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咖

【零碳未來】EP186:淨零轉型大作戰,地方淨零自治條例啟動!!! ft.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資深研究員陳詩婷

【本集線上遠端錄音採訪】

關於台灣地方政府推動「淨零自治條例」,目前全台約有8個縣市正在研擬或已通過;其中台北、高雄已獲中央核定,其他縣市仍在議會審議或跨局處研商。多數縣市尚未啟動,顯示推動能量與節奏仍待加速。各地減量目標差異明顯:台北市最積極,訂出 2030減 40%、2040減 65%;新北、台中以 2030減 30%為主。明確、量化且具時程的目標,有助對齊產業與市民行動。

地方能源轉型是關鍵。宜蘭在條例中列出2030年200MW、2050年400MW的設置目標,雖仍可更積極,但邁出關鍵第一步。其他縣市多未明列本地再生能源量化目標,建議及早盤點:太陽光電、地熱、小水力、風能與儲能等在地潛力。

在建築與交通方面,地方最能直管的兩大面向:
— 建築:既有與新建物的能效標準、ESCO推動、公共建築示範改造。
— 交通:市區、公車、物流與公務車電動化時程表,外加公共運輸與路網優化。
清楚的時間表與未達成時的補救與責任機制,可使政策更具效力。中央定大方向,地方最懂在地產業、用電與社區樣態。自治條例能補足中央規範未及處,依地制宜提出更貼身的工具與配套(如分區管制、誘因與罰則設計),把願景轉成可執行的路線圖。

節目中,我們從國際借鏡:

— 首爾:通過「碳中和與綠色成長基本計畫」,以強力擴增太陽能、地熱與儲能並推動建築翻新,直指更早達成淨零的雄心。
— 東京:推動「零排放東京策略」,以2030減量路徑串接長期淨零。
— 柏林:訂2045淨零,並以專家論壇與百人市民委員會等深度公民參與蒐集超過千項建議,最終高比例納入正式計畫,展現決策正當性與社會共識。

有效的地方條例,不是「關起門來寫」;跨域利害關係人(產業、社區、學研、青年)應被系統性納入。從願景工作坊到路徑共創、從KPI到財政工具設計,形成「訂目標—看數據—做調整」的治理閉環。從地方條例開始,把能源、建築、交通與產業一條龍對齊,才能將風險變契機。

------------------------------------------
企劃 | 訪綱、主題規劃:孫聖峰
製作 | 錄音剪輯:孫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