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更加深入,书面化的纸质版背诵资料,可以加微信:xw521224 或者关注苏岸艺术考研公众号,回复 影视美学 了解,可以直接背诵!
本节主要介绍了电影符号学的诞生、发展及其对电影理论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电影符号学在法国诞生,标志着电影理论从关注电影与现实的关系转向关注电影文本与观影者之间的关系。电影符号学的出现,使电影学研究更加注重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推动了电影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
电影符号学的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特别是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索绪尔提出了语言与言语、能指与所指等重要概念,这些概念被电影符号学借鉴,用于分析电影作品的结构形式。电影符号学认为,电影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其符号由影像和声音构成,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
电影符号学分为电影第一符号学和电影第二符号学。电影第一符号学主要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研究电影的符号学特性、符码类别以及电影作品的叙事结构。麦茨的《电影:语言还是言语》是这一阶段的标志性著作,他提出了电影八大组合段理论,试图通过组合关系来分析电影叙事的结构。此外,电影第一符号学还关注电影符码的类别,如象形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等。
然而,电影第一符号学也存在局限性,如过分依赖结构主义语言学,忽视了电影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后,电影符号学出现了分化,一方面发展出电影叙事学,另一方面与精神分析学结合,产生了电影第二符号学,进一步拓展了电影理论的研究视野。
信息
- 节目
- 频率系列
- 发布时间2025年6月30日 UTC 09:48
- 长度6 分钟
- 单集2
- 分级儿童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