃至全球范围内对两者加以制衡。 对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这五个中亚国家而言,中亚C5+1峰会逐渐成为实现多元化与国际地位提升的渠道,摆脱局限于中俄双边框架的机会。但中亚C5+1峰会仍面临结构性障碍:持续依赖苏联时代遗留的交通与能源网络、铁路与物流通道仍大部分流向中俄、基础设施老化与投资不足,以及中俄各自展现出的与美国的激烈竞争。乌兹别克政治学家法尔霍德·托利波夫指出:“中亚真正的挑战是从客体变为主体,建立地区凝聚力和集体谈判能力,以应对大国”。 2015年中亚C5+1峰会启动的热情过后,会议间隔拉长,有些峰会仅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且往往未能达成重要决定。这一趋势在美国政治过渡时期更加明显,特别是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期间,其外交更偏向双边主义,并将重点放在美国国内议题上。休眠的中亚C5+1峰会机制,近期又随着稀土资源、资源的获取、中美竞争以及俄乌战争等问题的增加,苏醒了。2023年,拜登主持了该峰会,2025年,特朗普在华盛顿召开该峰会,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今年的峰会上,白宫有意考虑为美国企业在矿业、物流与能源领域提供一系列投资激励措施。部分官员还提到,特朗普可能在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的边界争端中发挥调解作用。

    5 min
  4. 3 DAYS AGO

    美地方选举结果揭晓:特朗普再度当选一周年的尴尬

    美国总统特朗普高调推进的第二个总统任期11月5日在国内遭遇首波重要挫折。4日,民主党人在弗吉尼亚州和新泽西州州长选举以及全国最大城市纽约市长选举中大获全胜。加利福尼亚州同天也无视特朗普的反对,以公民投票顺利通过了允许民选代表重划选区的第50条提议。再加上朝野两党始终无法就预算案达成共识,美国政府停摆也在今天创下时间最长的记录。而今天也是特朗普再次在总统选举中获胜一周年。 4日的投票结果之所以让特朗普在庆祝胜选之日颇为尴尬,首先是因为这是他1月20日重返白宫以来首次面对的重要投票活动。不仅因为这些投票背后的朝野争夺,更因为这项选举结果对特朗普施政理念及政治运作的某种挑战。投票活动参与率之高显示出选民对这次选举的高度关注,更使得选举结果多了一层特殊的意义。 首先,34岁的民主党新星祖赫兰·马姆达尼是纽约这座美国最大城市的首位穆斯林市长。他因极为鲜明的左翼主张而被特朗普描绘成是“共产党人”。从特朗普支持的共和党候选人手中夺回弗吉尼亚州州长席位的前联邦众议员斯潘伯格(Abigail Spanberger)则是该州首位女性州长。在新泽西州击败特朗普支持的候选人的民主党候选人、前海军飞行员雪瑞尔(Mikie Sherrill)也是一位女性。 这三名在日前的选举中胜出的民主党候选人的一个共同点,是他们的竞选主题都聚焦经济议题,尤其是生活成本上涨。虽然无论是弗吉尼亚州还是新泽西州,抑或是纽约市,对于特朗普来说都是艰困选区。纽约长期被看作是民主党大本营,而无论在弗吉尼亚还是在新泽西,特朗普两次总统选举都未能在这里占得优势。但这些民主党候选人主打经济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特朗普上任近10个月来高调推进的政策的民心所向。弗吉尼亚州紧邻政府部门聚集的华盛顿。特朗普上任以来对联邦公共部门的裁员行动重创该州。斯潘伯格在竞选后期打出的口号之一就是弗吉尼亚州因为特朗普推行的措施而受苦。特朗普在该州支持的候选人的竞选主轴是文化之战,尤其将矛头指向跨行性别人群。 在新泽西获胜的雪瑞尔也和弗吉尼亚州的斯潘伯格一样,在竞选中借力特朗普各项政策在民主党选民或中间选民中引发的不满。 在地方领导人选举之外,加利福尼亚州4日的公民投票结果对于特朗普来说也不是好消息。加州关于允许民主党民选代表重新划分选区的“第50条提议”关系着特朗普为明年的国会中期选举布局。共和党人不久前刚刚在德克萨斯州做了同样的选择,但对德州而言,这样的选择将有利于共和党在一年后的中期选举中保持优势。 虽然4日的几项地方投票令自去年11月大选的失败而一蹶不振的民主党重新振奋,但专家也认为,这些选举结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意的走向,但也应该避免以偏概全,毕竟这些地区都是民主党享有相对优势的选区。 但这些选举结果无疑让特朗普在再度胜选一周年之际多了几分尴尬。更何况始终高调的特朗普不仅在民意调查中不满意度走高,而且,国会朝野两党围绕政府预算案的对立还在继续,由此造成的政府停摆于5日已进入第36天,创下停摆时间最长记录。而上一次政府停摆时间最长记录是35天,发生在特朗普第一个总统任期。

    5 min
  5. 4 DAYS AGO

    民主党人马姆达尼领跑纽约选战 多州选举考验特朗普施政

    本周二(11月4日),美国多个州将举行地方选举,其意义和影响远超地方层面,被普遍视为特朗普就任以来,衡量民意对其施政的信任与反对、以及2026年中期选举前政治格局的风向标。 周二部分州的选举,标志着一场漫长政治马拉松周期的开始,直到明年11月美国中期选举结束。乍看之下,此次选举、尤其是弗吉尼亚州和新泽西州州长以及纽约市长选举,似乎仅涉及地区性事务,但美国当前整体政治氛围显示,这些选举实际具有全国意义。结果将成为衡量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活力、特朗普政府吸引或动员民众的能力以及美国政治格局、意识形态走向的标尺。 全美的关注目光无疑聚焦纽约市长选举。在三位角逐候选人中,34岁的民主社会主义者马姆达尼民调领先,最新民调显示其支持率达到41%,超过其对手、前纽约州州长科莫的34%和共和党候选人斯里瓦的24%,科莫在民主党初选中败给马姆达尼后,以无党派身分参选。 马姆达尼出生于乌干达一个印度裔穆斯林家庭,7岁时来到纽约,并于2018年入籍美国。目前他是纽约州的民主党众议员,在六月的初选时以压倒性优势胜出,成为选举黑马。他以“限制房租、免费公交、扩大公共托育服务”等民主社会主义政策为纲领,吸引了年轻选民、少数族裔与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支持。 特朗普选前在社交平台发文,呼吁选民支持科莫,同时警告,如果马姆达尼当选,他将“极有可能不再为纽约提供除法定最低限度外的联邦资金”。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也在社交平台X发声投票给科莫,而不是“Mumdumi(马姆达尼)或什么名字的人”。  美国最大城市纽约长期是民主党的票仓,由于民主党支持者倾向中间领先,自称民主社会主义者的马姆达尼主张提高富人税率、强化社会福利的立场,引发民主党内建制派担忧将影响未来选情。包括民主党参议院领袖、纽约州参议员查克·舒默在内的多位重要人物并未公开支持他,而对他公开支持者也态度谨慎。民主党众议院领袖杰弗里斯迟迟才表态对他支持,但同时表示不认为曼达尼代表该党“未来“。据《纽约邮报》报道,前总统奥巴马仅表达对马姆达尼竞选活动成功”令人印象深刻“,并和他一样,也谴责了科莫的某些支持者对他的“仇视穆斯林”攻击。 投票将于晚9点结束,根据选务机构数据,已有约73.5万人提前投票,是2021年纽约市长选举同期投票人数的四倍。《纽约邮报》报道说,今年的纽约市长选举似乎也让许多市民不安。在纽约840万居民中,约有76.5万人准备离开这座城市。约9%的市民表示,如果马姆达尼当选,他们“肯定”会离开。 这次纽约市长选举的意义超越地方政治。特朗普已在全国多座民主党城市部署联邦执法力量,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米切尔向法新社表示: “马姆达尼是一位非典型政治人物,他体现了当下的政治精神,在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出现强烈的反特朗普声音势必备受关注 。” 除纽约外,弗吉尼亚与新泽西的州长选举同样备受关注。这两个州长期被视为“蓝州”、在弗吉尼亚州,两位女性候选人:民主党前中情局特工斯潘伯格与共和党前海军陆战队员厄尔·西尔斯角逐州长职位,因此无论谁胜选,该州都将产生一位女性州长。民调显示,斯潘伯格略占上风,而选举也体现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包括通膨、住房、税收等的影响与地方诉求的较量。对于民主党,选举是证明他们仍能在大城市以外或传统“蓝州”赢得选举。而对于共和党来说,胜利将意味着特朗普住到的全国政治趋势将延续。 在新泽西州。民主党温和派候选人谢里尔对阵共和党商人西亚塔雷利。新泽西长期被视为民主党的据点州,但特朗普在上届总统选举中大幅缩小差距,使共和党寄望通过经济议题重新赢回中产选民。选举的悬念超过预期。如果共和党最终获胜,将被视为民主党实力削弱的重要信号。正如多家美国媒体所指出的,郊区选民和中产阶级如果投向共和党,将成为分析中期选举选情的关键要素。 此外,在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选民就“第50号提案”进行投票,以重新划分未来三届国会选区版图。该提案若获通过,预计将为民主党带来多达五个新增席位,被视为对德克萨斯等共和党主导州“政治重划”的回应。与此同时,宾夕法尼亚州选民将投票决定是否续任三名民主党籍州最高法院法官。该法院目前以民主党为多数,若改组成功,可能改变关键州的司法平衡,对未来选举诉讼及堕胎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5 min
  6. 5 DAYS AGO

    COP30气候大会:巴西拉开系列活动序幕

    巴西今天(11月3日)开始拉开为期三周、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30次缔约方会议(COP30)相关活动的序幕,希望借此展示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承诺核决心、然而,在经济动荡、地缘紧张及美国撤回部分气候承诺的背景下,这一目标面临诸多考验。 周一在圣保罗举行的会议上,商界领袖呼吁制定更具雄心的政策来资助能源转型。他们在周一发表的一封公开信,敦促各国政府“紧急“出台激励措施,鼓励企业采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负责协调这封集合35个团体、代表10万家企业公开信的全球商业气候联盟执行长玛丽亚·门迪卢斯说“这体现了商业团体肯定多边主义重要性及提高雄心必要性的态度”。 今天在里约热内卢将举行地方领导人峰会,由市长、州长和地方官员参加,讨论如何在地方层面落实气候行动,但活动可能会因一周前该市发生的警方血腥扫荡犯罪而引发的抗议而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英国威廉王子将在里约热内卢主持年度“地球卫士奖”颁奖典礼,该奖项旨在表彰过去一年在生态方面做出的贡献。 尽管会议组织者希望借此机会提振国际合作的信心,现实环境却不容乐观。近年来,全球合作在地缘政治紧张与多场战争的影响下陷入停滞。美国一系列不稳定的经济与贸易政策,尤其是不断变化的关税措施,已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更令投资者担忧的是,美国在清洁能源与气候科学政策上的反复。自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其气候承诺大幅缩减,也导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多边努力受挫。分析人士认为,这种不确定性使得许多国家在推进气候行动时不得不同时兼顾粮食安全、能源成本以及人工智慧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 然而,商界领袖仍然希望将清洁能源作为优先事项,继续施压推动有利于清洁能源的政策。西班牙绿色增长集团主席冈萨洛·萨恩斯·德·米耶拉表示,清洁能源政策“具备明显商业利益”,不仅有助于降低风险,也能增强国家的能源安全与产业竞争力。 巴西主办本届气候大会,正值里约地球峰会33周年,正是在这次峰会上首次签署了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条约。此后,峰会发展为重要的多边论坛,汇聚了来自富裕和贫困国家、科学界以及民间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威胁。但全球应对气候的努力尽管使得碳排放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其上升迄今仍未能被遏制。 本届COP30主会场设在巴西亚马逊城市贝伦,这是巴西总统卢拉的特别决定,旨在突出全球最大雨林亚马逊与原住民在气候讨论的位置。但这一选择也带来会议安排的巨大后勤压力。贝伦的酒店容量有限,住宿价格高昂,导致部分国家削减代表团规模,甚至考虑部分线上参与。根据联合国气候机构的初步数据,截至10月8日,只有约12200人注册参会。而去年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COP29约有5万4000人参加,2023年迪拜COP28的参会人数时8万多人。巴西表示,今年的Cop30预计将有超过45000人参加。 此外,参加11月6-7日的各国领导人高级别峰会的人数预计也将减少,截至到11月1日,巴西官方宣布共有143个国家确认出席领导人峰会,其中57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将亲自出席。这一数字明显低于去年阿塞拜疆巴库参会75位的人数。是自2019年马德里COP25以来最少的。 法新社报道,法国总统埃马克龙、德国总理墨茨、英国首相塔默将会出席,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核利比里亚总统博阿凯也将参会。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将代表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而美国在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之后,目前表示没有计划派代表团参加。 巴西卢拉总统决定将领导人峰会提前至11月6日至7日举行,以避免与主会议期重叠,减轻贝伦的住宿与安保压力。 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向法新社表示,该机构已缩减代表团规模,“以回应联合国对各代表团提出的精简要求以及控制预算”。

    5 min
  7. 6 DAYS AGO

    “特习会”后美国寻求重启对中军事沟通 防长南海表态依然强硬

    在备受瞩目的美中元首“特习会”周四(10月30日)在韩国落幕后,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与中国国防部长董军此后举行了会谈和再次通话,赫格塞斯周六表示,双方都同意恢复中美两军沟通机制,以“化解冲突,缓和紧张“。而华盛顿寻求重启对中军事沟通的同时,赫格塞斯有关南海问题、支持特朗普”恢复美国核试“等议题表态依然强硬,显示美中关系重启复杂脆弱。 在特朗普与习近平周四在韩国会谈的次日,赫格塞斯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东盟防长峰会间隙会见了中国国防部长董军。赫格塞斯周六在社交平台X上表示,“我刚与特朗普总统通话,我们一致认为,美中关系从未像现在这样好。”   他说,他和董军吉隆坡会晤后,两人昨晚再度通話,双方一致同意,“和平、稳定和良好关系是我们两国最好的道路。正如特朗普总统所说,”特习会“为美中之间永久和平及成功奠定了基調。“ 赫格塞斯还补充说,他与董军也一致认为,有必要建立两国军方之间的沟通管道,以消除冲突及缓解任何出现的问题。报道指,  双方此类沟通渠道已存在多年,但不时会暂停。赫格塞斯说,“我们很快将就此举行更多会晤。”  而北京方面尚未对此立即发表评论。 中国国防部在两国防长吉隆坡会谈后的通报中说,董军对赫格塞斯表示,中美两国应“加强政治对话,增进互信,消除不确定性”,并建立“平等、尊重、和平共处、稳定向上”的双边军事关系。 赫格塞斯与出席东盟防长会议的多国防长举行密集会谈,包括与盟友澳大利亚、日本和菲律宾的多边会谈。他在会上批评中国在南海“日益增加的破坏性行动”,并表示美国将向东南亚国家提供技术和情报支持,帮助它们共同应对来自中国的威胁。他说,“你们亲身感受到中国在南海及其他地区的侵略性行动带来的威胁。“我们必须发展联合能力来应对,这包括监测海上行为、提升快速反应能力,确保任何一方在面对挑衅时都不会孤立无援。”赫格塞斯提出,美国愿意与盟友和伙伴共享技术以加强“海上态势感知”能力。“没有任何国家能像美国一样在创新和规模上并进,我们愿与盟友共享这些能力。” 赫格塞斯此番言论之际,美、澳、新西兰和菲律宾四国部队刚刚在南海举行联合演习。中国军方发言人批评称此举“严重破坏地区和平与稳定”。 北京始终宣传对几乎整个南海拥有主权,其“九段线”与包括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及印尼在内的多国专属经济区重叠。路透报道指,中国在南海部署多艘海警船,与菲律宾船只多次发生冲突,并被指干扰马来西亚和越南的能源活动。而北京否认采取过任何“侵略性行动”,称中国海警在南海“专业地捍卫中国领土免受侵犯”。在此次东盟防长会议,董军在发言中呼吁中国与东盟应“汇聚东方力量”,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 就美中关系中极其敏感的台湾议题,中国国防部在其声明提到,董军在与赫格塞斯的双边会谈中强调,“中国统一台湾是历史必然趋势”,敦促美方“明确反对台独”。要求美国必须在台湾问题上谨言慎行。” 赫格塞斯则称,他与董军的会谈“良好而建设性”,他“强调了保持印太地区力量平衡的重要性”,同时表达了美方对中国在南海、台湾周边及对美国盟友行动的关切。 在赫格塞斯与董军会晤后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他已要求美军“重新开始核武测试”,结束长达33年的暂停期。这一举动被普遍解读为是向中国和俄罗斯发出警告信号。赫格塞斯在吉隆坡就此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总统很明确,我们必须拥有可信的核威慑能力。恢复测试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但他没有说明“测试”指的是核爆试验还是核导弹飞行试验,仅称五角大楼稍后会作出解释。

    5 min
  8. 1 NOV

    特朗普走后,习近平成APEC峰会焦点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星期六(11月1日)会见了韩国总统李在明。这是他在韩国庆州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最后一天的活动。美国总统特朗普没有出席此次在韩国举行的APEC峰会,中国在此次峰会上成为最受瞩目的大国。 在峰会召开前,习近平于周四与美国总统举行了自2019年以来的首次会晤。最终,双方达成了多项停战共识,让激烈的中美贸易战暂时得以降温。随后,美国总统返回华盛顿,他走后,习近平因此在峰会上成为焦点人物。 星期六(11月1日),习近平在峰会上提议建立一个全球人工智能合作组织。习近平表示,这样的机构可以制定治理规则、推动国际合作,使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社会的公共产品”。据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习近平称:“人工智能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应当造福于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人民。” 中方官员表示,这个组织可能会设立在上海。习近平同时呼吁APEC成员经济体领导人推动绿色技术的自由流动。APEC成员国在会议上通过了一份共同声明,并就人工智能和人口老龄化等挑战达成了多项合作协议。在此次APEC领导人会议上,习近平将中国塑造为“多边主义的捍卫者”,并暗指美国的“霸权主义”。他在闭幕演讲中宣布,明年APEC峰会将由中国城市深圳主办。 而借此次出访韩国的机会,习近平也加强了与多国的双边关系,因为多个国家也在寻求缓和或继续维持与中国的关系。 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加拿大,借着峰会的契机,习近平于周五与加拿大总理卡尼举行了自八年来中加两国领导人间的首次正式会谈。习近平表示愿意“让中加关系重回正轨”,并邀请卡尼访问中国。卡尼在周六回应称,这次会谈是两国紧张关系的“转折点”,并表示将于明年年初访华。自2018年以来,中加关系急剧降温,今年夏天以来,两国报复性地互征关税,与此同时,美国也不放过加拿大,本周,特朗普宣布将对加拿大商品加征10%的关税,并中止了贸易谈判。在此情况下,加拿大不得不转向与北京重新寻求合作。 韩国和中国的关系谈不上缓和,但不难看出李在明小心翼翼地在中美之间保持微妙平衡,最好哪一边都不要得罪,因为美国是韩国安全的主要保障国,而中国则是最大的贸易伙伴。 自2016年韩国同意部署美制“萨德”(THAAD)反导系统后,中韩关系急剧恶化。北京随即采取了严厉的经济报复措施,包括限制韩国企业、禁止中国旅行团赴韩等。尽管本周韩国与美国签署了数千亿美元规模的经济协议,为了换取华盛顿降低对韩国出口产品的关税,但韩国必须要接受的一点是,首尔的经济仍高度依赖中国。哈佛大学亚洲中心研究员李成炫指出,李在明此次会面“可能希望安抚北京,强调韩国与美国的战略结盟并不排斥与中国的务实经济合作”。他对法新社表示,韩国领导人希望建立“更加稳定、可预期的双边经济关系基础”。 中韩关系的走向,也与北京与平壤的密切关系密切相关,朝鲜与韩国在法律意义上仍处于战争状态。李在明在会前对媒体表示,北京在推动“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一个稳定的半岛对于东北亚的稳定至关重要,这也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 他补充说,自己“期待中国在这一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在随后与习近平的首次会面中,他呼吁中国帮助推动与平壤“恢复对话”。李在明还强调地区“稳定”的必要性,并指出“近期中朝高层交往”,他指的是朝鲜领导人金正恩9月出席在北京举行的大型阅兵式。他指出,这些交往“有助于为重启与平壤的接触创造有利条件”。 不过,朝鲜的态度非常强硬,在会晤前,朝鲜官方通讯社发表声明称,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前景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幻想”,即便“说上一千次,也不会成为现实”。 与韩国相比,日本的态度则强硬许多, 习近平周五与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举行了会晤,一直以来,高市对中国都持严厉批评的态度。在此次中日首脑会面中,她是少数敢于直言不讳向中国就多项敏感议题发起对话的领导人之一。高市称,在会面中她对南海局势以及香港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局势表达了严重关切,此外她也毫不掩饰自己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称自己是台湾的坚定支持者。要知道,为了保证达成贸易协议,这一议题甚至并未在中美首脑的会面中被提及。不过,她依然向习近平表示,希望建立“日中战略互利关系”。 法媒分析称,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并没有强化美国的实力,反而加速了全球在大国之间的分裂,推动了一个多极化世界的形成。而这份贸易协议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主导的地位。但特朗普在回程的飞机上回应普京的核声明时宣布,恢复已中断三十多年的核试验。这一举动呈现出美国作为一个不确定的超级大国形象,准备动用更加威胁性的手段,试图挽救逐渐瓦解的全球霸主地位。而中国方面并未掩饰他的野心,中国计划经济能够与美国脱钩,并力求成为一个主导的科技工业大国。从长远来看,刚刚闭幕的中共四中全会上,中国重申了发展目标:必须在所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完全独立,无论是数字技术、能源技术,还是国防技术。目前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中美之间的竞争正撼动全世界的经济体系和政治格局,无论站队哪一边,都难逃被影响的命运。

    6 min

About

每日新闻节目之后,本专题进一步详述当天要闻或突发事件的来龙去脉。

More From RFI 华语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