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每日读报 申论写作学习

安屿同学

不定期更新,尽量全面。感谢收听。 本音频专辑电脑制作,在外语、多音字、专业术语等方面可能有不准确的情况,敬请留言私信告知,十分感谢。

  1. HACE 18 H

    25年09月30日【人民时评】上好国防教育“必修课”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30日【人民时评】上好国防教育“必修课”作者:金正波  当“全民国防”理念深入人心,必将筑牢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汇聚起强国强军的磅礴力量    四川安岳县岳石小学的新学期开学典礼上,102岁抗战老兵吴绍卿受邀向师生讲述浴血抗日故事。别样的“开学第一课”,激发家国情怀,强化安全担当。  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增强国防观念,是每个人的“必修课”。9月是“全民国防教育月”,今年的主题是“弘扬抗战精神  共筑国防长城”。官兵走进校园,讲述军旅故事;师生走进军营,“红领巾”与“国防绿”零距离互动;公众参观纪念场馆,重温峥嵘岁月……各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引导公众、青少年学生进一步增强国防观念、砥砺奋进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设立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到建立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再到在重要节点举行阅兵活动,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同时也要看到,长期处于和平年代,有些人对国防的理解局限于“国防就是打仗”,认为“国防与我无关”。其实,国防不是抽象概念,与日常生活、国家安宁紧密相连。加强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系统工程,必须推动国防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纳入教育体系、嵌入文化传承,真正实现全民参与、全域覆盖。  如今,社会环境更加开放多元,青年人个性更加鲜明、思维更加活跃。只有创新方式方法,才能提升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增强大众的行动自觉。  超越传统的说教和灌输,转而用文化的力量触动心灵、唤醒认同、激发自觉,有助于推动国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陕西发挥“文学陕军”“陕西戏剧”“陕北民歌”等文化品牌效应,加大对国防题材影视剧、舞台剧等支持力度,以文化精品引领国防教育。让国防教育从知识灌输向价值塑造转变,从短期活动向长期浸润转变,国防文化定会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坚持数智赋能,增强教育参与度、趣味性、互动性,能更好提升国防教育吸引力。比如,红色纪念场馆打造沉浸式空间,高度还原历史场景,让观众获得切身体验,使国防教育更加鲜活生动。类似做法既有“正”的价值内核,又有“新”的形式载体,为全民国防教育赋予更丰富的时代内涵,可以更好满足青少年对国防教育的渴求。  国防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遍布广袤大地的历史遗址、各类文物是最好的教科书。山东威海刘公岛,处处可见中日甲午海战遗迹。抗日战争期间,中共胶东特委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开展游击战。近年来,威海全域打造千里海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带,串联起138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抽象的国家安全观念具象化,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可践行的价值坐标,将增强他们参与强国强军实践、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决心和信心。  战场上的硝烟虽然散去,但历史不容忘却,和平需要守卫。当“全民国防”理念深入人心,必将筑牢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汇聚起强国强军的磅礴力量。

    4 min
  2. HACE 18 H

    25年09月29日【人民时评】为新质生产力培厚知识土壤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29日【人民时评】为新质生产力培厚知识土壤作者:李君强  科普的意义,不止于传播科技知识本身,更在于架起前沿科技与日常生活之间的桥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厚知识土壤    浙江公布新一批省级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点),涵盖各个新兴科技领域;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面向公众开放;中国科学院组织院士专家走进西部地区进行科普……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科普让更多新技术、新成果从纸面走向市面、从展厅走进生活,让人们切身感受到科技创新如何激发新质生产力。  建设科技强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从精准农业到智能制造,从低空经济到智慧医疗,当下层出不穷的新经济、新业态,只有通过科普让普罗大众理解、掌握、会用,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实现从“高精尖”到“接地气”的转化,让更多人从“旁观者”成为“受益者”。科普的意义,不止于传播科技知识本身,更在于架起前沿科技与日常生活之间的桥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厚知识土壤。  科普重在普及,但并不“普通”。  如今,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不断拓展,前沿科技创新不断挑战人类的想象极限,促进人们的思维变革与生产生活方式变迁。对前沿科技的认知,决定人的知识视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科普只有更加注重与前沿科技、新兴产业相结合,才能让人们对新质生产力可感可及。  在北京怀柔科学城的“共享未来”系列科普活动中,参观者在“小小工程师”思维培养工作坊环节,可以从古老的算盘学到现代计算机,并亲手组装一台精巧的机械计算器模型。聚焦科学前沿开展科普,既能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科学素养,又能培育人们对新供给的消费需求,最终在高水平供需平衡中更好服务于科技强国建设。  科普既是普及科学知识,也是弘扬科学精神。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是推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AI幻觉、AI造假、数据“投毒”等。科普要做的,便是去伪存真、增信释疑。  2024年12月修订通过的科普法,亮点之一就是强调了科技伦理的重要性。过去受时代所限,科普内容存在重知识、轻精神、轻伦理的倾向。今天,通过多层次科普,提升整个社会的科学精神,我们才能妥善应对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生物医药等前沿创新带来的治理、规则和伦理等方面的冲击,为更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四五”以来,我国科普工作取得长足进步,2024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37%,提前完成2025年阶段发展目标,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不均衡状况明显改善。站在新的起点,补短板、强弱项,科普工作依然大有可为。  今天,科技成果的落点不只在实验室和产业园区,更在田间地头、城市社区与千家万户的日常。科普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滋养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土壤。随着全民科学素养不断提升,更多前沿科技将会加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4 min
  3. HACE 4 DÍAS

    25年09月25日【社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25日【社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热烈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  巍巍天山流金彩,莽莽昆仑尽欢颜。9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在乌鲁木齐隆重举行。我们向新疆各族人民表示热烈祝贺,向所有为新疆改革发展稳定作出贡献的人们致以美好祝福!  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掀开了新疆繁荣发展的崭新篇章。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疆工作,先后三次赴新疆考察、两次出席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治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引领新疆迈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充分彰显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2024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万亿元,是1955年的204.3倍。今天的新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民生福祉极大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各族干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增强,正和全国一道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知其所来,方能明其所往。新疆70年的辉煌成就,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新疆各族干部群众感恩奋进、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大力支援的结果,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强大生命力,充分证明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是完全正确的,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新疆70年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才能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繁荣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期盼,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奋斗和汗水,需要动员全体中华儿女一起来想、一起来干。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前景无比光明,新疆发展站在了新起点上。牢牢把握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把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能力有信心有决心建设一个更加团结美好的社会主义新疆,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面临新机遇,要有新作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美丽新疆,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确保新疆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坚定不移把维护社会稳定摆在首位,坚持依法治疆,夯实社会稳定的基层基础,推动社会大局实现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坚定不移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依法加强宗教事务治理;坚定不移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打造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桥头堡。  凝心聚力谋发展,同心协力创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信心、砥砺前进、久久为功,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我们坚信,新疆的明天必将更加兴旺发达,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满!

    5 min
  4. HACE 4 DÍAS

    25年09月26日【人民时评】“无废城市”的绿色发展之道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26日【人民时评】“无废城市”的绿色发展之道作者:武卫政  各地情况不同,建设“无废城市”也需因地制宜,但认准了,就要坚定不移干下去,直到干出成效、达到既定目标    既能回收再生资源,也能供社区居民休息,还能应急供电,在天津港保税区,由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企业打造的首批20个“资环驿站”前不久建成投运。这些“神奇小屋”,集“资源循环+社区服务+微能网”多功能于一体,有利于畅通城市废弃物前端回收渠道,为打造“无废城市”提供助力。  变废为宝,循环生金。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无废城市”建设经验模式。“无废”并不是说不产生或者是杜绝固体废物,而是一种理念,旨在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再利用。“无废城市”建设,蕴含推动绿色发展的门道。  推动绿色发展,应善于打通堵点,找到“资源变资产”的路径。我们常说,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问题在于,如何在实践中真正实现资源化再利用?  可以靠技术创新。山东烟台冰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将废气中的二氧化碳捕集率提升至97%以上,产出的高纯度二氧化碳可用在食品等领域。将废物转化为资源,将消耗提升为增值,依靠创新实现“点废成金”,不仅能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还能为企业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也可以靠场景创新。在重庆贝思远新能源有限公司,经过电池健康程度测试、拆解、再制造等环节,废旧动力电池能被加工成符合标准的各类电池包,运用在通信基站、智能路灯等场景。“边角料”看似无用,换个应用场景,可能就是实用的“宝贝”。  从技术到场景,以物尽其用为导向,以持续创新为支点,就能让更多闲置的、低效的资源,发挥出更高价值、创造更大效益。  推动绿色发展,既需要通过创新开路,也需要强化制度政策的支撑作用。广东深圳制定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指引,鼓励回收企业高标准建设、改造一批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和回收中转站,让再生资源“收得到、收得了、处理得好”。用好制度政策,能有效激发市场活力,让资源循环利用从政府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事实上,制度政策不仅能发挥保障作用,也能起到引导效果。上海出台《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条例》,引导更多人参与“无废生活”,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回收利用率达43%。用好制度政策,可以引导更多人认同绿色文化,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推动绿色发展,还需加强协同。行政有界限,但生态环境治理不能仅靠单打独斗。就拿建筑垃圾处理来说,一地管得严,另一地管得松,就可能出现异地倾倒的问题。从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到跨区域共建共治,坚持系统思维,注重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无废城市”建设水平才能不断跃上新台阶。  各地情况不同,建设“无废城市”也需因地制宜,但认准了,就要坚定不移干下去,直到干出成效、达到既定目标。加大创新力度,用好制度政策,注重加强协同,就能把建设“无废城市”的过程,变成培育和壮大绿色生产力、提升群众获得感的过程。

    4 min
  5. HACE 4 DÍAS

    25年09月25日【人民时评】从物流“筋络”感受经济“脉动”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25日【人民时评】从物流“筋络”感受经济“脉动”作者:韩鑫  随着政策托举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好发挥,消费梯度“级差”中的内需潜力将不断被挖掘出来    两组数据,印证我国物流活力——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8月,中国电商物流指数达到112.3点,实现连续6个月上涨,创出年内新高。  相关报告表明,202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首次超过360万亿元,物流市场规模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高基数上创新高,殊为不易。  作为实体经济的“筋络”,现代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在国民经济循环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不同时间维度,两组上扬的数据,不仅勾勒出物流业由大到强的跨越轨迹,也成为中国经济韧性十足的生动注脚。  从线上线下的对比,观察消费结构之变。今年1—8月,全国网上零售额近10万亿元,同比增长9.6%,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以旧换新政策和居民消费升级共同作用下,电商物流总业务量指数逐月攀升,一件件新鲜上架、往来穿梭的商品,不仅传递着购买意愿趋于活跃的讯号,也表明线上消费潜力巨大。实际上,今年以来,服务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发展和享受型消费增势显著,消费扩容提质的趋势依然明显。随着政策托举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好发挥,消费梯度“级差”中的内需潜力将不断被挖掘出来。  从“一降一增”的反差,观察产业升级之势。物流运行图景的变化,印刻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足迹。去年,化工、水泥、钢铁等传统行业的生产物流实物量同比下降,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智能机器人等高技术产品物流量保持两位数增长,成为拉动工业品物流规模增长的重要引擎。“一降一增”之间,产业攀高向新的足迹愈发明朗。产业体系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不断焕新的供给体系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夯基垒台。  从“一硬一软”的兼顾,观察全国统一大市场之畅。硬联通是基础。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全国物流节点枢纽网初具规模、国际物流通道建设稳步推进,更加完善的交通网络、不断拓宽的物流通道、高效衔接的运输方式,让更多货物实现跨区域、跨领域的快速流转、顺畅流通,不断以物流体系之强助力经济发展之稳。软联通是支撑。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整治低价无序竞争,维护市场公平秩序;畅通出口转内销路径,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今年以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助推社会物流成本稳步下降,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不断以市场循环之畅托举经济运行之进。  回望“十四五”,我国物流业稳链保供能力有序提升,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展望“十五五”,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将更加完善,为国民经济舒筋活络提供有力支撑。

    4 min
  6. HACE 4 DÍAS

    25年09月24日【人民时评】呵护医疗科普背后的健康需求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24日【人民时评】呵护医疗科普背后的健康需求作者:申少铁  这样的情形,你是否遇到过?主播在河边一边直播抓鱼,一边推荐“祖传”治疗风湿病的药物;“神经康复科医生”大谈食用益生菌的好处,在视频下方展示购买链接……在短视频、直播平台,一些博主、直播间以医疗科普之名,行售卖药品、医疗器械和保健品之实,引发关注和讨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生从科室走到线上,传播医疗科普知识,对于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治未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流量诱惑下,另有一些人或是假借科普名义进行直播带货,甚至违规导医导诊;或是为博眼球,发布伪科普信息,误导公众。这些行为,不仅让医疗科普变了味,还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损害。  医疗科普,关系大众健康,必须科学准确。也正因此,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手,规范医疗科普行为。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为医疗科普立“规矩”;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医疗广告认定指南》,围绕医疗广告、信息公开、健康科普划出清晰界限。一系列举措,有助于为大众建立一道健康信息“防火墙”。  规范只是第一步。各种医疗科普内容在网上走红,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医疗科普有着广泛的大众需求。有报告显示,全国10.74亿网络视听观众中,92.1%的观众曾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健康科普内容,其中63%的观众已养成定期关注健康科普账号的习惯。正视需求,在规范的基础上,推动医疗科普生态向专业化、清朗化、优质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好为全民健康添砖加瓦。  医疗科普阵地,优质内容不去占领,“伪科普”、劣质内容就可能野蛮生长。总体来看,优质医疗科普内容供给仍然不足。2024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1.87%,且城乡差距较大,健康知识普及依旧任重道远。广大医务人员受过良好医学教育,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是医疗科普的重要力量。医疗机构落实好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在绩效考核和职务职称晋升中更好体现科普工作,能激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其中。例如,上海将医务人员的健康科普作品代表作列入高级职称的评审条件,甘肃将健康科普工作纳入医务人员日常业务考核、评先评优,都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  让医疗科普更好满足大众需求,不仅要追求量足、质优,还应追求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医疗知识往往相对专业,如何让知识传得开、让人们能听懂?正如一位医生所言,需要“蹲下来,用对方的眼睛看世界”。前段时间,科普微短剧《回到三国当名医》热播,通过重现三国历史场景,巧妙串联起古代中医智慧与现代医学知识,让观众能边追剧边学医学知识。从微短剧到脱口秀,再到舞台剧,不断创新形式,善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科普工作,有助于推动健康知识从“医院围墙内”延伸到大众日常生活。  进而言之,医疗科普既要立足传播知识,更应追求提升医学素养。提升医学素养,不仅需要让大众知道“是什么”,更应上升到引领公众主动探索“为什么”“怎么办”。换言之,医疗科普不能简单停留在“搬运”医学知识层面,而应跃升到传播医学方法、医学思维、医学精神层面。这应该成为增加优质健康科普产品供给的另一个重要着力点。  大医治未病。激励广大医生积极参与医疗科普,生产更多优质权威的科普作品,让伪科普无处遁形,营造风清气正的医疗科普环境,定能不断提高全社会健康素养水平,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5 min
  7. 23 SEP

    25年09月23日【人民时评】从“引来一企”到“繁荣一链”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23日【人民时评】从“引来一企”到“繁荣一链”作者:周泽将  现在的招商引资不能停留在“引来一企”,而是要“带动一批、繁荣一链”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招商引资的新思路、新变化引人深思。上海虹口区推行“基金、土地、场景、会展”招商模式,江西赣州市通过链式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培育产业生态;陕西西安市绘制重点产业链招商图谱……各地的实践表明,招商引资正从“拼优惠”转向“拼生态”。  今天,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序推进,违规实施优惠政策被明令禁止,企业更加期待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前景。面对企业的更高需求,应如何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各地涌现的一些创新做法具有启发意义。  实现产业链集聚并形成网络效应,“链式招商”能够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有效吸引力。比如,江西信丰县通过链式招商,集聚30多家印刷电路板上市企业,发展成全国知名的产业集聚区。大族数控、景旺电子等龙头企业落户后,上下游企业纷纷跟进。完善产业上下游配套,助力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这本身就是地域发展的重要竞争优势。  从培育产业链生态出发的“链式招商”,会释放出“以商招商”的内生动力。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龙头企业。一家龙头企业的落地,意味着研发、配套、物流、服务等一整套上下游环节的随之聚合。因此,现在的招商引资不能停留在“引来一企”,而是要“带动一批、繁荣一链”。  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便利应用场景的“场景招商”,同样是吸引企业的有效招牌。比如,作为老牌产业园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通过开发试验、训练和应用等场景,为企业提供需要的服务。在园区内,一家公司研发的配送机器人灵活穿梭,熟练地避行人、乘电梯,将餐品送到用户手中。企业创始人感慨,“开发区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真实试验场”。可见,应用场景能让企业的技术创新得到真实检验,对企业乃至整条产业链供应链有强大吸引力。  对企业而言,应用场景往往是难以独自创造的,并且还是助力跨越创新“死亡之谷”的重要桥梁。满足这个需求缺口,地方政府有条件、有潜力。不过,实现“场景招商”,需要精准把握产业迭代升级的趋势,这也对地方政府创新思维、统筹谋划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招商引资的创新探索中,政府部门的角色和意识转变尤为关键。实现招商引资的“模式升级”,需要政府部门以改革精神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成为优质生态营造者。一方面,要坚持系统思维,从侧重“抓项目”转为重点“谋布局”,从产业链生态角度提升配套能力、加强场景供给;另一方面,要有长远眼光,从注重短期投资数据转为强调培育发展后劲,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预期。  招商引资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产业链布局中超前谋划,在体制机制改革中强化服务,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持续发力,找到适应新形势的招商引资路径,才能让招商引资成为产业升级的推手,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4 min
  8. 22 SEP

    25年09月22日【人民时评】多维度夯实大国粮仓产能根基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22日【人民时评】多维度夯实大国粮仓产能根基作者:郁静娴  良好“丰景”离不开一环扣一环的精细田管,也进一步印证了在地、技、人等方面运用正确策略、构建合理机制、付诸有效治理的重要性    粮食领域近期的两则新闻,结合起来看,颇有启示意义。  一则是,《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正式向社会公布,将自10月1日起施行。  另一则是,我国探索建立黄淮地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技术集成创新高地,引导科技成果到粮食主产区示范应用和集成配套。  14亿多人口的中国,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饭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向纵深推进,对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水平、夯实大国粮仓根基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粮食安全始终是战略问题,我们的着眼点不仅仅是一时产粮的多与少,更要看底线牢不牢、根基稳不稳。特别是,我国耕地面积有限,一些农作物单产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明显差距,必须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同时瞄准农业科技这一活跃变量做文章,在单产上挖掘更多潜力。  今年以来,在干旱、高温、强降雨等一系列天气影响下,我国先后实现夏粮稳产、早稻增产,秋粮面积稳中有增,秋粮长势正常偏好,这些都为夺取全年丰收积累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良好“丰景”离不开一环扣一环的精细田管,也进一步印证了在地、技、人等方面运用正确策略、构建合理机制、付诸有效治理的重要性。  耕地情况关乎每一粒收成。近年我国围绕耕地数量和质量双向发力,从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到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再到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牢牢护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此次《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管控、保护的原则,促进“优进劣出”,从制度上进一步夯实了稳产增收的基本盘。  土生万物,耕地的高效合理利用同样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加快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去年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已超过八成。在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精准配置模式成为保障和提升黑土地肥力、实现黑土地保护与农业生产平衡的重要举措。河南作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去年下半年就提前启动了农村沟渠连通集中整治,并加快推进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建设。下一步,创新做好耕地高效利用的大文章,单位面积上的产能潜力还会不断释放。  加快向科技要粮食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效能如何发挥。越来越多地方已经意识到,一两块示范田增产不稀奇,关键在于如何将点上的高产攻关转化为大面积的现实产能,实现区域性的均衡增产。我国探索建立黄淮地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技术集成创新高地,瞄准的正是科技创新链条上的堵点,通过集聚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资源,构建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协同攻关体系,提升创新整体效能,加速打造更多实实在在的大田应用场景。  也要看到,粮食归根究底要靠人来种。近年来,不少主产区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同时,愈发重视激发粮农的内生动力。小农户作为种粮主力军,其生产积极性有赖于通过种粮补贴、最低收购价等机制切实保护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一些地方通过组织开展粮王大赛、分层分类培训等方式,引导大户、农场主等主体在粮食单产提升行动中挑大梁。推动各类惠农强农机制和政策持续提升精准度和覆盖面,必能不断激发各类粮食生产主体的积极性。  眼下秋意渐浓,沃野遍布对丰收的希冀。围绕地、技、人等关键要素,多维度提升粮食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国经济的底气将更加坚实。

    5 min

Acerca de

不定期更新,尽量全面。感谢收听。 本音频专辑电脑制作,在外语、多音字、专业术语等方面可能有不准确的情况,敬请留言私信告知,十分感谢。

También te podría interes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