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财经有深度

3051.一场华北秋雨后,玉米价格逻辑已彻底改变(上)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一场华北秋雨后,玉米价格逻辑已彻底改变(上),来自治雨。

当市场仍在惯性地讨论“丰产压力”与“供需缺口”时,一场不期而至的华北秋雨,已悄然改写了玉米市场的运行规则。真正的矛盾,并非总量的过剩,而是有效供给的“品质性坍塌”与预期驱动的“共识性短缺”之间的剧烈碰撞。本文旨在揭示,当前玉米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已从传统的实物供需,转向了关于“谁才是有效粮源”的共识博弈。

我对玉米这个商品品种的关注也是源于生活:我生活于安徽凤阳地区,由于公司持有一个小的光伏电站,故而我经常关注天气情况,2025年9月上旬到10月中旬华北地区这漫长的40余天,光伏电站因为连续连绵秋雨,其发电量甚至比冬天最冷、发电量最差的时候还要差一些,彼时的我还只是气馁于自己三瓜两枣的电费收入的减少,而忽视更多广大的农民群体愁苦于这漫长的秋雨。

真正让我开始关注农民、关注农业的是厂区周边农民进行晾晒的粮食,因为阴雨天气而霉变发臭,上下班路上看着这些霉变的粮食,看着绝收的农民除了要遭受经济损失,还要在阴雨中收拾这些因发臭被周边居民投诉的粮食时,我真正的意识到是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了。因为有“问题”就代表着有“机会”,交易机会往往是伴随着问题而来的。

过去的一个月里,我每天睁眼玉米,闭眼农业,每天花在研究农业问题上的时间超过15个小时,结合着自己过往的认知框架和生活经验,有了一些自己感悟,也发现了玉米这个商品品种在2025年存在的“品质差”带来的结构性机会,从而也就有了今天的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就让我们开始正文吧。

由于农产品中玉米的市场化建设最为完善,且玉米占据中国每年粮食产量的40%,流通性最好,交易机会最显著,后面咱们得研究内容就更进一步聚焦于玉米这个品种。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农产品的研究方法论和我熟悉的工业品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工业品中我们研究供需,看供需缺口,等待供不应求,从而发现价格机会。但在玉米领域,由于粮食安全大于天,国家储备库的存在,玉米实际上从来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甚至都不能让玉米出现供不应求的可能。由于国家稳健的粮食储备体系的存在,我们永远不要期盼出现供求缺口。

不会出现供不应求却不意味着玉米价格不会变动,在国家设定的托底下限和调控上限的范围内,玉米以市场化手段运行,由于不存在供求缺口的问题,那么在国家设定的价格上下限内价格运行的本质就是市场参与主体的“共识”问题。所以研究玉米这个品种不是在研究供求矛盾,而是研究群体共识,而国家政策是所有人共识的凝聚点,在玉米期货研究领域,国家政策一定是大于天的,一定要顺国家政策意图而来。

上面这段话值得您反复阅读品味,因为这是后文一系列思考研究的核心框架。有了玉米研究的方法论,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回答一系列问题了。

有人说2025年玉米总产平衡,为何我还认为有交易机会?我看很多研究机构,甚至是主流知名机构,普遍不看好接下来玉米的价格行情,并对11月以来的玉米行情感到诧异和不可理解,他们的主要依据是虽然今年华北地区玉米在秋收季节因为烂场雨导致一定程度减产,但东北地区是大丰收啊,甚至认为丰收的带来的增产幅度大于减产幅度,从而得出了2026年玉米供应过剩、玉米缺乏趋势性行情的论断。你看,他们这些研究机构就没能搞明白:研究玉米不是研究供求,而是研究共识。我们站在“共识”的视角下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我们就姑且认为东北玉米大丰收增产的量完全覆盖了华北减产的量,那么今年玉米的交易机会依旧是很大很大的,因为今年玉米产量结构的变化把需要凝结共识的主体数量大幅度减少。

往年,在玉米价格形成的过程中,河南、河北、安徽、山东也都是重要的参与者,往年这些地区的粮数量还可以,质量也还可以,他们就是有效供给,是价格形成的参与者。

那么彼时要让价格有共识,农民普遍形成惜售心态的难度就大幅增加,因为光光东北的农民惜售是不够的,因为东北惜售,而华北农民不惜售,价格一直向上的公式就无法形成。

所以第一个核心结论来了,今年华北减产东北丰收,虽然总量稳定,但结构发生变化,只需要东北地区的农民形成一致性的“惜售共识”,价格便有了上涨动力,这是站在粮食研究共识视角下的第一个有意思的结论。但更有意思的事情还在后面。

前面我们已经反复提到了,研究玉米要研究群体共识,由于今年全国玉米需求都要指望东北的玉米产量,所以东北产区农民们的共识就非常关键了。但这个共识并不容易形成,比如:粮食收回来水分大,自己没有烘干塔,不好储存,典型如地趴粮。那此时部分农民就会着急卖。再比如农民群体有贷款,过年资金需求旺盛,希望快速变现以应对生活各项支出从而破坏共识。但针对东北农民,今年有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在改善上述问题,促成共识的达成。

首先就是天气了,看天气预报,2025年11月16日东北地区将经历第一次寒潮平均降温6~12度,11月25日东北地区将再次经历寒潮,平均气温再降,从而使东北地区进入平均零下-10度以下的封冻模式,寒冷干燥的天气一方面有利于粮食的储存,

另一方面也使得大家一起猫冬,不卖了,贵贱不卖了,躲在屋子里过完年再说。天气变化,使得东北的农民群体天然的就在特点时间点具备共识可能。其实往年东北的气候特点也是一样的,为何今年就不同,就值得关注?咱们前面分析过,往年华北大量的玉米可以正常上市销售,东北纵使不卖粮大家也不会缺粮。而今年全国玉米都在关注东北呢,东北的共识,农民的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其次,2024年11到12月东北新粮集中上市期间,玉米价格很低很低,鲅鱼圈港的平舱价仅为1950元,而过完年以后玉米价格持续上涨了400多元,卖粮早的农民拍大腿觉得卖太早,没能等来行情,所以今年心态发生了变化,把粮食存起来年后再卖成了普遍共识。

心态变了,就有办法,有人会担心粮食年前不卖,过年吃啥喝啥?瞌睡时就会有枕头,有屯粮的共识想法最重要,资金有办法就是:“粮食代存”并使用金融服务,把粮食放在存粮点儿,存粮点儿对接金融机构,相当于帮助农民围绕存粮做了一个玉米抵押贷,粮食不卖也照样有钱过大年,共识形成的又一个矛盾被解决了,一场属于玉米的,多年罕见的行情再一次被酝酿成熟。

刚才我们提到,华北玉米虽然遭受烂秋雨,但在漫漫秋雨前,华北玉米也已经实现灌浆颗粒也已基本饱满,虽有减产但产量还是不少的,难道全国的玉米需求就非他东北玉米不可?都得看东北老农的脸色?正是因为华北玉米的产量从数值上看也还可以,这也成为了众多研究机构看空玉米的原因。

可实际情况是玉米需求方,尤其是饲料玉米需求还真的得求购东北玉米,甚至有些非东北玉米不可的意思,核心原因在于:华北玉米毒素超标,黄曲霉素、呕吐毒素,最近又出来一个伏马毒素,这些都是饲料厂验收玉米的必检内容,因为这些毒素的存在会使得动物生病、呕吐、生长缓慢。这些玉米中的毒素来自于持续秋雨导致湿度过高,玉米无法晾晒从而霉菌滋生,这些玉米更好的去处是工业酒精厂、燃料乙醇厂、以及对毒素要求不高的发酵类深加工工厂等,但不能用于饲料厂。一场秋雨引发了品质的剧烈分化,将大量华北粮源隔绝在主流饲料渠道之外,创造了结构性的供给缺口。

玉米是饲料之王,饲料需求占玉米总消费量的官方统计数据是64%,而我自己按照大豆进口量以及饲料中豆粕占比的方式推测测算分析,发现饲料需求对玉米总消费量的比重有可能超过70%,华北地区如此大规模的玉米霉变对玉米价格的共识格局带来了一系列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