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資料中心、商辦樓宇與電力電網,是施耐德電機在台灣的四大重點。李總監分享,AI要落地,不能只談演算法,還要把供電、散熱、安全與營運整合成一套可複製的方案。
早在2016-2017年,施耐德便從工廠數位化起跑:把製程每一步的資料掃描、串接到後端系統,讓AI與規則引擎能跨製程學習,從單點改善升級為全線優化。AI資料中心能耗高、散熱難,設計周期更要壓縮。施耐德與產學與國際夥伴協作(如與GPU生態系平台對接),把供電、熱管理與機電方案帶入數位孿生與模擬,讓布局、上電、散熱一次到位,縮短規劃落地時間。
多數企業卡在「不知道從哪開始」。做法:先盤點場域與關鍵KPI(能耗、可靠度、PUE/良率);導入資料治理與感測基礎;以試點專案驗證—從一條線/一層樓做起;選定能整合供電、散熱、監控與安全的夥伴,把AI變成你的「外掛」而非孤島。
AI不會取代產業專業,而是會放大專業。當資料中心與永續成為新共識,拿出你的場域 Know-how,與對的系統整合伙伴協作,才能把效率、穩定與減碳,一次做到位。下一站,就用可度量的數據,證明你的AI投資回報。
________________
製作 |:孫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