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读书|20分钟看完一本好书

逆水行舟读书会

分享我读过的一些好书的心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每周五晚19点准时发布,文字发布在微信公众号逆水行舟读书会及各大平台同名账号。

  1. 13.03.2024

    阅读《提分:清北学霸高分29招》《极简学习法》和《英语极简学习法》后的思考

    阅读《提分:清北学霸高分29招》《极简学习法》和《英语极简学习法》后的思考原创 逆水行舟eli 逆水行舟读书会 2023年8月27日逛西西弗书店时偶然发现《提分:清北学霸高分29招》这本小书,立刻被吸引住了,站着看完了小半本。回家后迫不及待地把它和廖恒写的另两本书《极简学习法》《英语极简学习法》都找来通读。虽然已经毕业工作多年,但我仍对这类方法论感兴趣,因为它正是我年少时特别想知道的。一方面是因为我现在自学古代汉语的方法:精选并精读一本书,搞懂其中的所有字句,最后输出一篇读后感,是暗合《极简学习法》大原则(输入、理解、输出),又符合《英语极简学习法》中的小原则(精读是最主要的学习英语和语文的方法);另一方面,我希望为我女儿的学习引路。在应试方面,这三本书提供了很贴心的方法论指导,从小学照顾到高考,贯穿整个应试教育阶段。图片我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不是要推荐书,而是在用“输出”来整理自己的读书所得,更好地掌握学到的方法,如廖恒所说学到一个方法就要马上去用三遍。我这也算是第一遍了,接着还可以在我自己学习古文的过程中再用一遍,引导女儿的过程中再用一遍,一共三遍。站在《提分:清北学霸高分29招》《极简学习法》和《英语极简学习法》三本书的角度,我打算分四个部分复述我学到的内容。图片第一部分先讲立志,学习的动力来源于明确清晰的目标。我的目标是学会古代汉语,在这个目标下分解小目标,然后设计学习路径,我女儿的目标是发明长生不老药,也要往前分解出小目标,一步步接地气。第二部分讲考试是有范围,有方法,有阶段的,站在考上好大学的终点向前看待小、初、高12年的学习,则可以将其分出阶段,分出各阶段的侧重性。第三部分讲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大的原则是“输入、理解、输出”,这是学习任何东西的本质方法,贯穿始终。小方法有很多,如28定理、33法则、倒推思维、错题集等。第四部分讲如何长期保持学习。学习不是靠自律,要靠习惯,不要在小事上和自己精神内耗。学习要多给自己正反馈,形成正循环。现在开始正文部分。一、 立志学习,目标支持动力学习的目的要明确,要把目标进行解构,分成一个个可能实现的小目标,这为持续努力提供动力。比如可以把女儿的发明长生不老药的伟大梦想进行分解。国内外癌症研究、遗传学研究、生命科学等方向,哪个是对发明长寿药最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可能是遗传学。然后往前推:找到这个领域的专家,比如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遗传室主任杨泽、德国长寿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迪特·普罗格、哈佛大学保罗·F·格伦生物衰老生物学中心主任大卫·辛克莱尔(David Sinclai)、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神经科学系教授塞尔吉· 纳托基。往前推:女儿需要考上什么大学的什么专业,可能是哈佛大学的遗传学系、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神经科学系、北京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遗传学等。往前推:要考上上述专业,要学好数学(微积分)、英语、生物、化学。往前推:在上海的高考分至少580以上。往前推:需要考上头部高中。比如把我的学习古文的目标分解,学会古文的标准是掌握常用古代字词,看得懂大多数古代文献,能写文言文。往前推:精读完经典古文,疏通所有字词,并写读后感。二、中、高考是一场有边界的战争。中、高考是有考试范围、考试要求和考试形式的,比的不是谁实际会的多,而是谁在考试范围内不会的少,所以要明确考试大纲要求,用倒推思维以终为始,要把考试边界范围内的知识一点点全部吸收掉。把小、初、高12年看成整体,因为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而英语早期学习效果最好,所以在小、初阶段的9年时间应对语文和英语多投入时间,重点解决,集中时间学,超前学,往深了学,要人为提高难度,先升维,再降维,实现“降维打击”。在小、初阶段,数学只要跟着老师学,按部就班吃透教材,注重知识消化,打好基础,一步一脚印即可。总结起来就是小、初搞定文科,高中搞定理科。三、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总的来说,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遵循“输入、理解、输出”的大原则。这三个环节是循环往复,相辅相成的。在平时,核心是理解,输入和输出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而在中、高考时,输入和理解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最佳输出。利用已有的理解来联系输入可以加快输入速度,借助输出倒逼输入可以强化输入效果,通过输出来检验理解可以加深理解。如果没有输入,理解和输出就成了无源之水。三者不能彼此割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输入端:输入的方式据我的理解有:读教材、听课堂教学、看考试大纲、与老师和同学的讨论交流(既是输入也是输出)和泛读课外书等。要充分用好两件法宝:一个是教材,一个是真题。在输入端,教材是重中之重,要以教材为主,精读教材、读透教材,小字也绝不能放过。课堂教学、考试大纲、与老师和同学的讨论交流都是依托教材的。课堂是老师讲解教材的地方,目的是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考试大纲为教材划定考试范围和重点;与老师和同学的讨论交流也是为了更好地读懂教材。所以,在输入端要投入80%的精力来精读教材。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在于学习教材。教材就如正餐能保证身体成长所需的主要营养,能保证我们的知识体系不断壮大,为学习能力提高提供主要营养;而课外书则如水果能使身体更加健康,使知识体系更健康。随着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能更轻松地泛读课外书,从而促进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健壮,所以,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在输入端,只用20%的精力来泛读课外书就可以了。在理解端:如何理解吃透教材,有四字真言:透、全、串、多。透:理解通透,知道为什么。对于教材上的知识点、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要吃透,不仅要知道,要记住,更要知道为什么。公式要自己推导出来,定理要明白背后的逻辑,只有从根上明白了,才能真正做到灵活应用。全:不留疑点,颗粒归仓。教材上的知识点、例题、注释,没有一个地方是无效的。教材的每一个地方,都要完全弄明白,不要觉得注释的小字不重要。要有颗粒归仓的意志,做到全部掌握,不留下疑点。要步步为营,集中时间和力量攻克一个知识点,不要放过,不要有畏难情绪,要敢于跳出舒适区,不要回避自己不懂的知识,这样才能避免无效的假学习、假努力。要对知识点进行穷尽式学习,专题刷题,直到真正学会,再学下一个。如果在攻克难题时遇到困难,要想尽办法攻克,可以先回去重新看教材,看教材解决不了,可以去找老师同学帮助,总之一定不能放过。串:形成体系,把知识串起来。因为知识都是系统的,任何一本教材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目录,可以看到这本教材分为哪些部分,每个部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每个部分下面又有小部分。更高阶的做法是,合上书,拿出一张纸,画出这本书的知识结构图,边画边想每个部分中的具体知识。形成体系,让知识与知识之间变得有联系,就能更高层次地掌握它。多:不断重复,一次又一次。经典是值得反复阅读的,教材要经常翻看,当做题遇到困难时,可以去教材中查对应的知识点,原来是自己没有把这个知识点完全搞懂;当某一科的成绩遇到瓶颈时,去翻看教材,就会发现,原来自己没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所以稍微带有综合性质的题目就做不出来;当刷过很多题后,再来翻看教材,发现原来自己刷过的很多题目,都是书上例题的变形。在输出端:(1)先说前文提到的两件法宝之一的真题。一升入高一就把最近几年的高考真题拿过来做。一张高考卷,基础题占80%,拉分题占15%,超纲题占5%(这部分题目是清华、北大等顶级学生拉分的关键)。通过做真题,可以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哪些地方有问题,哪里没有学明白。对于发现的错题,也要分析是知识性的漏洞还是其他原因,如果是知识性的漏洞要从知识点本身学起,学完之后再做题练习。在做真题时,要具备出题人的思维,思考出题人是要考察我们哪个知识点。如果得分只有60%,首先要做的是去看教材,因为这说明还有很多不懂的。这个阶段不要搞什么错题集,不适合,因为这样做工作量太大,效果也不好。等到分数提高到80%了,可以分析找到自己的薄弱板块,专攻一些专题,进行专题刷题。可以使用参考答案学习法,把学科术语记录到本子,日积月累,逐渐显得专业。等到分数提高到90%了,就可以使用错题集了,把题型进行总结,构建出答题模板来。学霸们经常使用的错题集的方法很有效,但这个方法是有使用条件的,不能笼统地用,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在基础

    34 Min.

Info

分享我读过的一些好书的心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每周五晚19点准时发布,文字发布在微信公众号逆水行舟读书会及各大平台同名账号。

Das gefällt dir vielleicht a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