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聞標題高喊「台灣巴菲特指標破3,股市太可怕!」時,你該先冷靜,而不是用一則新聞標題決定買賣。本集財務長們要從「巴菲特指標=全市場總市值 ÷ GDP」出發,拆解其中盲點給你知:市值是存量、GDP是流量,時間維度也錯位;若考量PPP(購買力平價)與台灣外貿導向的獲利特性,「看起來過高」其實未必等於泡沫!我們並以美、日對照,提醒單一指標容易導致過度保守,最後回到實務:用本益比、企業獲利與資本支出循環做檢核,以定期定額、資產配置與再平衡維持紀律。本集要給正在學習財商的小白一個提醒:先理解,再判斷;用對工具,比追逐新聞標題更重要。想在多頭後段保持紀律與判斷力,歡迎持續收聽小白財務長!(節目內容為教育分享,非個別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評估自身風險承受度。本集錄音日期:2025/10/08)
本集重點:
⭐ 巴菲特指標的定義與其結構性侷限
⭐ 台灣指數偏高的三大原因
⭐ 股市的實務觀察重點
⭐ 建議的操作策略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weekly
- Published16 October 2025 at 15:21 UTC
- Length18 min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