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见你de爱普丽

照见合作社

能从每个人身上看到自己,我们便不再分离;和朋友一起用文字和声音感受世界,想象世界,创造世界。 添加小助手微信ZhaoJianMirror加入「照见合作社」

  1. 最重要的事是记住最重要的事——照见合作社&大轩

    29.06.2024

    最重要的事是记住最重要的事——照见合作社&大轩

    本期关键词: 松弛感,分化,看听感,中年翻新,苦,觉知,喜悦 本期音乐: No Bliss Without Grief - Jo Blankenburg Parfum thérémine - L’Impératrice 播客收听提示: - 如果没人关心“我的开心”,先尝试自己表达“我的开心” - 练习正念…重获松弛感和少年感 - ” 不想成为父母那样的人“——没什么不对 - 四十不惑,不是没有困惑,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 - 卡住的人生,还有社群的陪伴啊 - 最重要的事是记住最重要的事 Timeline: 06:08 中年男人爹味很重的原因 12:34 面对压力和痛苦,除了逃避我们能做什么? 17:30 松弛感,其实在于内心缺乏自由 28:50 中年人想要过新生活,还来得及吗? 41:37 四十不惑,开始思考“为什么” 47:24 带着觉知生活是我们练习的目的 56:30 “我”放下了什么? 祝收听愉快! 本期嘉宾丨大轩 Alex 想做一个开放、包容、好奇、灵活的人 Unified Mindfulness看听感中级师资 加拿大正念研究中心MBSR正念减压师资 《幸福心力》中文版译者之一 国际教练联盟(ICF)ACC教练 电脑里还存着好多没剪完的音频,我有些压力。一是害怕接受过采访的朋友问起,“我什么时候才能听到和你聊的那期播客呢?”;更为让我担忧的是,一时的卡住如果慢慢成为创作力的消亡,怎么办? 卡住,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但当它真实发生的时候,多多少少会让人无法面对。 我现在的生活没有陷入某种困境;我也并没有正在经历情绪的喧嚣。相反,在正念觉知中,我的每天日常过得很有滋味;体验到了更多生活中细小的美好。 有一种可能,我只是把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了“服务”中。 提供服务,让我体验到巨大的价值和满足。在 12:40 俱乐部进行公益午休带领和共创的小伙伴或许深有同感。 本期嘉宾Alex 大轩在对谈里也提及了他理解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早年被央企派往国外工作的他,是一路从吉林白山走出来的大学生;由长春到天津,再辗转到了北京,他一路都在追寻着父辈期待中“更好的生活”;握在他手里的船舵最终驶向了加拿大温哥华,在这里他重构着自己的新生活和新自我。 卸下️总、️局、️厅的社会身份,对男性来说可能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不可避免地,人终将面临社会标签被撕下的那一天。如果紧紧抓住这些虚无缥缈的角色标签,人的自我也会随之崩塌。 失去社会角色的男性容易慢慢变得封闭,变得顽固,变得消沉,最后变成了他人眼中的“老倔头”。 在我2019 年决定开始进行冥想和正念实修以后,我遇到的第一个正念老师就是大轩。 我们在MBSR正念解压八周课上见面,第一堂课是经典的“正念吃葡萄干”。他让大家拿出一颗葡萄干,然后慢慢地放进嘴里,享受充分的咀嚼、品味和感觉... 上最后一堂课的时候,我坐在车里。 头顶摇曳着一棵大树最茂盛的树干。光穿梭过树枝,洒满车的整个前挡风玻璃;树叶摩挲着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周围来来往往的人群,还有远处不时传来的炸油条的香味...这些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一切唤醒了我的感官。 那个当下,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句话:原来,人是靠着感受活在这世界上啊! 比起技术,概念,数据和模型等等干货,这句话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它就像那只指向“月亮”的手,开启了我接下来五年的正念之路。 后来,我在看听感正念体系的课堂上,再一次偶遇了老师大轩。 此时的他同时还在加拿大本地某公益组织开办的心理支持热线担任普通话接线员,每次要花四个小时接听求助热线。 打来电话的大多数是这些年来从中国移民过来的华人。 因为环境的改变,语言的挑战,文化的差异等等,来电者正在经历内在的困扰和冲突。大轩通过接听电话这样的方式为这些素未谋面,但急需出口的人提供了陪伴和支持。 一年多后,当我们有机会聊起他这一新的社会角色时,他是这么说的,“当在电话里听到来电者在一开始辨识出了自己的声音,或者在结束对话时表达其谢意时,我觉得开心和满足,大概是因为联结到了归属感和价值感。” 他的表达提醒了我。 也许,我们并不需要着急放下旧有的自我,而只是在不断与来到生活里的人、事、物交流互动,通过完整体验这个过程构建新的自我,慢慢地剥离、告别和庆祝... 只是,始终记住“最重要的事是,记住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 公众号丨照见合作社 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群。 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日常陪伴,照见彼此。 播客栏目 柴米油盐诗酒花|和一些有趣、有心、有胆的人聊聊 宇宙般若|透过神秘学和心理学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 中年翻新计划|共创自己版本的新生活

    1 Std. 12 Min.
  2. 22.01.2024

    做好自己世界里的彼得潘,才能在更大的世界里一起飞|照见合作社 x 王淼

    本期关键词: 做自己,好好说话,道,不破不立,自我关怀,自我边界,马伽术,创业 本期音乐: Peterpan Was Right-Anson Seabra Second Date-TiN Close To You-藤井风 Too Good-Moon child At My Worst-Harryan Yoonsoan Welcome To Wonderland-Anson Seabra Timeline: 01:54 “你给人一个面具,Ta就会向你展示自己的那个面目” 11:52 人和人的区别,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道” 15:50 对爱的曲解让我们错乱,陷入自我怀疑 19:34 在煎熬的生活里,更应该先给自己关爱 26:15 不打破旧有的东西,没有办法尝试新的 31:00 用来探索自我的时间空间越来越少,中年危机就发生了 34:21 创业,是我对抗中年危机的补充剂 38:19 INFP的特质让我善于把自己学到的东西细致地教给学生 48:38 没有规则的马伽术恰恰符合我喜欢打破规则的个性 54:08 做自己的过程就是从乙方到甲方的过程 57:39 开放自己的边界让别人走进来,尽管会受伤但更有机会收获真诚亲密的关系 祝收听愉快! 本期嘉宾丨王淼 KMC马伽术中国主理人 摩托车上的彼得潘 北大教育心理学博士 INFP型创业者 育有一女 欢迎大家收听新一期的柴米,这是一期2023年录制,2024年播出的播客。很神奇吧,4年过去了,我还在更新播客呢!在这个当下,我终于知道自己持续更新的动力来自于什么了。 我要找到那群人,那群让我可以认同自己,舒适做自己的人。 就像这一期的嘉宾王淼——柴米第二个男嘉宾。他用马伽术,我用文字和声音各自做着自我表达,毫不相干;但能遇到彼此,我觉得就是因为我们那个做自己的坚定、舒适和热情。 接受好朋友Helen一起筹备女性支持团体的邀请�女性支持团体招募|回到人群中,让我有机会重新走进马伽术的道场,去看看我们做线下活动的场地和她口中的教练。 为什么是重新? 因为Helen是马伽术的终极爱好者,也常常撺掇着我和她一起练习;一开始,我总是拒绝;在她之前的马伽术教室里闻到的来自原始世界的“血腥味“让我非常抗拒。 但这一次,当Helen再一次向我发起邀请,让我去看看她的新教室,新教练,新团队的时候,我却不自觉地同意了。 我在新的教室里见到了她口中的教练——王淼。教室通风非常好,丝毫没有“血腥味”,连汗味都没有闻到。作为马伽术中国主理人的王淼本人,也并不像我之前见到的教练们一样,膀大腰圆,身材魁梧。 相反,他更像个传道解惑的书生。 在尝试参与一次马伽术的练习后,我明白了差异背后的区别是什么?不同的人对马伽术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运用它强身健体,有的人运用它格斗对抗,有的人则运用它修身养性。 我感觉,王淼是最后一种人。 离开道场回到生活里的王淼和我一样,正在经历四十岁的中年危机,他在播客里笑谈自己的创业初衷:“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要不是钓鱼,要不是追星,要不是盘串,要不是鸡娃......都在用各种方式和这个世界和解。我也想用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中年危机。” “也许,就成功了;也许,会失败。但或许可以给死水一样的中年激起一点浪花。” 就在那个时刻,我看到了一个男性、一个父亲、一个创业者、一个授业者...内心最真挚的模样。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在路上的彼得潘(Peter Pan)。 他似乎反复地在对我说着, “Welcome to wonderland, Where should we go. Welcome to wonderland, I'll be your guide.” 欢迎来到仙境乐园,这才是我们的心灵之所。你也许会感到害怕,但请跟着我,让我带你领略这神奇的世界...... 公众号丨照见合作社 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群。 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日常陪伴,照见彼此。 播客栏目 柴米油盐诗酒花|以每个人为镜,照见自我 宇宙般若|听懂宇宙的语言 中年翻新计划|共创自己版本的新生活

    1 Std. 10 Min.
  3. 疗愈自己,也就疗愈了前人和来者|照见合作社 x 周周

    22.01.2024

    疗愈自己,也就疗愈了前人和来者|照见合作社 x 周周

    本期关键词: 疗愈,不配得感,无条件的爱,平权,自我关怀,母亲 本期音乐: Before You Exit-The Butterfly Effect Aisha-Tony Anderson Potsu-Bossa Ah 朗朗-Empire State Of Mind 马友友-Humoresque No. 7 in G flat major 马友友-Ave Maria 播客收听提示: - 养育孩子的过程,我又经历了一次和内在小孩的对话 - 带着灵性生活的我如何平衡物质需求和精神满足? - 内在越脆弱,外表越强悍 - 纯粹的爱不会带来压力,让人喜悦 - 自己 没有的东西,也给不了别人 Timeline: 03:18  生产后,我和我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3:08  当了全职妈妈以后,我开始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18:40  在德国做交换生,体验到——人是大自然的一个小小元素 21:21  内在探索让我学会——想要什么,就先给出什么 27:50  哪条成长道路适合自己,需要“智慧”的辨别 35:12  带着觉知,我看到自己的“不配得感” 42:30  西南地区的强悍女性背后其实藏着许多心酸 48:40 “男孩要坚强,不能哭“? 52:35  过多把注意力放在亲人身上,容易导致情绪勒索 01:01:27 看不见的东西,可能更有力量 祝收听愉快! 本期嘉宾丨周周 大家好,我是周周Lili 有一间生活商店&线上花店� 喜爱中医、瑜伽、植物精油与芳疗的我 还是一名颂钵疗愈师 书和大自然,是我的生命之源 也欢迎你来找我玩儿,深深祝福我们拥有的一切️ 周周是照见合作社的社群伙伴。在日常互动中我了解到,她和我一样,都是重庆人;本科也学的语言类专业。 在生完孩子以后,我们都主动选择回归家庭。在家里,她开创了自己的线上花店和疗愈事业,而我一直在尝试用声音和文字联结更多的人。 全然跃入生活的我们,都无比认同“日常即修行“的生命观;在长久的养育生活中,我们各自开启了和内在小孩的再一次对话,用自我关怀的方式疗愈了自己和关系中的ta者。 我比周周年长12岁,不能算一代人,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故事线。但,这一次的对话让我更加确定——即使不同的生命,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但作为人类,也许我们底层需要的是一些相同的东西,比如高质量的陪伴,心与心的照见,还有心怀爱意的慷慨。 如果没有孩子,我不知道会不会有那么多人生难题等着我去处理。在没有成为母亲之前,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做什么就放手去试,直到26岁那年有了第一个孩子。 我开始意识到,生命并不是全然“自由”的;所以,当周周说道“牵挂和羁绊”的时候,我的内心也微微一颤。 我知道,就是那种感觉--我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在无忧无虑中快乐地成长;或许,为了能让孩子在一个平和的环境里长大,我还需要负责其他家庭成员的情绪。 “对话到了最后,我已经分不清是你的声音,还是我的声音;似乎,你讲的就是我心里的话。“ 周周听完剪辑后的音频,对我说了这样的话。 没有做过母亲或者做母亲不够久的人可能很难认同:孕育生命不是控制生命、教育生命、主导生命;而是一个了解生命、治愈生命、绽放生命的过程。在和先生的相处里,周周更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配得感”。陪伴孩子的每一天,在无数个拿起和放下间,周周终于和内在的创伤和解,和自己的父母和解。 “从结婚的那一刻起,妈妈的自我就被藏起来了。她永远把家庭利益放在第一位,沉重的家庭责任被早婚早育的她硬生生扛了起来。那些未被消化的情绪就无意识地转嫁到了我和弟弟身上。我毫无觉知地带着这些影响投入了自己的生活。” 现在,我对德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那句“每个小孩的诞生,都是一次野蛮人对文明社会的入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我的身体变成一座废墟;注意力被剥夺;阅读、看电影、逛街都成了奢侈;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那么,然后呢......我相信,很多母亲都是这样——在打起精神和精神崩溃之间,来回摇摆;睡前的短暂时光才是自己的时间;几乎没有自己的名字,留下的是联络人备注“️️妈妈“;除了上班和回家,剩下的时间就是吐槽...... 没有成为母亲,我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自己的母亲;或者说,我永远看到的都是穿上“母亲”盔甲的她。作为孩子的我们很难跨越“母亲”这个身份,看到标签背后的那个“女人”。 现实生活中的摔打、流泪、挣扎和几近枯竭,反倒成了让我们停下来关怀自己的“呐喊声”。这个声音震耳欲聋,发出的响声足够唤醒我们去关注自身,以及家族中几代、几十代女性的痛苦、失落和迷惘。我和周周,还有许许多多成为母亲的我们,不愿意让下一代再将痛苦、失落和迷惘“传承”下去,也不乐意见到上一代的无助、失声、暴怒和凋零。 在各自的修行中,我们唤回了内在力量。 内在力量像一个煤球,在我们的身体里持续燃烧;不仅可以给自己带来光,当别人需要的时候,也可以递给ta。 欢迎你加入照见合作社正念社群,一起练习“自我关怀”,在日常修行中找回自我。最终,你会发现“关怀自我和善待ta人是一回事。” 公众号丨照见合作社 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群。 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日常陪伴,照见彼此。 播客栏目 柴米油盐诗酒花|以每个人为镜,照见自我 宇宙般若|听懂宇宙的语言

    1 Std. 16 Min.
  4. 02.11.2023

    与大尺度宇宙研究学者聊聊内在科学|照见合作社&Ben&Lily

    本期关键词: 正念,修行,内在空间,宇宙大爆炸,感官科学 本期音乐: Jvke-Catch Me AJ Rafael-We Could Happen Cessura-Ever So Blue Anchovies from outer space-Wünsche Timeline: 03:15 Ben,普通人的正念之旅 13:45 意识科学与人格塑造 29:45 弹性的自我与人人正念 40:45 老杨,support supporters 54:15 意识的学术共识,或相信或探索的自由 祝收听愉快! 本期嘉宾丨Ben&大热门Lily Ben:大尺度宇宙研究学者;资深正念练习者 Lily:网名大热门,现代正念体系习练者;曾经的外企白骨精,现正践行活出五倍宽的人生;倾情服务所有需要意义活着的个体、团队和组织,支持你们找到——“为什么” Hi,我是大热门Lily,是April似老友般的新朋友。上次聊完�你上一次感到快乐是什么时候,我意犹未尽。这次受邀参与April对Ben的采访,全程轻松享受。我发现自己完全迷上了这种真实练习者之间的交互;超有料,但又非常有空间感,让你不断回味,禁不住想要把这个tril记录下来。 如果你也对感官科学、正念练习、真实体感和个人故事抱有好奇,读读听听这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Ben,普通人的正念之旅 和千千万普通人一样,Ben的正念探求也是从想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开始的:城市,学业,焦虑,自救。他从科普的“正念8分钟”*1入手;接着,找到了芝加哥在地的日本源流禅修老师,开始进行每周规律的练习和Q&A;直到2020年遇到老杨和看听感。 这是一条由浅入深——由浅层的减压需求到不断加深,久而久之发现深奥秘密的旅程。走着走着,就7年了。 Ben是芝加哥大学大尺度宇宙学的候选博士 (Cosmology Phd Candidate)。钻研的领域既高级又浪漫,他研究的主要是大爆炸的参数 —— 多少物质,多少能量,膨胀率是多少? 这马上让占星爱好者April联想到了那句经典语录:如其在上,如其在下;如其在外,如其在内 。(As Above So Below, As within so without*2)。 而我,则立马想起看听感里那个最特别的,关于世界最基本变化模式的描述:收缩与扩张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内外都“通”的醒酒瓶 Ben如何看待他的7年正念之旅呢? 虽然没有确作证据可以证明正念显著地提高了练习者的智商,但Ben却真实体验到那些阻碍他智商发挥的因素明显减少了。他能更专注,更持久地停留在高质量的工作状态中。 这里,他还提到另一种体验:情绪可以无损耗地穿越自己。在这样的状态里,他不仅可以全然体验悲伤和快乐,那些被体验到的感觉甚至会变得更鲜明,像被放大了一样。 正所谓,大喜大悲。 这肯定不是大家认知中的修行状态吧?你可能会觉得,修行的大师看起来似乎都没有什么情绪,不沾染世俗尘埃;活得出世,甚至抛妻弃子,归隐乡田。 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 一位真正的高阶练习者不但不会让你感觉毫无情绪,反而能像孩子一样更全无障碍地表达自己——鲜明鲜活;有眷恋有牵挂;有爱而且能更放手去爱。 “当我们练习到了一定阶段,会出现类似拓扑学中著名的克莱因瓶 (The Klein Bottle)和莫比乌斯环(Mobius Strip)的感觉 —— 内外互通,或者人的自身便成了一块感官超导体。”Ben这样解释自己的亲身体验。 在一张一弛中,情绪通畅无阻,内耗减少了,人也精神了�。 关于练习深度的另两个误解 Ben曾经找老杨评估过自己的练习深度,这印证了他对自己的一些猜想。这引出了下一个话题——关于修行的功课,是不是考完就可以躺平了? 这是需要澄清的第二个误解。事实是,你可能仍旧会一遍又一遍地循环往复那个下行再爬升,遭遇危机然后再突破的过程;无论你已经到达了如何高的一个高阶。 这就像老杨曾经说的,进阶后你只会更知道自己还有多业余 (You'll never know how unenlightened you are when you enter enlightenment.)。 这让我想到自己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总是带着崇拜的眼光看向毕业班的大孩子;但真到了五年级,却陡然发现还有一个中学,横...在...前...面。 第三个误解是关于“无我”的。“我”真的被碾碎或消灭了吗? 以下是我的看法(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我从老杨那里批发来的看法)—— “我”不是“无”了,而是变得更有弹性(Elastic)了 。“我”变得不僵硬,便不会对我带来限制;对我来说,“我”不是没有了,而是像“无”了一样。 "变相怪杰!Jim Kerry诶!" 这是此时Apirl的灵感;Ben则提到了Ken Wilbur的 Wake Up 和 Grow Up。 “和正念的“去”相辅相成的,还有人格的“立”,两者缺一不可。” Ben的说法也让我想到老杨的比喻:开悟的人就像个两栖动物,既能立于“我”之彼岸,又能遨游在“无我”的水中;两种状态随心切换,自由不逾矩。 正念现代化 Ben说自己是通过老杨在Google的一个演讲视频,第一次知道了他。老杨在演讲里对“正念”和“修行”的科学向表述令他印象深刻。 电阻、粘稠度、摩檫力...这些看起来和修行不沾边的讲法也让我这个理工女感到非常惊艳,感恩多年体制内教育所学到的东西居然在这里用上了。� 老杨的学生Meg Salter*3是这样看待“看听感”的:看听感最大的创新在于,它让正念界的“扫盲运动”得以发生。打个比方,这就好像古早只有少数人可以掌握的文字能力到今天变得人人掌握。 而看听感扫的盲体现在,让原本只属于特定团体(僧侣或精英)的技术可以几乎无门槛地让大多数人接触到并从中获益。 这得益于看听感在语言使用上真正的现代性,而且不以牺牲深度和难度为代价。就像Ben说的,现在想去美国你不用再像早期征服者那样辛苦探险跋涉,直接轮船飞机就完了。 谈到这里,我们三个都承认被这位完全够格成为现代Guru,但又一点儿也不像Guru的老人深深吸引。 他那充满Humanity的一面正是吸引我们的原因——谦逊亲和,平易近人;没有什么救世的雄心,愿意让人看到自身明显的瑕疵,但不影响他活得像个真正的人。 即使拥有众多的追随者,他也并不高高在上,似乎总以一种平常心对大家说着,“你们千万不要粉我,要是爱我,请爱我本来的样子。” 在聊到现在美国的学术界是不是对正念已经达成了某些科学向的共识时,Ben的回应是“可能还远远没有”。因为,对正念的研究并不仅仅停留在练习层面;这需要从两个纬度来理解:Easy Problem & Hard Problem。 Easy Problem,即我们能不能用电脑模拟出神经的各个部位是怎样运作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进展;但Hard Problem指向更深一层的探索,我们能不能解释意识是如何运作的,这目前还是未解之谜。 这个时候,April若有所思地说:“what if 我们就是永远搞不清这个问题了,这是一个关于你相信不相信的议题。” “我无法反对你,但你的表述让我感到很不甘心,T.S. Elliot说 we shall never cease exploration. 我们应该永远都不要放弃探索,去探探呗。”这是我的表述。 April的选择是停在这里,就相信它;而我呢?“行,你选你的我选我的,想探就探;想不探就不探。这个就是Freedom吧。” 你不必非得去做那些被认为必须要去做的事,这让人感到舒适,这让人感觉自己在活着。 本期节目涉及名词: 1.《正念8分钟》是2013年出版的一本正念普及畅销书。(转自Amazon的介绍:It also contains  the complete, original 8 Minute Meditation program, one of the all-time best-selling mindfulness programs in history.) 2.As within, so without; as above, so below.中文翻译为:如其在内,如其在外,如其在上,如其在下。或者,上行下效,存乎中,形于外。 3.中文界第一本看听感书籍,Meg Salter所写的《幸福心力》(Mind Your Life)已由人大出版社出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读读,了解一下。 公众号丨照见合作社 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群。 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日常陪伴,照见彼此。 播客栏目 柴米油盐诗酒花|以每个人为镜,照见自我 宇宙般若|听懂宇宙的语言

    1 Std. 4 Min.
  5. 15.09.2023

    应激?内耗?马修教会我面对关系里的问题|照见合作社 x 大热门

    本期关键词: 相遇哲学,应激,内耗,搞定,Don't Know Mind,正念 本期音乐: -Wünscheaniela Andrade-Birds -Anthony Lazaro-Moonlight -Alina Baraz-Take It Home -Emilie Mover-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播客收听提示: -马修是我的灵修,它打开了我的新世界 -没有答案的时候,你感到恐惧吗? -生活中遇到无解的事情是好的 -自我意识和互相尊重 -你以为的爱就是爱吗? -觉得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让自己开启“don't know”mind Timeline: 02:08 狗狗有着自我意识和各自的性格 18:10 和马修的相处让我对关系有了新的理解 35:36 每个人都看重关系,但为什么又回避关系呢? 41:35 任何关系,都是推己及人,反求诸己的“照镜子” 祝收听愉快! 本期嘉宾丨大热门Lily 脑子还可以,永远很好奇,身心灵整合中  曾经的某一线城市70后外企白骨精 平平无奇,却也经常自我陶醉 上学、求职、老公、小孩都一一顺利打勾完成 工作到第20个年头突然开始厌倦以上人设 帮助所有需要意义活着的个体、团队和组织找到——“为什么” 现代正念体系习练者,践行活出5倍宽的人生 过了暑假,Lily在时间和家庭责任上自由了许多。作为同款妈妈,我很懂得那种“女儿终于要离家上大学”的喜乐。但她告诉我,自己时间又不够用了,原因是家里来了一只领养的大狗——马修。 马修的到来既是意外,也是礼物。  只是,Lily没想到狗可比小朋友难养多了。它不能像孩子一样用语言和人沟通,但又有着自我意识,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模式和套路。在妈妈们眼里看来,这就是典型的“让它干嘛,它偏不干嘛。” Lily说,在过往的生活中,马修算是第二个让她感到“无解”的生命。 第一个,是她女儿。 在女儿的劝说下,Lily打消了送走马修的想法;把“无解”摆在桌面上,慢慢摊开,让自己看到自己的“盲区”与“限制”。 “不知道就不知道;不知道就放下那些自以为是的知道。” 在看了很多养狗的视频以后,她真切地进入和马修的互动中,尝试去理解狗狗的逻辑。 原来,马修完全不知道自己乱尿的时候,是在“给别人添麻烦”。它只是还没真正融入这个新环境,不知道如何划分自己的领地。 马修并不是奶狗,领养之前遭受了很多不友善的对待。和它朝夕相伴,连睡觉都在一个屋子以后,它明显感到更安全了。获得安全感的马修减少了很多应激的行为。 生活中,这是常常遇到的事:只因为看到一片混乱,我们可能就感到失控、焦虑,甚至情绪大爆发。 越陷入自己的情绪漩涡,就越难看见关系中对方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英文里经常会出现一个词“fix”,这个词的本意是修复、更正。Lily更喜欢把fix翻译成搞定。 “搞定”,是我们熟悉的一种对待ta人,对待外物,对待世界的方式。(�“认识我的大多数人都觉得我没有脾气” 里提到的“解决问题”模式也很类似。) 为了自以为的生存需要,我们已经习惯于把周围的一切——其他人,生灵万物——都当作与“我”这个主体,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的客体。而“我”只是利用那个客体来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和欲求。 客体,沦为了工具。 这也是很多宠物的现实处境。因为可爱的样子,疗愈的特质,高贵的血统,它们被人当做了工具狗、工具猫...... 在这样的联结中,人和宠物是分离的,互相也感觉不到对方的全然存在。 这种把ta者当作工具的“我-它”关系,看似简单高效,不粘腻,少付出,多获取,实际却埋下巨大隐患。 习惯这种关系模式的我们,会出于自己的利益和欲望需求,决定如何对待万事万物,“我”以外的其他人。长此以往,简单高效的“搞定”原则让我们失了本心,消磨了爱的能力,很难体验到情感的满足。 甚至,以为自己再也不需要真实的关系。 小动物和小孩子永远是那个能让我们心安、傻乐、忘情蹦跳、为之一振的生命个体。ta们纯然,真实,不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好与不好,毫不在意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ta们的眼里只有你。 这是另外一种关系,“我-你”关系的呈现;哲学家马丁布伯在自己的巨著《我与你》中提出了“相遇哲学”。 他形容“我-你”关系是带着自己的全部存在与“你”的全部存在相遇。这种相遇是全身心、毫无隐藏、真诚的交流。 正是这样的真实相遇,让我们不带任何企图,敞开心扉。这既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治愈,它可以治愈物欲横流,以及由此带来的紧张、焦虑、抑郁和恐惧,让我们在生活之中,却活在了生活之上。 原来,这才是我们被小孩子和小动物治愈的真相。 本期播客我们从马修给Lily带来的困惑,聊到自我意识,聊到关系。其实就是想要一起探讨,当生活中碰上“无解”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对于那些我们很看重的人事物,那些拿不起放不下的关系,我们如何用全然的投入去和ta们相遇的? 生活中的一切到来既是意外,也是礼物。  --- 价值呈现于关系, 呈现于“我”与宇宙中其他在者的关系。 关系乃精神性之家。 唯有关系能把人引入崇高的神性世界,人于关系中实现了超越! 马丁 布伯|《我与你》 公众号丨照见合作社 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群。 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日常陪伴,照见彼此。 播客栏目| 柴米油盐诗酒花|以每个人为镜,照见自我 宇宙般若|听懂宇宙的语言

    53 Min.
  6. 25.04.2023

    你上一次感到快乐是什么时候?|照见合作社 x 大热门

    本期关键词: 灵魂,小我,深广的幸福,人生值得,Purpose Journey,看听感 本期音乐: 有里知花 - Close to you (遥かなる影) 铃汐-时空储蓄罐-心底(会呼吸的钢琴曲) 播客收听提示: - Purpose就像指南针,帮我找到自己的北 - 当发现人生的苦还有解,我也愿意面对它了 - 恐惧在人生意义的追寻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 “幸福就是可以好好哭,也可以好好笑” - 内在冲突和情绪淤积会外显在身体健康和个人关系上 Timeline: 00:02:20 无法成为自己,大概是因为还缺少什么“零件”吧 00:08:18 现代人额头上像写了三个大字—“别惹我” 00:13:34 苦,是人类共通的生存课题 00:17:41 无论你执着的是什么,背后藏着的可能就是你的热情所在 00:21:33 恐惧,在我们找到人生意义的旅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00:28:20 你感受过不同快乐带来的质地吗? 00:36:56 有灵魂的战略规划得从“why”出发 00:43:13 没准备好做出改变怎么办? 00:49:49 喂养小我,才能服务于大我 00:53:14 灵魂是需要被滋养的 00:58:23 我眼中的“看听感”正念 01:03:02 修行不在垫子上,在生活里 祝收听愉快! 本期嘉宾丨大热门Lily 脑子还可以,永远很好奇,身心灵整合中  曾经的某一线城市70后外企白骨精 「Just Wonder」公众号主理人 平平无奇,却也经常自我陶醉 上学、求职、老公、小孩都一一顺利打勾完成 工作到第20个年头突然开始厌倦以上人设 帮助所有需要意义活着的个体、团队和组织找到——“为什么” 现代正念体系习练者,践行活出5倍宽的人生 如果被人问道,“上一次,你感到快乐是什么时候,持续了多久”?你怎么回答? 我会说:“此时此刻“。 一边听着剪辑好的播客,一边码字写推文的时候,我又如身临其境,重新回到了那个和Lily聊天的当下。那种放下小我,真实“在一起”的快乐,仿佛穿越了时空,如磅礴的烟花一样绽放在我内心,盛大而持久。 心境的提升让我自然感受到了真实的快乐,而身处周遭的雾霾和沙尘天,在这个当下与我再没有一点关系。 我和Lily是在学习“看听感”正念课程时认识的朋友;“看听感” —— 也让我们在提到快乐和幸福的时候,更加关注其深度和广度。俏皮的Lily用“活出五倍宽”来比喻这种幸福的深广。 我喜欢看听感创始人老杨(Shinzen Young)对幸福的诠释,“幸福就是可以好好哭,也可以好好笑”。Lily正好完美地演绎了这句话。 虽然她的女儿已经18岁,但在课堂中的她却像极了纯真的孩子,总是真实地表达自己,乐于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有她的地方,我也会觉得特别放松自在,可以不用拘泥于课堂,可以由心地表达自己。所以,当Lily提到过去的自己像把“别惹我”三个字写在脸上,总是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时,我觉得很陌生。不仅是她自己,周围的人也在见证她的变化。 在对谈里,有个直觉告诉我,“也许不是Lily变了,而是她活出了自己本来的样子“。 本真的她,是一个在意其他个体的人。她会关心别人有没有吃饱?痛不痛苦?会在年轻人纠结人生无望的时候,凑上去告诉ta们,“人生,其实还是有希望的“;会在中年人精疲力竭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想要跟ta们聊聊“如何跟恐惧共处”? 从外企的战略规划角色转换为探索意义人生的践行者,Lily在疫情期间还得到了一个新的身份 —— 为正念教练Meg翻译新书《幸福心力》。正是在和文字共处的三个月里,Lily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类共通的“苦”,也疗愈了自己的恐惧。 “当我觉得苦还是有解的时候,就会面对它”。 生活里,我们总是“求神拜佛”,期望坏运气不要来;但坏运气不会因为我们的胆怯就走开。既然驱散不了它,何不趁它来的时候,全然完整地去体验与之相伴的那些痛苦、失落、绝望,甚至...也可能是惊喜? 坏运气给疫情封控中的Lily带来的除了头脑里跑过的那些worst case(最坏结果),还有来自邻居的善意回应,“我这里只有半瓶黄酒,但是可以分你一半”。 “那一刻,我发现小我和大我也是可以共存的。” 人在自己没有的时候,也不一定就会选择掠夺、争抢或者视而不见。 多少人因为没有感到心灵的满足,而将自己蜷缩起来,隐藏起来,戴上“面具”,时刻保持着和外界的距离? 这种距离,造成了人和人之间的隔阂;也见证着自我的身心分离。这种分离的感受,让我们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 离自己的心越来越远。一边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过着不喜欢的生活;另一边又抗拒着自己内心的声音。 拿不起放不下的犹豫,前怕狼后怕虎的恐惧,又要这样又要那样的贪婪,让各种各样的不尽兴在我们的身体里打结。 这些内在郁结和冲突,正在慢慢地蚕食着我们的健康、关系和生命力。 就这样,我们失去了对人生的兴趣,也辜负了对自己的爱和与生俱来的完整;更不要提与ta人分享,为群体奉献。 倦怠、匮乏、不快乐和不满足,成为常态。 小时候的一道数学题特别奇葩,用在这里举例却毫不违和 —— “心,好像一个大池子,里面放着的就是我们想要的幸福和快乐。但水龙头开着的同时,池子却在往外漏水”。 这时的心,就是那个永远都填不满的池子。 任凭多少“买买买”、“作作作”也体会不到那种可以充满整个心的快乐和满足。 到底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快乐起来?到底得到什么,才能让自己满足起来?不走灵性的道路(Spiritual Path),我们的心会不会永远都是那个装不满的“池子”? “当人生那个必经的终点来临的时候,你希望是怎样的圆满“? Lily说,“我希望能把真心想干的事情都干了,还可以体验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如果能在走的时候,刚好把钱花完,那...我就圆满了”。 每天的生活状态都是:“扎紧生活的围栏,维持没有战事的前线”。 Meg|正念教练/企业高管/《幸福心力》作者 公众号丨照见合作社 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群。 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日常陪伴,照见彼此。 播客栏目|柴米油盐诗酒花 & 宇宙般若 「柴米油盐诗酒花」以每个人为镜,照见自我 「宇宙般若」听懂宇宙的语言

    1 Std. 13 Min.
  7. 29.03.2023

    道理懂得多,人生就能过好了吗?|照见合作社&陈凡

    本期关键词: 成为自己,亦师亦友,人生转变,当下,平行宇宙 本期音乐: 姚远 - 遇见(钢琴版) 程池 - 大乘天 播客收听提示: - 经,路径;读经,是让我们回到自己的路上 - 《坛经》让我看到人之为人的最根本 - 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成“佛”之路 - 人生转变,需要你在一个点上不断用力 - 亦师亦友的人,能够让你低头看向自己的心 - 《瞬息全宇宙》vs《圆觉经》 Timeline: 00:02:00 《坛经》让我肯定了自己“从哪里来” 00:12:18 疫情让我们经历了生命的不确定性 00:23:36 人生的转变不会在一瞬间完成 00:32:02 美好的遇见,是能够让你看到自己的那些因缘 00:49:57 转念,就进入另一个平行宇宙 00:58:30 因就是果,果就是因 01:06:40 老师,就是能让我们看见生命有诸多可能性的人 01:14:48 真正的领导力是,由内而外地“做自己”带来的影响力 祝收听愉快! 本期嘉宾丨陈凡 组织运营/个人成长顾问 「一门人生转变课程」设计者 「一个三友共读社群」发起人 「一本生命自性经典」《坛经》带领共读承诺者 “即心即佛,莫向外求”践行者 公众号“禅与人生复盘艺术” 主理人 欢迎收听新一期的柴米,我是在这个当下想要走进你内心的April。本期播客嘉宾是跟我在同一个正念社群日常修行的朋友—陈凡。 我知道的她是个人成长顾问,专注人生转变的课题,还同时运营着一个共读社群。 2022年,她开始组织大家读一本中国人自己的生命之书《坛经》。一年过去了,她依然在做这件事情,并且更加笃定,带着更大热情。可能,这就是生命唤醒一个人所带来的力量吧! 在她身上看到的这股力量,让我想到了自己。 我们,都是为自己而战的女性。在生命旅程中,想要与那些坚定信念,走自己道路(path)的同行人互为明灯。 “同见同行”,常常是带来转变的魔法时刻。 没有高僧大德,没有应该必须,没有自上而下;能够亦师亦友的人,带给我们的动力和影响反而是巨大的;是真正能够让我们看见自己,承认自己,相信自己的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哪怕只是看到“自己”这个词,我都很想哭。我在想,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涌动让我如此被淹没? 可能是对“生命本真”的渴求,也可能是对“委屈自己”报以的歉意......但从今年开始,我突然发现那种感动更可能来自于,受到感召“我必须得成为自己”的顿悟。我开始慢慢懂得,生命的真相只有一个。 那就是 —— “我”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 在现实生活里,我看到太多没有成为自己的遗憾,不爱自己的残忍,身心不快的惨烈……这让我不得不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做那个停下来的思考者,“我是谁?我要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我愿意为之付出些什么?” 我只是想告诉更多人,“成为自己太爽了!”可能也因为这样,我格外能察觉到那些带着同样疑问和兴趣,在现实生活中探寻真我的人。 每当我遇到这样的人,就想要坐下来和ta一起聊聊,“你呢?你是如何看见自己的心?你如何活出自己的力量?你是如何走自己道路的(path)?“ 可以说,这就是这个播客得以诞生的原因。这种好奇心和雀跃,正好可以当作彼此鼓励的精神食粮。 想象一下,在“成为自己”的道路上,我们彼此遇见,充满喜悦地挥挥手:hi,原来你也在这里呀� 这份遇见,多么地鼓舞人心! 我和陈凡都是80后,在谈论这代人的成长体验时,我们共享同样一种集体感受 —— 从小到大,我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成家立业,尽职尽责。但生命似乎并没有回馈给我们“心安一处”的喜悦和满足。 疫情之前,我们也许还可以摁着自己头,遵循某种逻辑和某项标准去生活,去工作。但迅猛又反转的疫情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生命的不确定性”? 无常带来的压力和恐惧,让曾经被认为对的那些标准、规则和目标,变得不那么唯一正确了;曾经被用来理解世界的道理,也似乎不能让我们继续好好地生活下去。 人类共同经历的这场“浩劫”为整个世界踩了刹车,让我们不得不重新选择一个看待世界的方式。 陈凡,并不是佛教徒;她大学的专业是法学和哲学,也一直在西方语境下学习心理学、管理学、成人发展,但就在读《坛经》的过程里,她领悟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之处——生命本真的可贵、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自立立人的喜悦。 这加深了她内心对自我的召唤。 “我之前还在找,东方的、西方的;身心灵的;正念冥想的,到底哪里可以安定自己的心?到底做什么,才可以让我坚持自己,肯定自己,不害怕不退缩?现在我知道了,我一直在外面找那条成“佛”的路,却不肯承认自己走的路就是成佛的路。“ “在《坛经》里,我看到了自己。“ 我脑海里浮现出了陈凡看到自己的样子:她停下往外张望的目光,低下了头;然后,她看到了自己的心。 “我的心对我说,你要为自己而活啊;要把自己相信的价值和力量展现出来;这并不完全地和别人如何看待你,别人是否肯定你有关系;就算没有关注,没有肯定,你也能为自己所相信的而战。“ 这,就是生命的本真;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相信自己”,本身就是一种信仰。而和亦师亦友的人一起同见同行,又让我们超脱宗教信仰,获得生命深层被说服的一种确信感。 在今年的春分之始,她许下了一项长期承诺 —— 把随机的《坛经》共读会办成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期;带着自己的非宗教徒身份,中正地组织大家阅读这本生命之书。 让越来越多的人有缘走近佛法的宇宙观、走进生命本身、走向成为自己的那条道路;这是回应生命感召许下的长期承诺。 长期承诺为一个人真正做出转变,充当着力量之源。 这个力量之源,无穷无尽。会在你游移不定,左右摇摆的时候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你,“相信你自己,爱你自己;充满爱的你,潜力无限️。 活出自己,你就是明心见性的佛本身。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只要你停下来,把头低下来 就能看见自己的心是什么样的陈凡|《坛经》共读带领人 公众号丨照见合作社 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群。 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日常陪伴,照见彼此。 播客栏目|柴米油盐诗酒花 & 宇宙般若 「柴米油盐诗酒花」以每个人为镜,照见自我 「宇宙般若」听懂宇宙的语言

    1 Std. 26 Min.
  8. 爱

    15.02.2023

    本期关键词: 亲密关系、Pure Love、自我、信任、勇气 本期音乐: 陶喆 - Melody(伴奏) NIKI - Say My Name 播客收听提示: - 爱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在爱里遇到的困境都不一样。 - 我们向往纯粹的爱,却在物质世界中迷失 -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不信任关系了? - 让关系长久的原因是门当户对吗? - 如果害怕结束,就永远不会有开始 - 对方是否喜欢我vs我在一段关系里的感受哪个重要? - 太想到达目的地,让我们错过沿途风景 祝收听愉快! 常驻嘉宾丨北北 & Yuan 这是一期匆忙但不怠慢的播客。我邀请照见合作社的两位常驻嘉宾Yuan和北北在情人节前一天,展开聊聊“爱”这个话题。 但“爱”这个字眼太大,无论是为这期播客准备的几千字讨论文稿,还是在两天时间内录制,剪辑,配文发表的热情,都无法就此给“爱”下一个定义,也无法给出某种适合所有人的解药。 可是,我在这个过程中,似乎觉察到了一些什么。比如,想要表达的爱,对生命纯粹的爱,还有朋友无条件支持我的爱。 每个人都对“爱”有着自己的注解。就像北北在讨论的文稿里提到的,她的注解是“爱是撑腰”。 真正的爱除了要有心动和亲密,还得要为对方担负起一些责任。比如,在我发出邀请后,两位朋友为了支持我实现一个突发奇想的愿望,义无反顾地参与讨论;专门为我安排出一个清晨的时间,完成了这期也许会给你带来一些勇气全情投入一段关系的播客。 爱恨交织的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因为过于坚持自我而失去了和ta人的联结,成为一座座孤岛。这可能与我们从小不被教导如何感知、接纳自己的情绪感受,如何自我欣赏、自我满足有关;以至于成年后的我们,常常忌惮于进入一段关系,甚至是友谊。 进入关系,似乎就意味着我们要为了满足对方而委屈自己。关系被曲解为牢笼,禁锢我们做自己的美好愿望。 人性会天然地靠近跟自己契合的人和关系,排斥ta者性格和气质中与自己不同的面向。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就此变成最为纠缠的两个人。《再见爱人2》里的张婉婷和宋宁峰,被认为是近来银幕上“最窒息的亲密关系”。 张说宋不能体会到自己的痛苦,其实那个痛苦正是“爱而不得”。她爱的不是对方本来的样子,而是要对方按照她的心愿变成的样子;再亲密的关系也不可能改变一个人,因此她也得不到想要的爱。 因为不能把对方变成想要的样子而感到痛苦,是不健康关系中最伤人的部分;也是我们从一见倾心,难舍难分走到相看生厌,彼此伤害的催化剂。 我曾经对《革命之路》里April和Frank的有毒关系感到困惑,如此相互伤害又离不开的一对怨偶,为什么就不能一别两宽,各生安好? 可能,这就是两个人从各自的原生家庭中带来的依恋模式大PK。一个童年阴暗,父亲早逝,跟着姨母长大;另一个的父母中年得子,永远疲惫,在家庭里是个隐形人。 关系中的双方,如果一个“强势”,一个“沉默”;或者,一个永远要对方证明“你有多爱我”,另一个永远怀着一颗“圣母心”,就是认为自己可以成为对方的救赎,就不会互相滋养,而是互相消耗。 甚至,在我看来这样的有毒关系双方就像两个各自不被满足的小孩子,一个小心翼翼地表达爱,甚至还会为对方没法感受到自己的爱而内疚,另一个却完全听不见,只任性地呼喊“爱在哪里啊”。 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远比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故事更复杂,更需要我们用完全敞开的勇气和不断觉察的智慧去平衡自我与关系中的对方。 如何表达爱,如何感受爱,如何诠释爱,或许是需要我们用尽一生学习的功课。 有时候必须得在关系中的对方需要我们的时候,用爱承担起责任;但有时,如果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并不在线的时候,我们就得先照顾好自己。 关系,或许就是生命安排给人的课题;让我们透过爱,透过关系,深入内在。 经过岁月的洗礼,在各种关系里寻找“什么是爱”的经历让我开始明白,关系是一面镜子。 透过你,看到我自己。因为“爱”,我接受从内打破自己。最终,不是改变我,也不需要改变你,而是完整自我,扩大了自己的边界。 然后,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消融掉小我的部分,才有可能与另一个人,与更大的存有相互融合,紧密联结;我们透过关系,学会了爱对方,然后开始爱一小部分人。 最终,我们可以学会去爱整个世界。 爱情不是银行, 你看他有才华,有财富,有这有那, 但这些东西是飘忽不定的,终究会用完。 爱情最根本的,是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梁永安的爱情课》 公众号丨照见合作社 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群。 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日常陪伴,照见彼此。 播客栏目|柴米油盐诗酒花 & 宇宙般若 「柴米油盐诗酒花」以每个人为镜,照见自我 「宇宙般若」听懂宇宙的语言

    1 Std. 15 Min.

Info

能从每个人身上看到自己,我们便不再分离;和朋友一起用文字和声音感受世界,想象世界,创造世界。 添加小助手微信ZhaoJianMirror加入「照见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