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1. 41 DK. ÖNCE

    花地·大学文苑 | 袁俊祺:一念既出,万山无阻

    文/袁俊祺 湖北民族大学2024级本科 1 2024年6月9日下午6点35分,我走出高考考场大门的时候,脑子里一片空白。 所有记忆一同奔涌而来,又在大门开启的一刻被冲刷成短暂的空白,如大厦崩塌、齿轮停转,世界天旋地转,重又变得阔大…… 时隔一年,再猛回头,当时的记忆如同被重新粉饰的墙壁,只隐约见有上一层的字迹。一切仿佛都是太平的、是美妙而温存的,痛苦似乎已被逐渐抹去,一点幸福的微光便可以被无限放大。这时我才意识到,高考就像一座山——18岁以前,我们无知地以为,越过这座山,此后漫漫长路就是坦途。如今才发现,一山还有一山高,重山之后无坦途。 2 记得五年级时候,我写过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梦想”。作文被老师翻阅后,又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朗读。当时我不知为何,在老师的朗读声里止不住地流泪。直到高考前夕,猛然想起那篇作文,我写道:我的梦想是“上清华”。 想起当时写下那些文字的那个孩子是如此坚定,同时也是如此浅薄、无知、心高气傲又自视甚高的。我不由长叹接短叹,一时可笑,一时悲悯。明日复明日,少年就是如此迷失在自我烦乱的思绪和无解的远眺里,然后迷失又迷失,便忽而闯到高考这扇门前。 于是,在高考前最后一篇日记里我写道:“百川东到海。”那时我觉得,高考就如同那个无边际的大海,联通着成人世界与模糊的未来。那年的1342万考生,如同1342万条涓涓细流,在同一天汇入这片海洋,有的溪流迅猛,有的溪流迟缓,有的溪流清澈,有的溪流浑浊。 一年后,我再翻到那一页,竟愣住许久,然后在朋友圈写道:“当时以为海洋,不过溪流一角。”不是吗?被试卷分数与规范框住的青春少年,一场考试就是一片海洋。一些人可能会陷在海洋里,一些人则会往远处望。 可是现在的我又以为,我们才是那片海洋,那场考试才是那条溪流。 高中时光于我,是混沌、挣扎与迷失的猛烈冲撞。我沉溺在文学世界里不愿抬头,厌倦了繁杂的人际冲突,心中的杂念愈多,对世界的疑问愈多,只是校园难免有时像封闭的象牙塔,标准与成长有时会被割裂开来。 我们的前十八年,在本该“可以犯错”的年纪,却似乎一题都不容许错误,每个人都要不停地向前冲锋,要在分数和排名上向前冲,然后就像蜕变了一般,所有人都开始道路明晰…… 或许这只是一场筛选,接着,教育资源的不同使得筛选的网口开始大小不一。个体的差异先是要被无限缩小,在湍急的河流里,有那么一点闪光的是一批,那些挣扎、痛楚的是另一批。 但我们仍会感动,感动自己在枯燥日子里的坚守,在巨大压力下的义无反顾。这便是时代的重量,是我们一代人的集体创口。似乎一切都可以改变,一切都将会改变…… 3 但我们真的是那片海洋吗,而高考只是一条溪流吗? 我们的命运也许依附着无数机会,这场考试就是其中一个莫大的机会。可那座大山压住了太多人的自我,直到翻山之后再抬头,前路依旧万重山。于是我告诉自己,只要步履不停,时机就未晚。我们就是海洋,那场考试,不过如一条溪流汇入了我们的身体,让我们变得更加庞大而丰盈。 又想起高考前一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那一晚。极度紧绷的神经,让睡眠显得若有似无,直到第二天在考场里坐下后,望着时钟,等候考卷的发放,心才逐渐平息下来。拿起笔的刹那,世界寂静无声——唯有心跳,这一刻,我记得我只看得见自己的内心。此后的三天,平静而淡然,一笔一画间,我们的命运已就此开始各分南北东西。 最后一门考完,已近傍晚,我们在门前等候着,明明各处都有熙熙攘攘的交流声,人群聚得很紧,我依然觉得安静。大门打开,欢呼四起,人群奔涌,世界仿佛重回正轨。我缓步走出大门,母亲和姐姐迎面递来花束,我在她们的镜头前微笑……对,这就是那一刻的空白时光! 记忆如同被重启,我仿佛能看到人生大门正在面前徐徐展开,一棵生于未来的大树终于破土。 接下来的记忆开始变得清晰。 归家的车上,我把车窗全部放下,任凭晚风吹拂,路边的景色飞快掠过,如同三年来的青春夹杂着前十八年的种种喜悦与忧愁迅速闪过。我们三言两语地聊着未来,所有烦恼与生活的担子在那一刻都被短暂放下,一切都变得更好,前途充满希望。 生命的那一瞬啊,如此满满的少年凌云志,待钟声惊醒梦中人,便已是昨日青春。 人生如白驹过隙,记住的,记不住的,终究都会埋葬在岁月里。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人生无垠,愿你我一念既出,万山无阻。

    6 dk.
  2. 42 DK. ÖNCE

    【视频】主题公园里“看大戏”,广东请你来“入座”!| 酷玩广东

    近日,羊城晚报推出“酷玩广东”系列融媒体策划报道,21城联动,以“轻松出发、深度体验”的全新旅行理念,通过“打卡点推荐”和“美食体验”打造出行宝鉴,向市民和游客展示广东丰富优质的文旅资源。 本期,我们暂别自然山水,走进一座座如梦似幻的“剧场”。 在广东,主题公园的魅力远不止于惊险的游乐设施,一场场扎根岭南、放眼世界的舞台“大戏”,正以其恢弘的创意与顶尖科技,重新定义着文旅体验的深度与高度。 当夜幕降临或音乐响起,这些园区从欢乐场变身为巨大的艺术舞台。您将欣赏到的,不仅是表演,更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这里有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融合全球顶尖杂技与戏剧情节的广州长隆大马戏,以其无国界的艺术语言带来震撼心灵的视听冲击; 有在广州融创乐园剧场上演的《梦回岭南》国风实景大秀,它将粤韵风华与现代舞美巧妙结合,让岭南水乡的温婉与活力在舞台上翩然苏醒; 来到佛山,广东千古情景区那台被誉为“一生必看”的史诗级演出《广东千古情》不容错过,它运用震撼的舞台机械与磅礴的叙事,将广东千年历史与海上丝路的传奇在方寸间淋漓展现。 在广东,“看戏”的维度还能被无限拓宽。在广州市中心正佳极地海洋世界的深蓝展缸前,优雅的“美人鱼”与鱼群共舞,上演着静谧而浪漫的水下童话。 在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压轴大秀《海洋保卫战》将特技飞行、璀璨烟花、无人机阵列与浩瀚星空融为一体,构筑了一场关于海洋环保的宏大诗篇…… 从世界级的马戏艺术到深情的地域文化叙事,从梦幻的海底剧场到夜空下的科技烟花诗,广东的文旅演艺,以一场场不容错过的“大戏”,邀请每一位游客“入座”! 统筹 | 孙朝方 邓琼 区健妍 策划 | 赖书香 脚本 | 赖洁怡 曾奕琦 剪辑 | 彭泽祥 实习生 李赛儿 文字 | 刘星彤 图片 | 景区提供

    2 dk.
  3. 1 SA. ÖNCE

    红线女弟子琼霞领衔主演,粤剧《唐母兰馨》亮相广州|艺起岭南

    10月12日,红派新编粤剧《唐母兰馨》巡演在广州粤剧院红线女大剧院上演。该剧根据珠海唐家湾抗日烈士唐仕明、唐仕锋兄弟和其母亲胡兰馨的英雄事迹改编,致敬英雄豪情。此次演出不仅是粤桂两地文化艺术交流的一次盛会,更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要活动。 本次巡演由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珠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珠海高新区商务和文化旅游局联合主办。除了广州站演出,该剧还将于10月1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南国剧场再度献演。 珠海南宁人文合作结硕果 珠海与南宁同属岭南文化圈,语言相通、风俗相近、文化相融。近年来,两地以粤剧艺术为桥梁,持续深化人文交流与合作。珠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多次指导珠海市戏剧曲艺家协会、珠海市文化馆,与南宁开展粤剧专场演出、精品剧目共创及人才培育等交流活动。 南宁市大力实施名家传戏工程,2024年更特邀一级演员、红线女关门弟子、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珠海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琼霞,于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设立“琼霞南宁大师工作室”,为两广粤剧在剧目创排、艺术教学、人才队伍建设与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广西粤剧焕发新的生机。 粤剧《唐母兰馨》是珠海高新区与珠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合作,珠海高新区文化服务中心出品,历时两年精心打造的艺术成果,也是“琼霞南宁大师工作室”在粤剧剧目创排、艺术教学、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成果。 新剧致敬英雄烈士和恩师 粤剧《唐母兰馨》根据珠海唐家湾抗日烈士唐仕明、唐仕锋兄弟和其母亲胡兰馨的英雄事迹改编,从唐母幼年流浪、中年丧夫、晚年丧子的命运遭际,演绎唐母一生的悲欣交集,表现了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以唐母为代表的普通民众走上保家卫国道路的历程。该剧通过回溯历史,向革命烈士、爱国志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该剧由粤剧名家琼霞担纲制作并领衔主演,黄俊成、吴东梦等粤剧名家联袂演出,一众青年戏剧新秀加盟主创,赋予青春的气息。 琼霞特别谈到,《唐母兰馨》自2023年首演以来,凭借其“动人”的艺术特质脱颖而出。它跳脱主旋律剧作的刻板印象,在传递红色主题的同时,注重情感的细腻刻画与艺术的精致呈现。全剧以情为线,浸润着红派“声情并茂、以情带声”的独特风格。今年恰逢红线女诞辰百年,作为其关门弟子,琼霞领衔主演此剧,既是对红派艺术的坚守与传承,也是以舞台行动致敬恩师。 文|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陈晓钰 黄日权 图|主办方提供

    3 dk.
  4. 5 SA. ÖNCE

    最全国宝集结!广东外贸千年大展22件国家一级文物先睹为快

    珠江潮涌,帆影千年。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广东的千年外贸史始终镌刻着“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印记。 10月15日将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的“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专题展,甄选来自全国各大收藏机构超200件文物珍品,在第138届广交会开幕之际,为观众揭开广东千年外贸史的历史全貌,以历史经验回应新时代对外开放的现实命题。 此次展览堪称“国宝集结”,展出22件国家一级文物,涵盖牙雕、金银器、陶瓷、外销壁纸等多元品类。羊城晚报率先呈现本次参展全部国家一级文物,提前解锁这场穿越千年山海的外贸史话,读懂中华民族“互利天下”的文明基因—— 唐牙雕人像 半身像,高鼻,深目,卷发,其面貌具有阿拉伯人的特征。器座为椭圆形,被认为是西亚地区常见的印章类型。专家推测它可能是阿拉伯商人私章的毛坯件。 印章被发现于南越国宫署遗址唐代地层,广州在唐代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设有专门的外国人居住区——“蕃坊”,这枚印章的出土,为唐代广州活跃的外商活动提供了实物证据。 北宋潮州窑周明造佛像 该佛像须弥座三面刻字。正面刻“潮州水东中窑甲弟子刘扶”,右侧刻“同妻陈氏十五娘发心塑佛散施永充供养为在堂父母及合家”,后面刻“男女乞保平安熙宁元年戊申岁六月十三日题匠人周明”。 古城潮州于1922年、1980年和1998年,分别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属于同一刘姓家庭成员发心奉养的瓷质释迦牟尼佛造像六尊。这批造像须弥座上的文字款识,说明了造像供养人的姓氏,造像的心愿,生产造像的窑址、日期,塑造匠人的姓名等,极具历史价值。 北宋庆历七年木雕罗汉像 该佛像座透雕,正面刻有“皇宋庆历七年丁亥岁,广州男弟子林士明囗”。从铭文可知,这尊罗汉像与北宋庆历七年广州的林士明密切相关。 广东省博物馆藏北宋木雕罗汉像共十件,原供奉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南华寺内。这些罗汉像是难得的北宋木雕艺术珍品,而且像座上大多刻有铭文,保存了重要史料,为中国佛教史、海上丝绸之路史以及城市发展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北宋庆历八年木雕罗汉像 这尊罗汉像很有特色,它的铭文前半部分保留了宋代铭文的内容,后半部分记载了明代重妆的史实。从铭文可知,北宋庆历八年广州的谭一娘出资捐造这尊罗汉像,在明代的时候有两次重妆。 此尊罗汉像造型生动逼真,雕造风格浑厚质朴,堪称中国宋代木雕工艺的典范之作。 北宋“林景阳舍”木雕罗汉像 此佛像座透雕,正面刻有“大宋广州男弟子林景阳舍”铭文。从铭文可知,北宋年间广州的林景阳出资捐造了这尊罗汉像。此尊罗汉像造型逼真,五官生动,衣纹流畅,颇具禅意,体现出宋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水平。 南宋金项饰 此金项饰是“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第一件金器,具有明显的西亚风格。金项饰的带钩和搭扣有轻微的使用痕迹,表明它应该不是船上的货物,而是个人使用的金饰。 它的主人可能是外宾或外商,身份尊贵且具有非凡的经济实力,当时正随船返回西亚地区。金项饰是海丝兼具贸易和文化交流双重属性的见证。 元青花人物图玉壶春瓶 此件玉壶春瓶胎薄,局部可透光影。白釉细腻而莹亮,白中泛青,青花靓丽。中部主题纹饰绘“携琴访友”人物故事图,惟妙惟肖。 元青花大多来自海外进口的钴料,见证了元朝中国对海外贸易的扶持和参与,以及当年国际贸易的公平互利。元青花因传世器物稀少而弥足珍贵,该件玉壶春瓶因为绘有人物故事图而更显难得,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典型产物。 元雷州窑釉下褐彩凤鸟纹荷叶盖罐 器型古朴端庄,纹饰构图严谨、层次分明,运笔活泼流畅,是广东宋元彩绘瓷艺术的集大成者,也是元代褐色彩绘瓷器中的珍品。 粤西雷州地区的釉下褐彩瓷工艺独树一帜,将广东彩绘瓷艺术推向高峰。雷州窑彩绘瓷器以开光、多层次构图为主要特征,器形敦厚古朴,除整器外销以外,更影响了东南亚越南、泰国等地的彩绘瓷技术。 明金锭 金锭2002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明代梁庄王墓,正面铸有“永乐十七年四月 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铭文。 永乐十七年是1419年,正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归来之时,从铭文可知,这件金锭是郑和船队于返回途中用在西洋所买的一批黄金制作的。“西洋”是当时泛指明朝南海以西的海洋,包括印度洋及其沿海地区。 明万历磁灶窑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陶盖瓮 该陶器胎体夹有细砂,胎质灰白,器身施酱釉,施釉不及底,口沿处浸釉,按釉色而言,呈酱褐色色调。 明代中晚期,东南沿海烧制有大量酱釉陶瓷器,主要用途为外销。此件文物从“南澳Ⅰ号”打捞出水时,瓮内藏有漳州窑系青花碟256件,玉壶春瓶5件,是出水器物中组合数量最多的一件,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商人善于利用各种空间增加货物数量,达到扩大利润的目的。 明石湾窑翠毛釉蒜头瓶 翠毛釉,因釉在窑内烧制过程中流淌变化,似翠鸟的羽毛,故名。是石湾窑精品器物中使用较多的一种釉色。 佛山石湾制陶瓷自明代中叶以来逐渐兴旺,至今长盛不衰。石湾陶瓷以其种类丰富、工艺精湛著称,明代中叶便已通过广州-澳门-果阿-里斯本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运销欧洲各国,成为中外贸易中的重要商品之一。 明石湾窑翠毛釉胆瓶 该瓶全身为翠毛釉,口沿釉较薄,呈酱褐色,布满棕眼,釉流至足处较厚,底无釉,有较明显的旋纹,胎为紫褐色。 明石湾窑翠毛釉梅瓶 全器满施仿钧蓝色变釉,釉厚处呈月白色,釉面有细小开片。底部无釉,有旋削痕。此瓶有元代遗风,为石湾窑明代早期艺术陶器珍品。 清康熙款珐琅彩花蝶纹碗 碗内及圈足内施白釉。碗外壁施朱红釉为地,上绘珐琅彩花卉纹,以黄、红、蓝彩等描绘各式花卉。圈足底为双方框青花楷书“康熙御制”款。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达到顶峰时期的产物。 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以前需要从欧洲进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20余种珐琅料,而且色彩种类比进口彩料更为丰富。 清雍正广彩开光人物图瓶 该瓶腹部菱形开光内绘“满大人”纹饰,庭院中几位身穿清朝服饰的官员正在交谈,仆从随侍在侧,旁边还有妇人牵着孩童。 广彩瓷器中的“满大人”纹饰主要流行于清雍正至嘉庆时期,通常描绘的是身穿清朝服饰的男子与女子在一起的庭院生活场景,营造出休闲、愉悦、欢快的氛围。“满大人”来自英文单词mandarin的音译,是欧洲最早进入中国的葡萄牙人对中国官员的称谓。 17—18世纪是欧洲中国热最为流行的时期,绘有“满大人”图案的中国瓷器在欧洲十分受欢迎。 清雍正款胭脂红釉罐 胭脂红釉创烧于清康熙末年,雍正时期产量最大,质量最精。它是一种以微量金作着色剂、在炉内经800℃左右焙烧而成的低温红釉。 由于这种红料从欧洲传入,故被称为“洋金红”或“西洋红”,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又由于这种红釉颇如女子化妆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 雍正十三年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纪事》中记载,当时岁例贡御的彩瓷器中即有“西洋红色器皿”。 清乾隆款画珐琅牡丹纹海棠式花篮 清乾隆四十年十一月乾隆帝命人将十件康熙、雍正款画珐琅器送到广州,要求粤海关官员仿制这些器物并落“乾隆年制”款识。于是,粤海关官员将器物画样后,把样稿交由法国及广州本地制作。 制作完成后,十件提档器物及制作的器物被送回宫廷。此花篮即为法国依据粤海关样稿制作而成。 清乾隆款画珐琅八棱开光山水花鸟图提梁壶 提梁壶铜胎鎏金,八棱形,腹部八面开光饰四季花鸟与山水图案。壶底施白珐琅釉,蓝珐琅双栏内署仿宋体“乾隆年制”竖行四字款。 此器由清宫造办处珐琅作精心打造。它的造型风格和结构设计,同欧洲本土制造的同类器物以及广东制造外销产品,展现出极高的相似性,表明此时贸易网络产生逆向影响,反哺国内高端工艺品的设计体系。 清乾隆广彩十三行通景图大碗 这种大碗是欧洲人在宴会上调盛果酒之用,也称潘趣碗。外壁以通景彩绘方式描绘了广州十三行商馆的面貌,上面绘有丹麦、大革命前的法国、奥地利、瑞典、英国和荷兰的国旗,还有粤海关以及无数的小船、正在谈话的中外商人贸易等场景。 它品相完整,色彩鲜艳,画工精湛,描绘的人物、建筑场景众多,栩栩如生,气势磅礴,是乾隆时期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清乾隆广彩浆胎花卉奖杯纹瓜棱扁瓶 此瓶器形优美,纹饰精致华丽,色彩艳丽,布局疏朗,主次分明,互相衬托,是早期广彩瓷器的精品。 广彩瓷器主要是为了外销而生产的彩瓷品种,其彩绘融会了五彩、粉彩和西方绘画的技法,具有显著的中

    13 dk.
  5. 20 SA. ÖNCE

    古法肉桂香牌的“产业破圈”之路:让传统农产品焕发新生机

    近日,一块块古法肉桂香牌在肇庆火了,近一个月内,产品销量突破一万件,市场反响热烈。从校园课堂到广东省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从裹蒸文化嘉年华到乡村非遗体验空间,肇庆市非遗工作站匠心研发的古法肉桂香牌系列文创产品,正以独特的创新路径,实现了“产业破圈”的华丽蜕变。 肇庆市高要区作为全国最大的肉桂种植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数据显示,2025年高要肉桂种植面积已达70.05万亩,年产桂皮14.46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52.5亿元,产品远销中东、北美、东南亚等地。 在此背景下,肇庆市首批非遗工作站秉持“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的理念进行研发,推出古法肉桂香牌系列文创产品。 该系列产品选用30年以上树龄的高要肉桂为原料,充分发挥其安神醒脑、驱蚊除湿的天然功效,并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创意设计。“这款香牌不仅是肉桂天然价值的延续,更以优雅的文创形态走进大众生活。”非遗工作站负责人介绍道。 古法肉桂香牌的“破圈”之路始于今年教师节。非遗工作站通过“站校联动”走进肇庆多所中小学,开设古法肉桂制香课程,并将首批香牌赠予教师,为节日增添浓厚的文化氛围。 随后,古法肉桂香牌陆续亮相多个重要文化活动。在2025年广东省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香牌作为肇庆特色文创产品亮相;在2025裹蒸美食推广会暨第四届裹蒸文化嘉年华中,以“裹蒸粽”为造型的香牌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创意符号。系列活动的持续曝光,显著提升了古法肉桂香牌的市场知名度。 古法肉桂香牌的成功实践,为传统文化赋能产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径:以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产品创新与场景拓展,将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文创产品。这一模式为各地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融合、实现特色产业振兴提供了可行的发展思路。 文|记者 周欣怡 图|受访者提供

    2 dk.
  6. 21 SA. ÖNCE

    全国各地艺术家齐聚广州:“艺术之问·对话湾区——当代青年艺术家学术交流展”启幕

    10月11日,由《中国美术报》社、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州画院主办的“艺术之问·对话湾区——当代青年艺术家学术交流展”在广州画院美术馆启幕。 本次展览是时代·人民《中国美术报》创刊十周年暨2025中国美术报艺术季全国性的项目之一,是跨地域的艺术交流、对话、互鉴的生动实践。展览展出全国各地43位当代青年艺术家130余幅中国画作品,涵盖社会新象、军旅生活、江山胜迹、城市山水等多类题材。 跨越地域的艺术对话 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艺术创作已形成多元共生、活泼丰富的生态。这种开放、创新的特质,与全国青年艺术家的探索精神形成天然共鸣。 本次展览不仅促进了全国各地艺术家对大湾区艺术生态的了解,也为大湾区艺术家与公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感受不同地域背景下多元艺术理念和表达的窗口。 在本次展览的作品中,既有扎根传统的笔墨新探,也有体现时代精神的媒介实验;既可见各地域文化孕育的语言特色,也能感受到湾区艺术创新带来的思想激荡。 这些作品所呈现出的壮美、冲淡、含蓄、纤秾、绮丽、劲健和空灵等多种艺术风格,不仅是青年艺术家个人才情的展现,更是一代青年对新时代的集体应答。 何为“艺术之问”?参展艺术家邱佳铭在和其他青年艺术家交流中获得了答案:“我们一致认为青年艺术工作者不仅要问自己的艺术该怎么做,也要问自己的艺术为什么而做,能做什么。” 借由本次展览搭建的平台,全国青年艺术家探讨笔墨问题,思考时代精神。 关照青年艺术家成长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交流,青年的成长力在于互鉴。本次展览不仅仅是对青年艺术家作品的视觉呈现,更是一次对青年艺术家成长与创作的深度关照。 来自天南海北的青年艺术家齐聚一堂,在与前辈和同辈的坦诚交流中思考艺术发展、成长路径和创作方向。 从参展作品中可以窥见当代青年艺术家对传统与当代的探索,“在传统的构成上加入了当代的意识和符号,并使之协调一致。”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画院院长宋陆京指出,“守传统的意义是反传统,如何用当代的感官体现传统又不固守传统,这是艺术家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从本次展出的作品中,既能观察到工笔的细腻,又能领略到写意的韵味。这引发了艺术家们关于工笔和写意的思考,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郭子良认为,“工笔和写意更多是技法和材料的差别,试图表达的对象也有所不同,但是两者的审美观念是相通的,都是东方哲学和美学的体现。” 青年艺术家如何进行自我塑造?从北京远道而来的参展艺术家康雷认为艺术家需要保持独特的观点——挖掘被惯性思维所蒙蔽的现象并将其用美学方式表达出来,为大家提供更多思考的可能性,以此构建集体探索的场域,这也是艺术家作为引领者的核心价值所在。 “信息碎片化时代,很难保持绘画的独特性。”参展艺术家马米娜提出了审美疲劳和同质化的问题,“如何不被时代洪流裹挟,这可能需要从创作意义、题材和形式语言上做出转变。” 本次展览为全国各地青年艺术家搭建了艺术交流和互鉴的平台,让不同地域的创作理念和多元的表达风格相互碰撞。展览将持续至10月18日。 文、图|记者 李娇娇

    4 dk.
  7. 22 SA. ÖNCE

    焕新版舞剧《醒·狮》震撼亮相,即将参加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艺起岭南

    10月11日晚,由广州歌舞剧院创演的大型民族舞剧《醒·狮》在广东艺术剧院上演。这是该剧经过新一轮打磨后跟广州观众的再次见面,是十五运会到来之际广州文艺院团向全国观众发出的一份“文艺邀请函”,也是该剧亮相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前的一次预演。 作为广东省“2025年全省舞台艺术精品巡演”剧目,当晚舞剧《醒·狮》的演出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欢呼。10月12日晚,《醒·狮》在广东艺术剧院继续演出。 全面打磨提升,强化表演感染力 南狮是中华传统狮舞的一脉,因威武醒目而被称之为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于一体的优秀民俗文化集大成者,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剧《醒·狮》是国内首部以“广东醒狮”为题材的当代舞剧,该剧从构思策划历时5年多,剧本经过十三稿的打磨调整。 舞剧《醒·狮》于2018年9月首演,截至目前已演出300余场,先后获得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等奖项。10月25日至26日,该剧将亮相重庆大剧院,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与全国观众见面。 为在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呈现南国醒狮最好的状态,《醒·狮》主创对作品进行全面打磨提升。“舞蹈编排上,我们对部分段落进行精细调整,强化表演感染力。”总编导钱鑫、王思思介绍,该剧核心的舞蹈与演绎层面,主创团队反复研磨每一个动作细节,还邀请到全国武术冠军马小斌为演员进行南拳、舞狮的系统集训,“力求以焕新样貌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舞美视听方面,《醒·狮》优化了音乐配器、升级了多媒体投影效果。该剧多媒体设计胡天骥透露,最新版本有更多新技术运用,包括虚幻引擎系统、虚拟制片、粒子合成系统等。此外,醒狮的狮头形象在之前三维制作基础上进行细化模型制作,影像分辨率也有几何量级的提升,“七年来,观众的审美需求一直提升,我们也在不断创新,满足大家对《醒·狮》的期待。” 舞出醒狮精气神,传扬岭南文化 观众在观看焕新版《醒·狮》后纷纷表示,“以舞蹈样式充分展示了岭南文化的独特性”“几场打斗舞段很有电影感”“震撼的表现,看得我热泪盈眶”。 舞剧《醒·狮》将“舞”“武”相融,把刚劲有力的醒狮与柔美灵动的舞蹈相结合,南拳马步以及南派醒狮特有的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难度技巧被有机汇入舞蹈语言,充满力与美的张力。 作为《醒·狮》的初代演员,演员依力凡饰演龙少这个角色已达七年。在他看来,“醒狮”中“醒”就是觉醒——觉醒的龙少带领村民抵抗外敌,实现了个人层面的蜕变,在他身上映射的正是醒狮文化生生不息、醒狮气脉代代承传的精气神。 饰演“醒母”的刘星月认为,醒狮精神代表的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正义、善良与温良,但绝不失勇敢。 演员庞冠宇、梁绮琦则期待通过舞剧表演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望通过中国艺术节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也让更多观众感受到岭南文化的魅力所在。” “《醒·狮》已经诞生7年了,从一个刚刚坠地的婴儿成长为一个青春勃发的少年。它一直活在观众眼里,活在市场上,是一部有生命力的作品。”舞剧《醒·狮》编剧罗丽接受采访时很感慨:“今晚有个观众告诉我,这一场演出是他看《醒·狮》的第28刷!” 焕新版舞剧《醒·狮》将以更精湛的舞台艺术呈现走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民族精神。此外,广州歌舞剧院舞剧《英歌》入选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展演,将于10月18日在上海文化广场亮相,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审美中焕发新生。 文|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丁滢 图|广州歌舞剧院提供

    4 dk.
  8. 22 SA. ÖNCE

    【视频】粤韵情动宜宾:粤剧《红头巾》竞演文华奖引满堂喝彩|艺起岭南

    “捱呀捱,命生好丑唔怕捱……”当曾小敏饰演的卢带好唱出这句饱含沧桑的唱词,剧场内陷入寂静,随后响起的掌声穿透了戏里戏外的时空壁垒。10月10日至11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参评剧目——粤剧《红头巾》在四川宜宾酒都剧场感人上演。 图:粤剧《红头巾》剧照 粤剧《红头巾》由广东粤剧院精心打造。这部国内首部华人女性群体劳工史舞台作品,将20世纪30年代广东佛山三水女性远渡南洋、肩挑新加坡城市筋骨的真实历史搬上舞台——从亚洲第一高楼保险大厦到前高等法院,那些红头巾掠过的砖石,都藏着她们“担得一家好团圆”的执念。 剧中“捱”字背后的坚韧品格,既是三水女儿的生命底色,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曾小敏作为三水籍演员,将记忆深处太祖母的“红头巾”故事融入表演,这种血脉相连的情感让角色有了生命温度:“这不是演绎,是对先辈的致敬,更是对文化的传承。” 作为岭南文化的载体,《红头巾》的粤剧底色鲜明。纯正的粤语唱腔裹挟着三江汇流的温润,芦苞胥江祖庙、镬耳屋等三水元素通过写意舞美铺展舞台,让川渝观众虽隔千里,仍能嗅到岭南侨乡的烟火气。曾小敏的唱腔低回婉转如泣如诉,麦玉清饰演的惠姐泼辣中藏着柔情,文汝清在“水客”一角的演绎中,将传统“唱念做打”的功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传统根基上的创新更让观众耳目一新。“船底舱”的群体舞蹈以现代舞语汇演绎颠簸航程,“建筑工地”的劳作场景融入节律鲜明的肢体表达,尾声处报童的摇滚说唱串联起1945年至1953年的历史节点,传统粤味与现代艺术碰撞出奇妙火花。 从30余次易稿到3.0版的诗意升级,从舞台作品到影视IP开发,《红头巾》的常演常新,印证了传统艺术活化的可能。 在宜宾酒都,两场演出座无虚席。演出还通过文艺中国、文旅中国等多家权威平台同步直播,全网近70万人次“云”享盛宴。一位祖籍广东的宜宾老人感慨道:“听到乡音就倍感亲切,这戏唱到了我们心里。”而新加坡留学生吴瑞凡的感受更具代表性:“在异国他乡的舞台上,终于懂了唐人街建筑里藏着的华人风骨。” 文|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林楷虹 图|薛才焕 黄宇 视频|黄宇 洪子曦

    3 dk.

Hakkında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羊城晚报 Kanalından Daha Fazlas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