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一场华北秋雨后,玉米价格逻辑已彻底改变(下),来自治雨。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华北玉米品质问题,使得全国饲料厂的需求采购方都在关注东北玉米,那么华北玉米毒素超标的问题,是如何一步步搅动东北市场的玉米需求的呢?接下来让我们抽丝剥茧,发现这一波11月以来玉米超预期涨价背后的真相。
最先发现问题的是河南地区有经验的粮商,因为今年玉米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集中于豫南、豫东、皖北、鲁南、冀南等地区,这些地区的饲料粮食贸易商去到田间地头突然发现农民手里的玉米不能收购,就算收购来也无法送给饲料厂。所以问题紧接着又来了,合作多年的饲料厂老客户怎么办?所以最开始华北粮食发霉地区的粮食贸易商涉足东北玉米市场的初衷是,替代性采购东北玉米,做跨区域玉米贸易回来以满足合作多年的饲料厂客户对玉米的需求。
第二,在东北拥有烘干塔的粮食贸易商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在东北做烘干塔生意的粮商已经有五年没有见过这样的好生意,人在家中坐,单从天上来。根本不用跑出去吆喝卖玉米,而是客户找上门,急着要,记者付定金。有了客户的订单,有了华北客户的预付款,和农民收粮的时候也就大胆了起来。所以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今年东北地区基层农户的售粮进度很快,事实上是如果粮食还是大规模的集中在农户手中,售粮主体众多的话,那么价格共识还是很难形成的,而现在,在华北粮商定金的支撑和订单给的勇气下,东北玉米有一次出现了集中,由农户向烘干塔的快速集中。
所以干脆直接去东北,华北粮商为守护粮食贸易安全的主动出击,那些看到品质问题会持续扰动市场的华北贸易商,更进一步思考布局,在考虑2026年长期订单执行的情境下,他们首先想到了和东北烘干塔签订长约,但也有贸易商担心长约履约能力的问题,更长远打算问题,近些年华北玉米品质总是不好,饲料厂客户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这种变化的背后可能是长期性的气候系统的变化,往后玉米市场的决赛圈就在东北,那么咱们就干脆去东北,自建烘干塔,收粮仓!朋友们呐,你们抖音看看,有多少的华北粮商在东北啊,其中有一个叫“河南聂氏农业发展”的粮商,老板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嗅觉最为敏锐,在吉林康平的烘干塔已经建好,在行情到来前已经开始收粮。更多的资金,更多的共识进一步汇聚东北。
东北铁路局的发运数据,就很难说明问题,我找到的信息显示今年哈尔滨铁路局、沈阳铁路局自2025年10月秋收以来,粮食外调量同比增加超60%!
通过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大家会发现:一场秋雨引发了品质的剧烈分化,将大量华北粮源隔绝在主流饲料渠道之外,创造了结构性的供给缺口;又因为贸易商敏锐的嗅觉,粮食从东北基层农户手中往体量更大的各类粮商手中汇集。参与市场的主体在一步步减少,向上的共识也就更加容易凝聚。在供给端不断凝聚共识的时候,不那么敏锐的需求端却在犯错,他们在降价共识方面出奇的一致,渠道库存、工厂库存都处在历史地位,都在按照刻舟求剑的方法等待12月粮价的低点。
所以我坚信,一致反向预期落空,便是癫狂时!上面我们提到了饲料厂、淀粉厂以及渠道商的玉米库存处在历史低位,他们为什么会在华北玉米明显品质不行,玉米明显要涨价的历史时期不多建立库存呢?
这都是刻舟求剑的历史经验惹的祸。我们都知道玉米每年从9月开始,从河南湖北等地区,从南到北逐步收割,直至10月底黑龙江地区收割完毕,这是基于积温环境特性的自然规律。农忙收获完成以后便是卖粮高峰季节,所以往年的11月都是新粮上市压力极大的时期,都是粮食最贱卖的时期,都是不急不慢的逐步建库存的时期。
因为此时的新粮有的是,够吃一年的粮食在一个季度内收货完成了,抛压确实是很大的,所以不敏感的需求方不着急、把库存压低也是情有可原,毕竟历史经验总是如此。但历史不会总是重复。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出在陈粮结转量很低,往年到头来,各家多多少少手中都会剩有上一年的玉米在仓库中,但近年来,大家普遍不压库存,在对玉米悲观预期下,库存便是个万恶的东西,才不要建库,我要随需随买!
其次第二个问题是2025年一整年进口玉米数量大幅下滑,2025年前九个月进口玉米量仅有2024年同期的7%,零头而已,这又少了1000余万吨玉米结转库存。
东北玉米出关最关键港口锦州港、鲅鱼圈港的港口库存数据,这收粮的季节已经基本过完,库存还是没有有效建立起来。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前面提到的,基层农户的粮食都是坐家卖,主动上门求购粮食的人太多,没必要往港口送。
我找了全国各地饲料厂的玉米库存数据,这里面让人震惊的是,在10月这样的历年应当建立库存的月份,饲料厂的玉米原料库存竟然处在历史最低位。完全没看出一丝丝建库的意愿。还是想说刻舟求剑的历史经验害死人,大家完全没有基于全新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策略,从而出现集体性的战略误判。
若时间回到2024年,在秋收季节,粮食在低位趴了持续超4个月,足够让大家不徐不疾的逐步建库,所以来到今年觉得时间还早,却浑然不知市场环境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秋收结束了,未来一年的原料库存却没有建起来。
一致反向预期落空,便是癫狂时:在本应该是能底价低位建立库存的时期的一群需求方,猛然发现本应该在这一时期合理见涨的库存却在持续下掉,瞬间慌了神。我作为一名跨产业研究者,这样的现象见过太多遍,早已见怪不怪,只剩这些一脸懵的玉米需求方在风中凌乱。从而有了从10月31日以来,鲅鱼圈港现货价格从2080元到今日的2180元的“巨涨”,但港口到岗车辆却还在减少,熟悉农产品期货的人应该明白,两周时间这样的涨幅,对于农产品而言,是罕见的,这波行情,才是在起点。
这不是短期惜售,而是共识逆转,这波上涨来的太快,太突然,太不符合经验、太不符合认知惯性,所以资本市场一时还没有反应归来,明明是收获季节收粮高峰期,却还上涨,这不合理,所以做空!空起来!期货盘面上的价格能说明一切问题,简言之:最近两周来,鲅鱼圈港现货上涨100元,玉米2601合约上涨64、玉米2603上涨45、玉米2605上涨22元:
我来替大家分析一下:近期行情呈现现货强于期货、近期强于远期、基差大幅缩小的特点,背后隐含的信息是:资本市场认为这一轮上涨不合理,认为这是短期行为,是农户惜售,必将不久后跌回来。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答案是否,这绝不是什么短期惜售,而是共识逆转,只要稍稍沉下心来研究就可以发现真相:辽宁地区在东北收货最早,现在农户售粮进度也是最快,已经接近70%卖掉了,这个售粮进度在历史上从来都没有过的,政府东北铁路局粮食外调量也是历史从来没有过的一样,这所有现象背后共同指向了一个真相,即这是共识逆转。
今天的行情绝不是什么短期行为,农户的惜售情绪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实际情况是华北粮商的到来,以及东北本地粮商在收到全国各地客户预付款以后,已经把整个东北地区玉米的售粮进度拉到了历史最快的状态。玉米在基层已经完成了初步流转,已经集中到了更有资金实力,更能进行长期博弈的少数群体手中了。
如果真相真的如我所说,期货盘面一定会为高品质玉米的稀缺性和未来可能发生的‘抢粮大战’进行定价。这不再是成本的推演,而是对稀缺性的溢价。相对应的那么这些在玉米期货上建立大量空头头寸的人,真的就应该瑟瑟发抖了,今天现货价格已经和未来三个月后的期货价格等同,贸易商还在收粮,三个月以后玉米粮价肯定不再是这个价格,收购玉米的资金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损耗成本都会加在未来的价格中,而如今玉米现货和未来三个月后的期货竟然是一致的,难道这些粮商的资金、仓储、管理和粮食自然损耗都是不要钱的吗?这价格一定是错误的。
我毕业以来,职业道路发展特别顺利,依托光伏史诗级行情赚到了钱和个人IP,然后又在实业中亏了个精光,遭受一波波、又一波波现实的毒打。被毒打后,最大的收获可能是练就了更加贴近现实、却又冰冷的目光。当我用这个目光重新扫视这个世界里的人们,发现有些人仿佛活在童话世界里,天真的可爱,内心有着童话世界般的道德准则,然而这残酷的世界不是童话。
回到我们今天关于玉米的讨论,今天这群“可爱”的人最大的童话逻辑是:养猪养鸡、养牛养羊都不赚钱,所以玉米就不该,也不能涨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