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不小你到底要怎Young!?沈春華And Ambi

沈春華(沈姊姊)/ Ambi

跨世代的溝通往往充滿著誤會和碰撞,媽媽總覺得就是該這Yong!小孩不懂到底是怎Young!親子關係,世代不同看法,在這風口浪尖如何跨越代溝比較好?知名主播沈春華特地邀請了一位Z世代的年輕人,這中間又會有什麼樣的交鋒呢?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HACE 1 DÍA

    EP35| 走過聖門,聽見教宗!沈姊的羅馬時代

    有些旅程,走之前以為只是觀光; 走完之後才發現,它悄悄拉開了生命的另一扇門。 這一趟,沈姐受「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邀請, 與來自教育界、宗教界、各界的貴賓的代表團一同踏上羅馬, 近距離聆聽新任教宗──良十四的公開演講。 他並非遠在雲端、也不是神聖到不可接近的人影, 反而帶著一種「你可以靠近」的溫暖—— 沈姊親眼看見他為好幾個小嬰兒祈福時,那雙手的慈悲勝過任何語言。 更讓人驚訝的是: 教宗乘坐的車,居然沒有防彈玻璃! 而就在這一次旅程中, 沈姐第一次以 VIP 通道踏入聖彼得大殿(Basilica)—— 那個米開朗基羅用一生最強的天賦構築出的圓頂, 那個貝尼尼親手打造、如巨大神聖華蓋般的主祭壇, 還有那座米開朗基羅人生唯一署名的作品:「聖殤」。 每一步,都像在與歷史對話。 我們也趁著這集,聊聊很多人常常搞不清楚的事: 「Basilica 大殿」和「Church 教堂」到底有什麼差別? 原來,大殿不只是地點,更是一種榮譽與身份。 它承載的是信仰、政治、文化交織的重量。 而這一年的羅馬,格外特別—— 因為這是天主教的 「禧年」。 每逢禧年,聖彼得的大殿會打開一扇平時封閉的門: 聖門(Holy Door)。 能在聖門開啟時踏入,是一種象徵: 穿越不完美、走向新的生命篇章。 很多人一輩子只能遇到一、兩次。 而沈姐在這趟旅程裡,也走過了那扇象徵寬恕與祝福的門。 回到節目裡,我們不只談宗教, 而是聊「人跟人如何理解彼此」。 教宗在演講裡不斷強調—— “溝通,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 不分宗教、不分文化、不分立場。 這句話好像說得簡單, 但在這個充滿焦慮、分歧的時代,比以往更重要。 這一集,讓我們跟著沈姐的步伐, 從羅馬的石板路、聖彼得大殿的穹頂、 到教宗的聲音裡, 重新理解什麼叫「走進信仰,也走進自己」。 本集亮點:  沈姊與教宗良十四的第一次近距離接觸:親和力、溫暖與震撼  Basilica 與 Church 的差別到底在哪?  聖彼得大殿 VIP 參觀的內部重點:圓頂、祭壇、藝術寶藏  什麼是禧年?為什麼聖門 Holy Door 平常不開?  走過聖門的深層象徵:寬恕、更新、重啟  米開朗基羅唯一署名作品「聖殤」背後的故事  教宗為何不坐防彈車?他對「愛與溝通」的詮釋  跨宗教代表團的意義:人類共同的價值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4 min
  2. 18 NOV

    EP34|親子之間,是愛還是執著?關係重整好重要!

    有沒有發現,跟同事開會都能心平氣和, 一回到家,只是想多問一句:「你最近還好嗎?」 卻可以演變成一場「全家總動員」的情緒風暴。 父母說:「我是為你好。」 子女心裡想:「那我的感受有誰在乎?」 上一代強調「責任與犧牲」、這一代追求「自我實現與界線」, 於是~大人覺得孩子「不懂感恩」,孩子覺得父母「不懂尊重」。 有些話,不說會內傷,說了又會後悔——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才能讓愛不再被誤會? 本集亮點:  親子之間的「我執」長什麼樣? 「想被了解」是不是一種執著? 我們都希望別人懂自己,卻不一定願意先懂對方。  世代價值的碰撞:責任 vs 自我實現 父母:家庭第一、犧牲很正常。 子女:人生只有一次,我想做自己。 兩代如何在「感恩」與「尊重」之間找到平衡?  關心與控制的那一道線 從科系選擇、工作出路到感情對象,父母口中的「我只是替你多想一點」,什麼時候悄悄變成了「你的人生我來決定」? 放下,不是放棄,而是愛的另一種樣子。  後悔是一種我執嗎?  真實故事:從吵架到和解的練習 在關係裡,我們不一定能讓對方改變, 但可以選擇:先把「我一定是對的」放下, 把「你願不願意跟我一起試試看」說出口。 你和父母最常卡關的一句話是什麼? 你覺得「放下」在你的家庭裡,會是什麼樣子? 歡迎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親子故事, 也別忘了訂閱節目、打開小鈴鐺、分享給身邊的家人與朋友, 一起練習:讓愛不再只是壓力,而是一種更自在的陪伴。 活動/合作聯絡:崔小姐| tracych50@hot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9 min
  3. 11 NOV

    EP33|容錯的藝術:錯了又怎樣?

    有時候,生活最有趣的部分, 往往就藏在那些「不小心」裡。 那天,沈姐為了趕錄影,左翻右找── 結果發現自己最愛的兩雙襪子,各少一隻。 她乾脆一腳粉、一腳白就出門, 在電梯門關上的那一刻,腦中閃過兩個字:「容錯」。 原來,人生的錯誤,不一定是尷尬。 有時候,它是一種幽默,也是一種自由。 在這集節目裡,沈姐與 Ambie 從「襪子事件」聊到「人生失誤」, 不僅談到主播口誤「李奧納多.皮卡丘」的經典糗事, 還意外挖出了 Ambie 小時候的「行李事件」── 打包好小包包、不吭一聲就想出門闖天下, 卻在樓下被管理員逮個正著! 笑聲背後,其實是成長的真相。 原來,不論是爸媽還是孩子, 每一代都在學著「如何原諒自己的不完美」。 ⸻ 節目亮點: • 「錯誤」能成為幽默的起點,也能成為理解的契機。 • 「對自己容錯」容易,「對別人容錯」才是修煉。 • 從亞當.格蘭特到巴菲特:錯誤不是失敗,而是學習的入口。 .沈姐也抓狂!?跟孩子相處的故事大揭秘! .Ambie 居然一聲不吭,打包小行李出門!? 這集送給每一個曾經懊惱過的你: 錯誤不是結束,它只是故事裡最誠實的一頁。 當我們學會笑著修正,也就學會了溫柔生活。 或許,真正成熟的人,不是不犯錯, 而是懂得笑著修正,優雅地繼續走下去。 你有什麼「錯誤故事」也想分享嗎? 留言告訴我們──讓我們一起練習「容錯的藝術」。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7 min
  4. 4 NOV

    EP32|「鹽」過其實:從鹽之花到玫瑰鹽,鹹味裡的文化與學問

    有人說:「鹽,只是調味料。」 但真正懂吃的人都知道——一撮鹽,就能決定一道菜的靈魂。 從高級牛排旁的三種鹽,到甜點師最後灑上的那一撮鹽之花, 鹽,看似平凡,卻是連結味覺與文化的結晶。 這一集,沈姐姐與 Ambie 要帶妳從餐桌聊到文化、從海風聊到健康, 揭開那些「鹹」得有詩意的秘密—— 為什麼法國人把鹽當藝術?日本人用鹽祈福? 玫瑰鹽真的比較健康嗎?甜點加鹽為什麽口感更有層次? 鹽,讓食物有味道,也讓生活更有層次。 而懂得「鹽」——也許,就是懂得生活的開始。 ⸻ 本集亮點 • 牛排店為什麼要準備三、四種不同的鹽? • 鹽之花:法國的香檳鹽、日本的清酒鹽 • 玫瑰鹽真有保健功效?還是顏值行銷? • 含碘鹽 vs 無碘鹽,誰才是健康首選? • 為什麼甜點要加鹽?鹽是「甜」的放大鏡! • 鹽的文化對比:日本的潔淨祈福 × 法國的工藝風土 ⸻ 本集金句 「法國的鹽,鹹中帶詩意;日本的鹽,潔中有敬意。」 「懂得調味,才吃得出生活的滋味。」 ⸻ 妳有沒有想過,自己最喜歡的那種「鹹」, 是習慣的味道、文化的記憶,還是一種生活態度? 留言告訴我們妳的答案,也別忘了訂閱節目、打開小鈴鐺—— 讓我們一起,在鹹裡找到人生的味道。 活動/合作聯絡:崔小姐|tracych50@hot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8 min
  5. 28 OCT

    EP31| 金鐘60 × 國慶光雕:電視,還能再發光嗎?

    在國慶的夜空裡,光影閃耀、旋律流動—— 沈春華和陳亞蘭化身「IP公仔」,聲音穿越時光, 帶領觀眾一同回顧台灣電視60年的榮光與感動。 從《包青天》《我愛紅娘》到《犀利人妻》, 那些陪伴我們成長的節目,化作一幕幕光雕投影,照亮了屬於每個世代的記憶。 這一集,沈姐姐不只聊幕後花絮, 還首度在節目中清唱那首為光雕展錄製的原創歌曲—— 以及透過快樂小天使讓我們聽見她「四十年前的歌喉」,也見證電視從黑白到數位、從家庭客廳走進未來科技的蛻變。 本集亮點 • 跨時代的合作:金鐘60周年光雕展幕後祕辛,沈春華×陳亞蘭的聲音如何被「IP化」? • 沈姐現場開唱:節目中親唱〈在煙雨濛濛的午後〉,重現錄音室的魔幻時刻。 • 從快樂小天使到主播台:沈春華回顧40年電視生涯,談最具代表性的節目與心境轉折。 • Z世代觀點:Ambie聊為什麼年輕人不再看電視?從卡通到短影音的內容轉變。 • 電視的未來之路:當社群與串流崛起,電視該如何再度成為觀眾的「黃金舞台」? — 這不只是一次對「光」的致敬, 更是一場關於記憶、創意與媒體未來的對話。 電視的魔力,或許不在螢幕,而在每一個曾被它感動過的我們。 那你呢? 還記得自己小時候最愛的電視節目是哪一部嗎? 留言告訴我們,也別忘了訂閱節目、打開小鈴鐺, 一起守著光、守著回憶,也守著那份對內容的熱愛。 **活動/合作聯絡:**崔小姐| tracych50@hot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2 min
  6. 21 OCT

    EP30 當甜言蜜語變成拳腳相向,誰來撐起妳的勇氣?

    您知道,每年全台有大約十七萬通的家暴通報電話嗎?如何為這些求救的聲音找到出路? 「老大」沈姐姐和「不小」Ambie如何看待親密關係裡的暴力衝突呢? 為何Z世代的Ambie說,暴力只有零次和無數次? 很多人曾以為愛能改變一切。 但當枕邊人舉起拳頭揮向你時 這下才明白,「離開」有時比「留下」更需要勇氣。 這一次,讓我們一起看見社工、警方、司法聯手啟動的「社會安全網」,如何在最黑暗的時刻接住一個個受傷的靈魂。 這集節目要帶您走進一樁親密關係暴力的真實故事:小愛(化名)在婚姻裡長期受暴,丈夫疑有幫派背景;小愛多次進出庇護所,仍在威脅與依附間反覆拉扯——直到社會安全網真正被啟動:社工陪伴蒐證、警方介入、保護令申請與司法加速偵辦;當施暴者違反保護令,檢方啟動預防性羈押,終於為小愛與孩子爭取到安全與新生。 來賓介紹 ‧劉淑瓊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 王佩玲 教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本集亮點 ‧ 面對親密關係裡的暴力妳該如何思考?誰可以幫助妳?從蒐證、報警、保護令、司法流程到真正落實保護。 ‧ 為什麼受暴者會反覆和解、一再選擇回到危險關係中?理解創傷、依附與控制。 ‧ 「土城家暴命案」帶來的提醒:保護令的效力與落實可以怎樣能做得更好? ‧ 「精神暴力」是什麼?沒有驗傷單也能求助的路徑與管道。 ‧ 小愛的重生:離婚後的自主、重返工作與陪伴女兒,重新拿回人生選擇權。 生活裡的危險因子或許就潛伏在你、我身邊。每一次勇敢通報,都可能是阻止悲劇的重要一步。 如果你正在經歷暴力或看見風險,請優先確保自身安全,並善用以下資源: ‧ 113 保護專線(24 小時) ‧ 110 報警 ‧ 各縣市家防中心/社政單位(就近尋求協助) 一起守護這張「社會安全網」,讓更多家庭迎向曙光。 【更多關於社會安全網】 社安網月報 | https://ssn.tw/ 關懷e起來 | https:/lecare.mohw.gov.tw/ 社安網月報,提供更清楚又有趣的資訊,持續追踪並深入說明社會福利的最新政策和發展,使您更加了解社會安全網! (本案例故事係依實際事件匿名改寫,爲維護個案隱私,相關情節與背景皆已經過調整。) 老大不小Podcast活動/ 合作聯絡:崔小姐tracych50@hot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5 min
  7. 14 OCT

    EP29|真有青春不老秘方? 沈姐姐揭開凍齡之鑰!

    有人說「時間留不住青春」, 但對越來越多的大齡女子來說,保持年輕不是對抗歲月,而是一種自律和選擇。 從「沈姐姐」到「紅娘」再到資深「主播」,「老大」主持人沈春華歷經40年鏡頭下的考驗,早就過了「60而麗」,為何大家都認為不論是體態還是外貌,她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 連「不小」的Ambie都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沈姐姐說她的「不老秘方」,其實就藏在生活裡的每一個選擇—— 保持忙碌、維持運動、持續想像。這究竟隱含什麼樣的年輕密碼呢? 您是否也想過,為什麼有的人總能讓時間對她溫柔一些? 在Ambie的強烈要求下,本集我們就要揭開沈姐姐的三招青春秘方。 本集亮點: . 沈春華親自揭露「凍齡三元素」:心態 × 生活 × 實踐 • 不迷信單一保養品牌的護膚之道 • 沈春華如何看待醫美?皮膚緊緻的秘訣竟然是自打巴掌? • 如何保持運動與生活節奏,讓體態不顯老? 為什麼「忙碌」和「想像力」是最好的青春處方? • 保持好心情,就是保持年輕、快樂的泉源。 妳有屬於自己的「青春不老秘方」嗎? 你覺得「年輕」該怎麼定義? 是皮膚緊緻,還是靈魂發光? 留言告訴我們你的「青春秘方」, 也別忘了訂閱節目、打開小鈴鐺, 讓我們一起練習:越活越年輕、越老越可愛! 活動合作聯絡人: 崔小姐 tracych50@hot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0 min
  8. 7 OCT

    網路節目「中文怪物」引爆風潮,電視台狠遭打臉?!

    一場由法國網紅「酷」自製、砸下五百萬台幣打造的中文競賽節目《中文怪物》,讓主播沈春華意外化身「決賽魔王」—— 第一集推出,短短三天點閱破 250 萬,掀起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世代競爭! 這一集,我們邀請金鐘獎資深製作人 崔長華,與兩位主持人——也是資深電視人沈姐姐與 網路原生代的Ambie,一起尬聊內容產業的變化,網紅節目的爆紅密碼,以及在「大象與老鼠共舞」的時代,媒體該如何重新找到節奏。 本集亮點 • 從電視到YouTube: 沈姐親曝《酷的夢》幕後故事,從猶豫拒絕到成為決賽魔王的心境轉折。 • 崔製作:電視與網路的DNA不台,「中文怪物」確實令人驚艷,對電視台也是一大衝擊。 沈姐姐:電視像「大象」,移動步伐很沉重,要層層審核、穩重但遲緩; 而網路節目像「老鼠」,靈活自由、轉一圈輕而易舉,能立刻跳舞與觀眾互動。 • 世代視角交鋒: Ambie 分享 Z 世代如何選擇內容平台,為什麼年輕人寧可刷短影音也不看電視? • 資深製作人的觀察: 網紅如何靠社群互動與演算法推動爆紅?傳統節目又該如何轉型? • 跨平台共生的未來: 電視與新媒體,不該互相取代,而該學會合作、共創新內容生態。 ⸻ 這集不只是「電視 vs. 網路」的辯論, 更是一場關於 內容自由、創意速度與世代對話 的深度思考。 你覺得未來的節目,會更像電視,還是更像YouTube? 留言告訴我們你的想法,也別忘了訂閱節目、打開小鈴鐺, 一起探索內容產業的下一個驚奇! 活動合作聯絡人: 崔小姐 tracych50@hot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8 min

Acerca de

跨世代的溝通往往充滿著誤會和碰撞,媽媽總覺得就是該這Yong!小孩不懂到底是怎Young!親子關係,世代不同看法,在這風口浪尖如何跨越代溝比較好?知名主播沈春華特地邀請了一位Z世代的年輕人,這中間又會有什麼樣的交鋒呢?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También te podría interes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