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视频】国画巨制《文化润疆 大美天山》收官!粤新双向倾力奔赴,跨越千里艺术对话

9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

当天,在千里之外的广州,羊城晚报记者来到广州美术学院的创作室,见证广东美术大作《文化润疆 大美天山》的收官。

至此,这幅凝聚粤新两地10多位艺术家心力的国画巨制,在历时3个月的创作后,终告完成。

岭南与西北对话

《大美天山》是由广东文联、新疆文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联合作发起,广东美术家协会与新疆美术家协会牵头,组织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画家在2025年赴新疆实地写生后创作的大型中国画。

全画长16米,高3米,描绘了新疆的天山雄姿、天池胜景、牧场风光、云杉原林等地缘特色自然景象,以及兰新高铁、果子沟大桥、假日露营等新时代建设和社会蓬勃发展下的崭新面貌。

《大美天山》源于今年7月在乌鲁木齐启动的文化润疆行“天山长卷”主题采风创作活动。该画由广州美术学院师生组成主创团队。林蓝、蔡拥华、许敦平、刘文东、杨峻等教师,李兴泰、谢焜、陈佳年、陆霖楷等学生作为主要创作人员。广东画家郑阿湃、宋陆京、陈湘波及新疆画家郐振明、艾力江、赛里克江、牧原野等受邀参与合作。创作全程得到了美术史论家、科技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易稿10余次,总历时3月有余。

“这场跨越千里的艺术对话连接起粤新美术界,成为粤新两地文化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表示:“艺术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我们期待以岭南画学的视角和手段,展示新时代天山之美,以此致敬时代、致敬先生、致敬经典。”

记者留意到,本次《大美天山》的创作,是近年广东美术大型集体主题创作模式的继承与创新。

近年来,广东美术界重启集体创作的优良传统。围绕重大时间节点、重点中心工作,主动组织创作力量,持续推出多幅精品力作,为广东组织主题创作、完善人才梯队、打造重点作品积累了宝贵经验。

和之前的创作相比,《大美天山》的视野迈出岭南,精准抵达千里之遥、又心意相通的新疆大地,笔墨融岭南之厚重温润,汇西北之绚丽雄浑。

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主创之一蔡拥华表示,该画采用新中国美术中由数代画家探索发展而来的全景式主题性创作手法,以岭南画派特有的大山大水和状物如真为风格指引,吸收了《江山如此多娇》《绿色长城》《向海洋宣战》等经典作品的视觉经验,呈现出气势磅礴、巨细靡遗而又充满田园诗意的审美格局。

新时代天山之美

本次《大美天山》创作,致力扎根新时代、新风物,感受新的气息。正如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垂林撰文所言:“纳天山之雄奇、瑶池之澄明、云杉之苍郁、牧野之无垠,写兰新高铁越岭穿云,果子沟大桥飞架南北,尽展新时代之大美新疆。”

映入眼帘的是漫溢的“绿”。设色以传统青绿为主,呼应《千里江山图》等名作对中国山水的意象表达,同时也体现了新疆在当下的环保改造中逐步转向“青山绿水”的新特征。

近处的索尔巴斯陶牧场上青草蔓延、云杉成林、羊马结群,庙尔沟的水自由流动、澄明清冽;远处的天山托尔木峰的巍峨和天池的澄澈交相辉映,共同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

俯身细赏,能捕捉到时代的“新”。高铁、高架大桥等现代景物,则在写实中着重虚实变化和线条美感,完美地融入了传统山水与田园意境之中。

兰新高铁如银龙般穿山越岭,果子沟大桥蜿蜒飞架南北,涌动着新疆迈向新征程的铿锵足音。

点缀其间的是缓缓流淌的“美”。对于点景中出现的牛羊、牧民、游客的刻画精简而传神,几无重复,结合了新中国美术家在“新山水画”对景写生实践中所掌握的现场取景能力,又加强了画面的叙事性。

草原毡房飘出袅袅炊烟,露营的帐篷荡漾着孩童的笑声,策马人身着民族各色服饰驰骋天地,勾勒出多民族一家亲的恬然生活画卷。

据悉,该画将于10月份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上海站”上展出。

作为岭南山水画的最新成果和面貌呈现,同时也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庆贺,《大美天山》以其现实关怀、传统笔墨与青绿山水的完美结合为观者献上了最具诚意的视觉盛宴。

【特别放送】

文化润疆“跨粤山海”架起连心桥

1、在文学中找到了共鸣

金秋9月,是阿勒泰最美的季节。从岭南到天山,横跨数千公里,文学让“花城”广州与“雪都”阿勒泰连接在一起。

在9月中旬结束不久的“去辽阔处——阿勒泰·花城文学周”系列文学活动中,近20场文学活动在阿勒泰举行,麦家、刘亮程、谢有顺、石一枫等文学名家,与来自《我的阿勒泰》《生万物》《北上》等影视、舞蹈领域的创作者共赴这场文学之约。

文学作为最柔软的纽带,正将两地紧密联结为情感与文化的共同体,共同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书写最生动的注脚。

花城出版社社长张懿告诉记者,这并非一次偶然的牵手。多年来,广东致力“发现”并“照亮”了新疆文学。

作家们以文学为桥梁,将新疆丰厚的土地气息、多元的民族故事和鲜活的生命力直观带入全国读者的视野中,在横跨千里的地理空间书写一段粤新文学深情互动的文脉佳话。

比如,不少新疆文学作品在《花城》等广东刊物上发表后,流行全国,成为经典。2013年,作家王蒙描述新疆生活的《这边风景》,尘封近40年后,在《花城》杂志首发;次年,该作荣获茅盾文学奖。

刘亮程、周涛、李娟、王族、阿拉提·阿斯木、红柯、巴燕·塔斯肯等新疆作家的名字,也通过《花城》杂志和花城出版社为全国读者熟知。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强势“出圈”,直接引爆阿勒泰的旅游热潮。其原著作者李娟的系列作品,如《我的阿勒泰》《遥远的向日葵地》《冬牧场》等,都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出圈”的背后,与广东对优质文学IP的持续耕耘分不开,最终实现从文字到影像,再到文旅产业发展的完美闭环。

值得一提的是,刘亮程、李娟均为羊城晚报花地文学榜得主。2014年,李娟凭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荣膺首届花地文学榜年度散文,而后名动天下。刘亮程的小说《本巴》荣膺2021花地文学榜年度长篇小说,随后在2023年摘得中国文学界别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

“岭南的温润与天山的苍茫,看似遥远,却在文学中找到了共鸣。”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朱山坡认为,基于文化差异与观念碰撞的交流十分必要,必将推动粤新两地文学在互学互鉴中一同成长。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是新疆和广东两地在文学创作、产业转化上多次合作共赢的代表。”9月25日,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活动的现场,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文联党组成员、昌吉回族自治州作协主席、《回族文学》杂志主编刘河山在谈话间,拿出2025年4月的《回族文学》,扉页上印有广州诗人杨克的诗歌《金云为冠》。他坚信,未来粤新两地的文学交流将会更加紧密。

2、千年遗存增进文化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批见证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文化遗产得到活化利用,让历史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直抵人心,形成有形有感有效、动力活力迸发的文化润疆格局。

其中,由中山大学深度参与的吐鲁番西旁景教寺院遗址考古项目,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历史实证,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今年9月,中山大学教授、吐鲁番西旁景教寺院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刘文锁再次来到西旁景教寺院遗址,开展年度发掘。

西旁景教寺院遗址坐落在吐鲁番火焰山南麓的一个小山岗上,这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景教遗址。

自唐至元,该寺院延续数百年,既见证景教文化东传,也实证了新疆地区不同宗教、不同民族和平共存的史实。

该项目的开展源自中山大学与新疆大学共同建设的“新疆历史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刘文锁向记者介绍,2021年起,中山大学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开始联合发掘该遗址,经过3年多的数次发掘,来自广东的考古团队和当地团队发掘出的文献数量已经超过了1280件,还发现了大量人工遗物和自然物。

“汉文佛经、道经与叙利亚文景教文献合写在同一纸张上的情况,以及壁画残块在颜料、绘画技法等方面与本地佛教等壁画相似的现象,揭示出当时多元文化共存、交流互鉴的情形。”刘文锁表示,丰富的考古遗存凸显了西旁景教寺院遗址的学术研究价值、文化遗产价值和展示利用价值。

他继而强调:“我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