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深圳海岸城。蔡澜点心第一家门店所在之地,迎来品牌七周年媒体品鉴会。窗外人流如织,室内茶香点暖。
在这里,记者专访了蔡澜点心总经理蔡伟雄,他身后不远处是蔡澜先生亲题的“想点就点,开心一点”墨宝,从一盘酥皮山楂叉烧包说起,道出这个品牌从一方小点到百家门店的“妙与趣”。
七年百店,不“卷”,只问内心
“我们不说竞争,只说能不能超越自己。”蔡伟雄说,在他看来,点心赛道看似拥挤,实则难在“把自己管好”。明厨亮档、手工现做、品类繁多,“哪怕一个店做好都不容易”。他说,蔡澜点心七年拓店百家,覆盖30城,靠的并非快速复制,而是“稳扎稳打”——“开店速度取决于人才培养和产品创新的速度,一年二十家以内,是合理的节奏。”
“蔡澜先生早在创店前就定下方向——做年轻人喜欢的点心店。”蔡伟雄向记者回忆道。首店开业前一年多,当时已年逾七十的蔡澜先生几乎每两周便亲赴深圳参与研发,定调产品、环境乃至品牌精神。
于是,传统点心店酒楼式的厚重被轻轻拂去,取而代之的是轻松明快的插画、书法与妙语,是“既精致美观又好吃,还带点不一样”的产品。首店40道菜品中六成皆为原创,如龙井茶香妙龄乳鸽、赛螃蟹凤眼饺,以及后来被多方模仿的山楂叉烧包——“蔡先生把童年潮汕的山楂糕记忆融入包点,解腻开胃,自成一路。”
深圳,作为蔡澜点心的“奠基地”,与其品牌基因天然契合。“这是一座最年轻的大城市,活力与创新并存。”蔡伟雄说,“我们希望从深圳的创造性中持续汲取养分。”
走出岭南,守艺“守味”,不守旧
在蔡伟雄看来,传统的核心是对食材新鲜与手作匠心的恪守,“这是点心的灵魂,绝不能违背”。但创新亦不可止步。“产品研发团队每年提出近400个概念,仅三分之一进入研发,再经三轮品鉴,最终上市者寥寥。”
他举了个例子:已是招牌的山楂叉烧包,团队仍在测试不同山楂品种,追求更平衡的酸甜度。“哪怕经典,也要不断升级。”
从广府走向全国,蔡澜点心面对南北差异的态度十分鲜明——“不要迎合”。
“你代表的是岭南文化,就要有一套标准。当地人来到店里,就是想尝到地道广式点心。”蔡伟雄说。他们不做辣味点心,也不因北方口味偏好软嫩而改变鸡肉口感,“有差异,宁愿不做”。
但差异中也蕴藏新机。例如“早茶”概念一出广东便淡化,晚市反成新增长点;点心“轻食”“慢食”特性,恰契合当下年轻人“不求吃饱,求吃好”的潮流;“一人食”比例提升,也与传统“一盅两件”的休闲哲学不谋而合。
松弛感,是态度,也是竞争力
“蔡澜先生影响我们最深的是两方面:一是松弛开心的心态,二是对美食的认真劲。”蔡伟雄说。这种“松弛感”并非消极,而是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把产品、服务、体验每个流程尽可能做好”。
它外化于门店氛围,内化于运营逻辑——不过度追求外卖占比、不紧绷于拓店KPI、不卷入价格战,而是坚守堂食品质、稳步培养人才、提升质价比。“消费也许看似降级,但需求实则在升级。我们要提供超出期望的产品和环境。”
谈及未来,蔡伟雄表示将继续深耕现有30城,暂不轻易下沉。店铺形态或会尝试岭南风格新设计,但不会延伸新品牌线;产品将继续推进健康化,引入有机食材;文化方面则启动“非遗焕新计划”,与彩灯、竹编、粤绣等传承人合作,让传统美学融入现代体验。
“蔡澜先生是品牌的精神领袖,他的离开并不影响这种精神的延续。”蔡伟雄说,“我们更重要的任务,是通过点心、通过门店,把他那种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延续下去。”
采访结束之际,茶仍温,点心的热气还未散。就像蔡澜说的:“想点就点,开心一点。”这或许不只是品牌的口号,更是一个传统饮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存哲学:认真做点开心的事,慢慢来,比较快。
文、图|记者 孙绮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