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頂尖思想的輕鬆對談

Buddha

個人感興趣的文章與書籍,以AI生成Podcas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 11 TIMER SIDEN

    權力與進步

    我們對科技的想望,幾乎全錯了?《權力與進步》帶來的5個震撼觀點 引言:AI狂潮下的冷思考 當今社會,從企業家到政治人物,無不洋溢著對人工智慧(AI)等新科技的樂觀情緒,深信科技的飛速進步必然會引領我們走向一個更富足、更美好的未來。然而,這種看似理所當然的「科技樂觀主義」,很可能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迷思。 麻省理工學院的兩位重量級學者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oglu)與賽門.強森(Simon Johnson)在其震撼人心的著作《權力與進步》中,透過對千年技術史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真相:科技進步的紅利從來都不是自動公平分配的。本文將從書中提煉出五個最令人驚訝且反直覺的核心觀點,挑戰我們對科技與社會進步的既定看法。 -------------------------------------------------------------------------------- 1. 進步的紅利,從來不是「人人有獎」 打破「生產力便車」的神話 我們常聽到一種說法:科技提升了企業的生產力,就像漲潮時所有船隻都會隨之升高,整個社會的薪資與福祉也會跟著水漲船高。這個理論被稱為「生產力便車」,它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企業因效率提升而擴大生產,需要更多勞工,進而推高整體薪資。 然而,《權力與進步》用扎實的歷史證據戳破了這個神話。書中指出,在中世紀的歐洲,儘管犁、磨坊等農業技術大幅改良,使產量翻倍,但佔總人口九成的農民生活水準反而持續下降。絕大多數的經濟盈餘被貴族與教會階級攫取,轉化為一座座雄偉的大教堂與修道院,而底層人民的生活卻更加困苦。 同樣的場景在英國工業革命初期重演。紡織工廠等革命性創新為少數工廠主創造了驚人財富,但在將近一百年的時間裡,勞工的實際收入並未增加。他們面臨的是更長的工作時間、惡劣的工作環境,以及對個人自主權的剝奪。 歷史一再證明,技術本身並不保證繁榮的共享。利益的流向取決於權力結構,而非單純的生產力提升。 如今所有⼈得以共享繁榮的⽣活,並非是只靠技術進步就保證會⾃然出現的結果。唯有當技術進步的⽅向及社會收益的分配⽅式不再牢牢掌控在少數精英⼿中,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共享繁榮」。 2. 我們正被「差不多湊合用」的科技淹沒 為何取代人類的不是超級智慧,而是平庸的自動化 當我們談論AI取代人類工作時,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超越人類的超級智慧。但《權力與進步》提出了一個更貼近現實、也更令人警惕的觀點:「差不多湊合用的科技」("so-so" new technologies)。 作者認為,當前許多AI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方向,並非旨在創造驚人的新生產力或解決人類的重大難題,而僅僅是為了以「剛好夠用」的水平取代人力,其主要目的是降低勞動成本。 這種「差不多湊合用」的科技,產生了強烈的「置換效應」(displacement effect),即直接取代了工人的崗位,卻因為沒有帶來巨大的整體生產力突破,因而缺乏足夠的「生產力效應」(productivity effect)來創造新的工作機會。書中以超市的自動結帳機為例:這種技術並未讓商品變得更便宜,也沒有創造新的產業鏈,它只是把結帳員的工作轉移到了顧客身上,整體效益微乎其微,卻實實在在地減少了就業崗位。 AI發展⾄今,⼤部分還只停留在把可被測量與描述的⼈類⾏為,運⽤程式加以模仿、處理的層次,它太強調模仿⼈類的智慧,因此頂多只能當作⼈類⼼智可處理事物中某些⼦集合的次佳替代⽅案,這也是為什麼兩位作者將其稱為「差不多湊合著⽤的科技」。 這種平庸自動化的盛行引出一個關鍵問題:為什麼企業願意投資於生產力增益如此微薄的技術?書中第三個震撼的觀點提供了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答案:目標不總是效率,而是控制。 3. 技術的核心驅動力之一:對「控制權」的追求 從圓形監獄到演算法監控 技術的發展除了追求效率,背後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強大動機:增強對人的權力與控制。書中以思想家傑瑞米.邊沁(Jeremy Bentham)設計的「圓形監獄」(panopticon)為例,這個設計最初竟是為工廠而構思的。其核心目標是讓少數管理者能以最低成本、最有效的方式監控大量勞工,從而壓榨出更多勞力。 這個歷史案例的邏輯,與現代企業的行為如出一轍。如今,許多企業之所以熱衷於投資自動化與AI監控系統,其首要驅動力往往不是提升生產效率,而是削弱勞工的議價能力,並加強對整個生產過程的絕對掌控。這也完美解釋了前一節的困惑:為何許多企業寧願選擇那些僅能「差不多湊合用」的自動化技術來取代人力,也不願投資於那些能增強勞工能力、創造更高價值的新技術。因為對管理者而言,削弱勞動者的權力,往往是比邊際生產力提升更有價值的成果。 但我⾒到的儼然就是個貴族階級,以完善的科學為武裝,致⼒對如今的⼯業體系提出合邏輯的結論。他們的勝利不只是勝過⾃然,⽽是除了打敗⾃然,還打敗⼈類同胞。 4. AI正成為獨裁者的摯友 「AI專制」如何成為現實 《權力與進步》毫不諱言地指出一個當代最嚴峻的挑戰:AI已經成為獨裁政府執行社會控制、鞏固自身政權的最佳利器。這不僅是理論推測,而是有實證數據支持的現實。 書中引用了發表於頂級期刊《經濟學季刊》的一篇名為〈AI專制〉(AI-tocracy)的重量級研究。該研究分析了中國的政府採購數據與社會抗爭資料後發現:當地方的抗爭活動越多,政府就越傾向於採購人臉辨識等用於政治控制的AI監控技術;而當這些AI技術的採購量增加後,人民的抗爭活動確實隨之顯著減少。 這形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體」:政府的巨額投資為AI公司提供了資金、數據和應用場景,使其技術和市場競爭力大幅提升;而AI技術的精進,又反過來增強了政權的穩定性。在這種模式下,AI可能加劇的所得不均等社會問題,輕易地就被高壓的數位監控所掩蓋,異議的聲音在萌芽階段就被掐斷。 5. 科技的未來是一道選擇題,而非命中註定 我們依然擁有重新導向的力量 儘管前述觀點描繪了一幅令人憂心的圖景,但《權力與進步》的最終信息並非宿命論,而是賦予我們力量的行動呼籲。作者在書中反覆強調,技術的發展路徑並非必然,而是一系列「選擇」的產物。正如他們在〈給台灣讀者的話〉中提出的核心問題:「我們想要發明什麼?⼜是出於什麼原因?」 我們正站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是要繼續追求更多取代人類的自動化,還是將科技用於支持與提升人類的能力,讓護理師、教師、技工等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都能從中受益?作者強烈建議選擇後者,以避免對就業市場、社會結構乃至民主制度造成無法彌補的破壞。 為此,作者提出了涵蓋三個面向的解方:首先是改變我們對「進步」的敘事與價值觀;其次是培養能夠制衡科技巨頭與精英階層的社會力量;最後則是提出具體的政策解決方案,例如改革反托拉斯法、調整稅務政策以鼓勵投資員工,而非僅僅是自動化。 時⾄今⽇,全球⼤多數⼈都過得比我們的祖先更好,這是因為早期⼯業社會的公⺠與勞⼯被組織起來,勇敢挑戰由精英主導的技術與⼯作條件,並迫使他們以更公平的⽅式共享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利益。如今,我們需要再次採取相同的⾏動。 -------------------------------------------------------------------------------- 結語:你的選擇,決定明日的世界 《權力與進步》的力量不在於其嚴峻的警告,而在於它揭示了「選擇」的存在。進步的果實是被共享還是被獨佔(觀點一),我們的工具是增強人類還是僅僅取代人力(觀點二),科技是作為控制的工具(觀點三)還是鞏固專制的利器(觀點四)——這些都不是命中註定的結局。它們是無數選擇累積的結果,而我們能夠、也必須去影響這些選擇(觀點五)。 面對下一波技術浪潮,我們是要被動接受其帶來的後果,還是要主動成為形塑其方向的參與者?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決定我們明日的世界。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3wycxc1h3j01w16c9o0ueb/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9 min.
  2. 11 TIMER SIDEN

    雨林守護者~本南人的故事

    一、 本南人 (Penan)人民的身份、起源與文化 本南人 (Penan)源自沙撈越(Sarawak)的巴拉姆(Baram)地區,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 地理與歷史: 在這個地區,本南人和Temedo(犀牛)以及其他動物共同生活,在他們之前,該地區沒有其他民族或政府存在。生活方式: 他們是沙撈越唯一真正的游牧民族,也是世界上最後的狩獵採集者之一。他們的家園位於熱帶雨林冠層之下,深入沙撈越的原始叢林之中。直到今天,他們仍使用吹箭在雨林中漫遊,獵捕野豬和鹿。宗教轉變: 以前,本南人崇拜一位至高無上的神祇,名為 Bungan。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本南人放棄游牧生活方式而選擇居住在長屋定居點,轉信基督教的人數也在增加。土地與生存觀: 森林是他們的家園,也是他們幾千年來的朋友。他們認為土地是上帝賜予的,是祖先在千年前的禮物。他們的權利和土地是他們的一部分,不容被奪走。傳統知識: 他們對森林的保護、管理和養護有著深刻且先存的理解。他們知道如何以可持續的方式管理和收穫森林資源。他們堅信,政府或任何外部機構不需要教導原住民,相反,政府和外人應該向本南人和其他原住民學習。二、 生存危機與威脅 本南人人民的生存正面臨因大規模伐木和缺乏法律承認而帶來的巨大威脅: 1. 森林破壞與污染 伐木規模: 沙撈越的伐木活動正在破壞僅存的原始森林,宛如進入「屠宰場」(slaughter house)。在過去的六個月中,伐木公司的開採速度增加了一倍。全球背景: 馬來西亞的森林砍伐率是全球最高的。1983年,馬來西亞佔全球熱帶原木出口的58%,其中超過90%運往日本、台灣和韓國。驚人速度: 每天每分鐘有三英畝的森林被砍伐。馬來西亞半島的原始森林迅速枯竭,導致伐木業的焦點日益轉向沙撈越。法律不公: 州政府制定了現代法律,這些法律與當地的adat(原住民習俗法)相牴觸。這些新法律不承認本南人人民對巴拉姆地區土地和森林的權利,儘管這些權利已經存在了數千年。後果: 忽視了他們的祖傳權利,政府頒發許可證給木材公司進行伐木,也允許種植公司開闢大片土地種植油棕,從而破壞了森林並污染了河流。生命線被切斷: 森林遭到破壞,導致本南人經歷了從未有過的飢餓、疾病和其他社會問題。河流的水源因淤泥而受到污染,影響了果樹,也使他們賴以生存的動物逃離。2. 本南人的絕望 在給朋友和支持者的信中,本南人表達了巨大的痛苦和絕望: 心碎的感受: 他們的心中充滿了悲傷和沉重。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他們將不再有希望。無助的比喻: 他們感覺自己「就像一條在乾涸的溪流中等待死亡的魚」,同時又盼望著降雨。憤怒與無力: 他們對那些破壞土地的人充滿了痛苦、苦澀和憤怒,但卻無力反抗。尋求援助: 他們希望全世界的人知道他們正在尋求援助,以阻止這場邪惡。三、 本南人的反抗與行動 為了捍衛祖傳的權利,本南人採取了強硬的抵抗行動: 領導層的決心: 儘管面臨被逮捕和監禁的風險,他們的領袖和數百名族人都願意面對這些後果,以保護他們對祖傳土地的權利。早期封鎖(1980年代): 在1980年代,本南人領袖開始組織社區,並採取更有力的行動,在巴拉姆和林夢地區的伐木道路上架設了 25個路障。政府的鎮壓: 州議會宣布封鎖伐木道路是非法罪行,可處以兩年監禁(無需審判)和6000令吉罰款。持續的抵抗:一個木製路障曾持續了七個月才被拆除。為了避免對原住民習俗權利(NCR)的進一步侵犯,本南人在上林夢(Upper Limbang)的第五區本南人習俗土地上設立了新的路障。在國際壓力下,仍有27名本南人人因設置路障被捕,且法庭審判因官員的拖延而進展緩慢。到1989年,他們設置了17個額外的路障,導致 222名 本南人被捕。長期鬥爭: 從1980年代到2000年代初,數千名烏魯巴拉姆(Ulu Baram)地區的本南人社區和其他原住民團體沿著伐木道路設置了象徵性的路障。這是與沙撈越政府和伐木公司對話失敗後,保護他們對土地和森林的習俗權利所採取的最後手段。結果: 儘管有 500名族人被逮捕和監禁並面臨各種審判,但他們對土地的習俗權利仍未得到承認,不可持續的伐木仍在進行。四、 本南人英雄 Kelesau Naan 的故事 Kelesau Naan 是本南人人民的英雄領袖,因其自1980年代以來反對伐木活動而受到所有社區的尊敬。 1. 反抗行動與被捕 第一次監禁: 1989年,他因參與設置路障而被捕,並在沙撈越美里(Miri)監禁了一個月。1991年封鎖: 1991年,Kelesau Naan與其他本南人社區領袖在朗阿晶(Long Ajeng)村莊附近的上瑟加河(upper Segah river)設立了另一個路障,持續了九個月。這個路障後來被政府利用「進行國民身份證登記」的詭計而拆除,當時無人被捕。1993年鎮壓: 1993年,Kelesau Naan在烏魯巴拉姆(Upper Baram)地區的巴塞巴特(Ba Sebateu)領導了另一個路障。八個月後,Samling伐木公司動用警察、警察野戰部隊(Police Field Force)和聯邦後備部隊(FRU)對付人民,拆除了路障。警方使用了催淚瓦斯驅散人群。事件導致 11名本南人男子被捕,多人受傷,包括一名小男孩,他一年後的死亡被懷疑與吸入催淚瓦斯有關。1997年對抗: 1997年,他帶領本南人領袖們到巴塞吉塔(Ba Segita)與Merawa Timber公司(Samling的分包商)進行談判,要求停止在朗克榮(Long Kerong)地區的伐木。Samling公司召來警察和警察野戰部隊。警察向空中鳴槍試圖嚇走社區成員,並逮捕了四名本南人。最終,由於本南人的反抗和鬥爭,該公司停止了伐木作業。2. 法律鬥爭與環境保護項目 法庭案件: 1998年,Kelesau Naan、Jawa Nyipa、Bilong Oyau和Pelutan Tiun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推翻 Abdul Taib 給予 Samling 公司的特許權(案件編號:22-46-98)。此案自1998年以來一直在法院懸而未決。後續有鄰近的Kenyah族人加入訴訟,聲稱擁有同一片土地,進一步拖延了審判。民事法院裁定,該訴訟必須先由原住民習俗法庭審理,然後才能在美里高等法院挑戰Samling的特許權。馬來西亞木材認證委員會(MTCC)拒絕承認這些NCR權利主張構成了任何法律衝突。FOMISS項目抗議: 1995年,德國和馬來西亞政府在烏魯巴拉姆(Ulu Baram)發起了一個名為 FOMISS 的可持續森林管理試點項目。該項目使用了 Samling 公司的特許區域(原始雨林)。由於本南人民的強烈抗議和運動,這個項目最終停止了。成功: Kelesau Naan 成功阻止了伐木業侵佔朗克榮的原住民習俗地。3. Kelesau Naan 的失蹤與死亡 失蹤: Kelesau Naan 在80歲時於2007年10月23日失蹤。他告訴妻子 Uding Lidem,他要去檢查在 Sungai Segita 河邊設置的捕獸陷阱,該地點距離朗克榮長屋約有兩小時的步行路程。搜查: 他的妻子等到第二天未歸後通知了村莊。村民們立即開始搜查,甚至使用了獵犬,但未能找到 Kelesau。發現遺骸: 2007年12月17日,村民們在 Sungai Segita 附近發現了疑似 Kelesau 的頭骨和腿骨、肋骨和手骨。謀殺懷疑: 他的家人和許多朗克榮村民堅信這些骨頭屬於 Kelesau,並且他因直言不諱地反對伐木而被謀殺。警方的態度: Kelesau 的兒子 Nick Kelesau 向 Marudi 警方報案,但他哀嘆警方認為他父親被謀殺的可能性並不高。Nick指出,失蹤後進行的長達一周的搜查,覆蓋了後來發現遺骸的同一個地點。動機推測: Nick 質疑道,如果他的父親不是被帶走和殺害,而是自然死亡或遭遇野獸,為什麼在早先的搜查中沒有發現他的遺骸? 另一個可能性是他的死源於反伐木抵抗引發的部族間分歧。朗克榮村莊(Kelesau 站在前線)認為,如果他們向伐木者屈服,他們將失去最多,因為該地區通往 Sela’an Suling 永久林地(PFE)特許區內最後一片未被砍伐的區域。五、 遺產與承諾 Kelesau Naan 的逝世標誌著一位本南人英雄的離去。 集體記憶: 各界原住民都將 Kelesau Naan 的逝世視為沉重的個人損失。他是一位自由鬥士,讓本南人人民感到驕傲,並支持他們保護婆羅洲最後一片雨林的呼聲。誓言:本南人承諾堅守他們的誓言,永遠不會放棄戰鬥,為 Kelesau Naan 和他們的下一代而戰。和平公園:在這位英雄去世後,該地區現在被18個烏魯巴拉姆的本南人村莊劃為本南人和平公園。人類總是擅長破壞森林、河流和動物,但他們無法創造它們。本南人的「博物館是洞穴、山脈和河流」,他們的歷史存在於動物、西谷米和傳統醫學中。他們發誓將永遠不會將他們的權利拱手讓給那些輕易忘記承諾的人。 總體而言,本南人的故事是一部活生生的歷史書,講述了他們古老的生存方式如何與現代全球資本主義(伐木業)發生衝突。他們的抵抗行動,雖然在法律和武力上處於弱勢,但反映了他們為保護他們視為生命和文化的雨林所做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和巨大的犧牲,他們的英雄 Kelesau Naan 成為了這場鬥爭的永久象徵。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

    24 min.
  3. 5 DAGE SIDEN

    「讀、寫、擁有」的網路新紀元

    網路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發明,它如同早期的技術革命——例如印刷機、蒸汽機和電力——一樣,徹底改變了世界。在網路的早期,設計師將其建構為一個開放的、無需許可的平台(permissionless and open platform),任何人,包括藝術家、用戶、開發者和公司,都能平等存取。在這個黃金時期,任何人都可以創造、分享,並且最重要的是,擁有他們所建立的一切。 然而,這種自由與所有權的黃金時代已經改變。從 2000 年代中期開始,少數幾家大型公司奪走了網路的控制權。現今,新創公司和內容創作者越來越依賴 Alphabet (Google, YouTube)、Amazon、Apple、Meta (Facebook, Instagram) 和 Twitter (X) 等大型企業網路來尋找客戶、建立受眾並與同儕聯繫。網路從無需許可變成了需要許可(permissioned)。 這種權力的集中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它扼殺了創新,對創造力徵收「稅賦」,並將權力和金錢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這些企業網路通常採用**「吸引-榨取」循環**(attract-extract cycle)的模式,在網路影響力變強後,便會對參與者收取高昂的「抽成率」(take rates),例如五大社交網路的總收入每年約為 1,500 億美元,其中絕大部分歸這些公司所有。 網路的三個時代:從「閱讀」到「擁有」 為了理解我們如何走到這一步,作者 Chris Dixon 在其著作《讀、寫、擁有:建構下一代網路時代》(Read Write Own: building the next era of the Internet)中,將網路歷史劃分為三個主要時代: 「只讀時代」(Read Era,約 1990-2005 年): 由協定網路(Protocol Networks,如 Email 和 Web)主導,使資訊民主化。「讀寫時代」(Read-Write Era,約 2006-2020 年): 由企業網路(Corporate Networks)主導,使發佈內容民主化。「讀、寫、擁有時代」(Read-Write-Own Era): 這是網路的第三個階段,旨在實現所有權的民主化。這個新興的運動承諾帶回早期網路的精神,確保創作者的財產權,收回用戶的所有權和控制權,並打破大型科技公司對我們生活的壟斷。 區塊鏈:新型電腦與數位所有權的基石 推動「讀、寫、擁有時代」的核心技術是區塊鏈(blockchains)。 區塊鏈不僅僅是一種新型資料庫,而是一種新型的電腦。傳統電腦由硬體控制軟體,但區塊鏈則顛覆了硬體與軟體的權力關係,讓軟體來管理硬體設備網路。這使得區塊鏈能夠首次在軟體中建立不可侵犯的規則(inviolable rules),從而對用戶做出強有力的承諾。 區塊鏈最大的意義在於,它透過代幣(tokens)這一基本構件,將數位所有權具體化。 代幣的含義: 代幣可以代表任何數位資產的擁有權,包括金錢、藝術品、遊戲道具、投票權、存取權等。代幣的價值: 在企業網路中,用戶擁有的東西,如遊戲虛擬商品或社群網路名稱(如 @cdixon),實質上是「借用」的,平台可以隨時更改條款或收回。但在區塊鏈網路中,控制權轉移到由不可變程式碼治理的軟體上,使所有權變得真實。建構更公平的網路世界 區塊鏈網路是一種「黃金地帶」(Goldilocks zone)的網路設計,它結合了協定網路的開放、民主、低抽成率的優勢(鼓勵邊緣創新),以及企業網路的技術和財政能力(能夠吸引資本和開發先進功能)。 由於核心設計原則的嚴格限制,區塊鏈網路能夠維持極低的抽成率(通常在 1% 到 2.5% 之間),這為開發者和創作者提供了強烈的激勵,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投資(時間和金錢)不會被平台「抽稅」。此外,代幣獎勵機制(token incentives)有助於網路克服「引導問題」(bootstrap problem),將早期參與者轉變為網路的擁有者,並讓他們參與治理。 網路設計決定命運。在「讀、寫、擁有時代」,我們迎來了一個機會,可以創造一個由社群擁有的新一代網路,讓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無論你是開發者、創作者、企業家還是普通用戶。 這本書將帶你深入了解區塊鏈的本質(即「電腦」而非「賭場」),解析其運作原理、代幣經濟學(tokenomics)以及它將如何應用於社交網路、虛擬世界、媒體和人工智慧等領域。 如果你厭倦了當前被大型科技公司支配的網路世界,並渴望一個更開放、更公平、讓用戶真正擁有自己數位資產的未來,那麼《讀、寫、擁有》將是你必讀的藍圖。這是我們創造我們想要的網路,而不是我們所繼承的網路的機會。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3wycxc1h3j01w16c9o0ueb/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0 min.
  4. 26. OKT.

    不對稱陷阱

    部落格文章:【別讓別人的風險變成你的!你必須知道的《不對稱陷阱》核心思維】 嗨,各位讀者!今天我們要來聊一本非常「帶刺」的書——Nassim Nicholas Taleb(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的**《不對稱陷阱:當別人的風險變成你的風險,如何解決隱藏在生活中的不對等困境》**。這本書屬於塔雷伯的「不確定(INCERTO)系列」,旨在探討不確定性、運氣、風險,以及我們在不了解世界時如何做決策。 這系列書籍的特點是採取隨筆形式,內容不相互重疊,結合自傳式章節、故事、寓言,以及哲學、歷史與科學的討論。 這本《不對稱陷阱》的核心思想只有一個:「切膚之痛」(Skin in the Game)。 什麼是「切膚之痛」?公平與對稱的試金石 「切膚之痛」的觀念很簡單,它要求對稱性,也就是公平、公正、責任和互惠。用白話來說,如果你想得到獎勵,你就必須承受相應的風險。 塔雷伯認為,這個世界最大的陷阱就是不對稱。當「別人的風險變成你的風險」時,不對稱的困境就產生了。 誰來承擔後果? 你不能讓別人承擔你犯錯之後必須付出的代價。如果你發表了某個意見,有人照著去做並受到傷害,那麼你必須為後果負起道德責任。不只是誘因: 「切膚之痛」不只談論利益和誘因,更強調如果你搞砸了,必須受到懲罰,這關乎分擔傷害的部分。這種對稱性是商業效率、風險管理,乃至於了解這個世界的必要條件。 舉個例子,漢摩拉比法典就體現了這種對稱性:如果建築師蓋的房子倒塌,造成屋主死亡,那麼建築師應當判死刑。這是為了防止建築師隱藏風險,將脆弱性埋在罕見事件中,企圖在崩垮發生時遠離現場。 如何辨識「屁話」?當「白痴知識份子」缺乏經驗 本書探討的四大主題中,第一個就是知識的不確定性與可靠性,或者說,「屁話檢測」(bullshit detection)。 在現實世界中,實務經驗大於理論。塔雷伯將那些擁有頂尖學歷標籤,卻沒有承擔行動後果的半知識專家,稱為**「白痴知識份子」(Intellectual Yet Idiot, IYI)**。 他們最大的問題: IYI 往往缺乏切膚之痛的過濾和紀律。他們擅長解釋(空談),卻不擅長動手去做或真正理解事物。他們喜歡抽象概念,但不理解現實世界的複雜性。拒絕學習: 這些「干預推手」不曾從錯誤中學習,因為他們不是自己所犯錯誤的受害人。只有現實才能說服別人他是錯的,而現實只在意誰能存活下去。虛有其表: 在缺乏切膚之痛的活動中,絕大多數的人懂得說行話,看起來很像內行,但對主題一無所悉。例如,一位看起來越像外科醫生的外科醫生,你越應該懷疑他,因為真正優秀的實務工作者能憑藉技術成功,不依賴外表(「殺豬的外科醫生」反而更可靠)。時間的智慧:林迪效應與生存邏輯 誰才是真正的專家?答案是:時間。 林迪效應(Lindy Effect): 這個效應認為,不只易腐爛的事物會老化,想法、技術和程序如果能存活得越久,它們的預期壽命就越長。生存是理性: 能夠抵抗時間的摧殘、存活下來的事物,便證明了它們具有強固性。祖父母的智慧: 這就是為什麼祖父母和長輩的建議大多可行,因為這些智慧經過了「林迪過濾」,在時間的考驗下存活下來。動態均等: 真正的均等是機率上的均等。如果你的生活歷程有機會讓你晉升或跌落不同的階級(動態),這比單純看當下快照(靜態)來決定分配是否公平要重要得多。理性與風險:遠離「毀滅」的陷阱 在風險方面,本書提出了關於理性的嚴格定義。 生存優先於真理: 「先求生存,真理、理解和科學其次」。如果你沒有活下來,就沒有機會做科學或哲學思考。迴避毀滅: 真正的理性指的是避開系統性毀滅。如果一個策略會帶來毀滅(不可逆轉的退出狀態),那麼它的任何潛在效應都無法沖銷毀滅的風險。不要混淆風險: 絕對不要拿會成倍數增長、系統性和「厚尾」(極端事件)的風險,與非倍數增長、特殊性和「薄尾」(平常事件)的風險相比較。例如,傳染病(伊波拉病毒)導致十億人死亡的機率並非零,但被自家家具砸死卻不會發生在十億人身上。總結:行動、榮譽與犧牲 塔雷伯總結,切膚之痛主要關乎公義、榮譽和犧牲。它能減少空口說白話、後果與意圖、實務與理論之間的巨大分歧。 用書中結論的警語來說,這是一個否定的原則: 「不可以用什麼事情沒有切膚之痛」。 這意味著,如果你不願意為你的意見、決策或行為承受風險,那麼你就沒有資格去評價或干預這個世界。切膚之痛是人類存在和系統穩定運作所必需的倫理基礎。 感謝你的閱讀,下次當你聽到某位「專家」發言時,記得問問:他有切膚之痛嗎?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3wycxc1h3j01w16c9o0ueb/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2 min.
  5. 21. OKT.

    【大師訪談】羅伯特·格林:如何找到你獨特的使命、駕馭權力,並從「死亡之地」汲取人生能量

    引言:跨越歷史與人性的深度對話 歡迎來到由神經生物學教授安德魯·休伯曼(Andrew Huberman)主持的 Huberman Lab Podcast。本集節目邀請到的嘉賓是暢銷書作家羅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他的著作包括《權力 48 法則》、《人性的法則》和被休伯曼譽為探索和追求人生目的「絕妙指南和實用工具」的《精通》(Mastery)。 休伯曼強烈推薦《精通》,並指出這本書探討了自我探索的心理學與人際互動的心理學之間的交互作用,植根於歷史和現代文化,對每個人都有啟發。在這次涵蓋範圍廣泛的深度對話中,他們討論了如何找到並實現人生目的、選擇伴侶、動機與緊迫性,以及格林在經歷中風後所領悟到的「死亡之地」(Death Ground)概念。 -------------------------------------------------------------------------------- 一、尋找你獨特的使命(Life's Task) 羅伯特·格林指出,作為人類,我們的誕生沒有明確的方向。當你找到這種目的感——他稱之為**「人生的使命」(Life's Task)**——你的能量就會集中,生活就有了方向。 1. 追溯童年的種子: 格林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現象,我們的 DNA 和早期生活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力量來源。這種力量的關鍵在於找回兒時的「衝動聲音」(impulse voices),這些聲音在四五歲時就開始引導我們,告訴我們喜歡或不喜歡什麼。 • 專注於內在傾向: 我們的大腦自然傾向於一種或兩種智慧形式(intelligence),例如詞語智慧、抽象智慧、或動態智慧(kinetic intelligence,即與身體相關的智慧),這就像大腦中的紋理(a grain in your brain)。成功的關鍵是順應這種紋理發展。 • 情感連結加速學習: 當你與某個主題產生情感連結時,你的大腦學習速度會比沒有情感投入時快上兩三倍。一旦你找到了這種原始的傾向,你就獲得了做事的能量和紀律。 2. 找回「內在雷達」: 隨著年齡增長,外部的噪音(老師、父母的期望、同儕的壓力)會淹沒內心的聲音。格林鼓勵人們,即使到了 30 或 40 歲,仍然可以透過「考古學」般的過程,挖掘童年時期的那些骨頭(指引)來找到人生的使命。這能為生活提供一個重要的方向感,就像一個指南針。 -------------------------------------------------------------------------------- 二、權力、誘惑與脆弱的力量 格林試圖將「權力」(Power)從負面語境中抽離出來。他認為,人類與生俱來就渴望對周遭環境和事件擁有某種程度的控制感。這種需求驅使我們採取行動,包括尋求影響他人的能力。 • 誘惑的藝術: 誘惑(Seduction)是一種藝術,它源於早期歷史中的社會禁忌(taboos),禁忌反而激起了人類違反的慾望。 • 關鍵在於脆弱性(Vulnerability): 誘惑涉及脆弱性。被誘惑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共謀的,因為他們選擇讓對方進入自己的內心空間。格林強調,能夠對他人敞開心扉、展現脆弱性,實際上是一種積極的特質,是一種情感和智力上的智慧。 -------------------------------------------------------------------------------- 三、從「死亡之地」汲取能量 在訪談中,羅伯特·格林分享了自己 2018 年 8 月 17 日經歷中風的經驗,這是一次瀕死體驗,讓他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 • 中風帶來的啟示: 這次經歷讓他意識到,自我(self)是一種幻覺,時間感是混亂的。儘管中風奪走了他熱愛的一些活動能力(如徒步、游泳),但卻帶來了巨大的感激和對生命奇特的覺醒。 • 「死亡之地」的策略: 這種瀕臨死亡的體驗與他《戰爭 33 條戰略》(33 Strategies of War)中的策略概念——「死亡之地」(Death Ground)——相呼應。這源於中國古代戰略家孫子(Sun Tzu)的思想。當壓力逼近,背水一戰時,你會激發出平時缺乏的能量。格林以此激發人們的緊迫感:我們隨時可能面臨死亡或失去一切,因此不應浪費時間。 -------------------------------------------------------------------------------- 四、人際關係中的細微差別與覺察 1. 夥伴關係的價值: 格林強調,長久的伴侶關係是人生的錨點。在選擇伴侶時,核心價值觀的契合(convergence)至關重要,例如對待動物的態度、金錢觀、以及幽默感。這必須是基於對自我角色的了解(self-awareness),而非僅僅追求文化期望的「戰利品妻子」(trophy wife)。 2. 真實的「崇高感」(The Sublime): 格林提到他正在寫關於「崇高」(the Sublime)的新書。崇高是超越我們所處狹隘領域的體驗。 • 真實與虛假: 真實的崇高來自內在生成,是一種變革性的「高峰體驗」(peak experience),持久且滿足。虛假的崇高則來自外部,透過成癮行為(如毒品、酒精、購物、線上憤怒或參與狂熱的事業)來獲取即時滿足。 3. 掌握非語言溝通: 格林指出,人類演化史上長期缺乏語言,因此我們的大腦具備對非語言溝通的高度敏感性。 • 專注於觀察: 他建議刻意「關閉」語言,像觀看靜音電視一樣觀察人們的行為。非語言行為(如眼神、姿勢、腳的方向、微笑的真偽)會不斷洩露人們的秘密。 • 眼神與聲音: 真實的笑容會點亮整個臉部和眼睛。格林特別指出,深層的自戀者(deep narcissists)通常擁有「死寂的眼睛」(dead eyes),他們透過你看,將你視為可利用的工具。此外,聲音的語氣(tone of voice)也難以偽裝,能揭示一個人的信心和情感狀態。 4. 應對焦慮與 AI 的威脅: 焦慮(Anxiety)是重要的訊號,表明你還沒有理解某些事情,需要深入思考。如果我們總是急於尋求即時答案來消除焦慮(例如依賴 AI 或 ChatGPT),我們將扼殺大腦發展出更高層次思考的能力。格林表示,我們應該崇拜人類的大腦,它是已知宇宙中最複雜、最有創造力的奇蹟。 -------------------------------------------------------------------------------- 總結:轉變人生的地圖 羅伯特·格林與安德魯·休伯曼的對話提供了一份寶貴的人生路線圖,指引我們如何深入挖掘內在的本質,勇敢面對人際關係中的複雜動力,並以緊迫感和感激之心,全力以赴地實現我們獨特的使命。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3wycxc1h3j01w16c9o0ueb/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6 min.
  6. 21. OKT.

    我刀槍不入:意志力與內在力量的鍛鍊

    本篇討論集中於 David Goggins 關於意志力、紀律以及克服極端挑戰的哲學。以下是三個最重要的關鍵點: 1. 擁抱痛苦與阻力("The Suck")是成長的唯一途徑 Goggins 的核心哲學是:真正的成長來自於持續的痛苦("Suck")和摩擦。他認為,意志力是透過不斷做你不想做的事情來建立的,而不是透過尋求快樂或外部獎勵(這是一種「只有鞭子,沒有胡蘿蔔」的方法)。科學研究指出,當人們做不願意做的工作時,大腦中掌管意志力的區域(前扣帶皮層,Anterior Mid-Cingulate Cortex)才會增長。這種意志力是一種易逝的技能(perishable skill),需要每天持續的努力來維持,一旦停止努力或開始享受它,這種力量就會迅速衰退。 2. 內在對話與徹底的自我坦誠 Goggins 強調,建立內在力量必須從殘酷的自我反省開始。他稱之為與內心進行一場持續的雙向對話,並正視自己最「不堪的真相」。他透過檢視自己過去的失敗和軟弱(例如,他過去曾重達 300 磅、有學習障礙且缺乏自信),讓這些經歷成為「縈繞不散的動力」(haunting force)。他將這個過程比喻為每天對內心最黑暗的角落進行「春季大掃除」,主動清理那些令人恐懼、會使人沉淪的「櫃子」。 3. 專注於行動與紀律,而非外部動機 Goggins 認為,單純的「熱情」、「動力」或「生活小竅門」(hacks)都是無稽之談。真正的力量來自於每日的行動和紀律。他將自己的生活分為清晰的區塊,不允許分心。他必須透過寫下學習內容,直到形成照片般的記憶,來克服自己的學習障礙。對他而言,成功是透過「出於義務而非愉悅」的紀律行為來實現的,這使他能夠隨時從內部提取真正的力量和動力,因為他知道自己曾經在黑暗中獨自奮戰並獲得勝利(即「看不見的工作」)。他甚至會限制財務上的「成功」(capped success),以確保自己必須繼續進行艱苦的體力勞動,從而保持意志力。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3wycxc1h3j01w16c9o0ueb/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5 min.
  7. 19. OKT.

    迷因:基因和迷因共謀的人類心智和文化演化史

    《迷因:基因和迷因共謀的人類心智和文化演化史》——你只是迷因的軀殼嗎? 提到「迷因」(meme),您是否會立刻聯想到在社群媒體上瘋傳的貓咪哏圖或爆紅的政治人物? 這些透過網路快速複製與散布的現象,正是本書所討論的「迷因」在現代世界中的具體展現! 但對於本書作者蘇珊・布萊克莫(Susan Blackmore)來說,迷因的意義遠不止於網路笑話,它是一種透過模仿機制而在文化中得以傳遞的普遍機制。布萊克莫試圖透過這本著作,建立一套深刻的**「迷因科學」**,追溯達爾文主義的根源,將解釋生物演化的理論擴展到理解人類心智與社會文化。 -------------------------------------------------------------------------------- 這本書的核心主張:人類是被兩種複製子驅動的機器 本書的核心論點極具顛覆性:人類並非只受生物學上的「基因」(gene)控制。我們獨特的文明、複雜的心智以及社會文化,其實是第二種複製子——迷因——演化與擴展的結果。 1. 迷因:自私的文化複製子 迷因泛指一切透過模仿在人與人之間傳遞的文化單元,包括想法、技術、故事、時尚、字詞,甚至是旋律。 布萊克莫承襲了演化生物學家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 1976 年提出的概念,進一步發展迷因理論,將迷因視為一種**「自私的複製子」**。這些文化單位努力複製自己、增加數量,它們的成功與否不必然與宿主(人類)的生存或基因利益相關。 2. 迷因—基因的共同演化(Co-evolution) 作者指出,人類的演化進入了一個**「迷因驅動」(meme driven)**的階段。迷因甚至會與基因「共謀」,試圖改變基因的原初運作,製造出更有利於自身傳播的「大腦環境」。 正是這種共同演化解釋了許多傳統社會生物學難以回答的疑問: • 龐大的大腦與語言: 人類的語言能力與腦容量的擴增,可能並非單純為了基因的生存優勢,而是受到迷因驅使,因為大腦和語言功能能為強勢迷因的傳播提供了選擇優勢。 • 反基因行為: 為什麼現代人會選擇熬夜、不健康飲食,甚至為了上網看 YouTube 影片(或追劇)而放棄交友與繁殖機會? 為什麼現代社會的生育率劇烈衰退,許多人寧願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傳播迷因的事業(如事業或學術工作),而非基因傳遞(生兒育女)? 作者認為,這些行為對基因或許是「錯誤」,但對迷因卻是成功。 • 利他主義: 為什麼我們會對毫不相關的陌生人(例如捐錢給遠方的受災者)表現出極大的慷慨?迷因理論認為,慷慨的舉動比自私行為更容易被複製,因此,利他迷因能透過「複製利他主義者行為」的策略傳播出去。 迷因的終極詭計:「自我」複合體 書中一個極為引人深思且挑戰思考界線的觀點是,「自我」的概念也是一種巨大的迷因體(memeplex),甚至被稱為**「終極迷因體」**。 我們總相信自己腦中有一個「真正的我」:一個持續存在、有意識、獨立且能做出自由意志決定的核心。然而,作者論證這個「自我」只是一個**「良性的使用者錯覺」**。 迷因透過讓我們相信「自我」的存在,使我們為其服務。我們所擁有的信念、意見、所有權和個人喜好,都強化了背後有個「信仰者或擁有者」的錯誤想法。能夠進入並受到這個「自我」保護的迷因(例如「這是我的想法!」),就能獲得巨大的生存利益。 正如理查・道金斯在推薦序中所述,這本書有力地支持了模仿是區分人類與其他動物的關鍵。布萊克莫結合了敏銳的洞察與紮實的學術論述,邏輯清晰地反駁了生物「只是基因的軀殼」的傳統說法,並提出了強而有力的理由來支持迷因才是我們心智與文化發展的主要基礎。 如果你對於人類心智的起源、語言的演化、宗教的傳播機制,以及網際網路時代文化資訊的狂熱競爭感到好奇,那麼《迷因》這本書將提供你一副全新的眼鏡,讓你「從迷因的角度看世界」。這是一部充滿勇氣與智慧的著作,讀者將獲得更寬闊的想像與探索空間!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6 min.

Om

個人感興趣的文章與書籍,以AI生成Podcas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åske vil du også synes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