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硕果盈枝。
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时和年丰——2025年非遗专题系列活动”,通过“贺·金秋”“汇·硕果”“赛·农趣”“庆·丰收”四大板块,将广东乡村的非遗智慧与当代生活紧密相连,让市民在体验中感受农耕文明的厚重,为岭南乡村发展注入了可持续的人文动力,活动累计吸引超1.5万人次市民游客参与。
活动伊始,一楼北门服务台与三楼公共区域重现充满岭南风情的“晒秋场景”。
每逢周末,三楼公共区域的“汇・硕果”农产品展销专场便热闹非凡,三场主题鲜明的非遗展销接力上演,将岭南乡村的丰收气息与非遗技艺的匠心巧思酿成了满馆的烟火温情。
腊味专场中,腊味制作技艺、凤岗客家腊肠制作技艺、保安围扣肉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亲临现场,不仅带来了色泽诱人的腊肠、腊肉等制品,更在互动中讲解着“秋风起,食腊味”的时节智慧与独特配方。空气中弥漫的油润鲜香,是许多人记忆中熟悉的年节味道,吸引着众多市民驻足品尝、购买。
渔业专场,则仿佛将海滨的鲜甜气息带入馆内,让市民游客们未及海边、先尝“海味”。各式传统技艺加工的海味干货琳琅满目,散发的淡淡咸香展示着古法晒制的技艺窍门,讲述着人与海洋的故事。
“赛·农趣”板块则通过以非遗为主题的竞技体验活动让农耕智慧在欢笑中落地生根。
三楼传承工坊内,30余组亲子家庭跟随腊味制作技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邓伙海学习制作腊味。
在中秋节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梁凤英的带领下,巧妙运用五谷杂粮,制作出寓意丰收的像生贡案。一旁的麦秆剪贴画摊位上,聂氏麦秆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袁桂喜正耐心指导孩子们将平凡的麦秆剪、折、粘贴。
在“庆·丰收”展演活动中,九江数鱼花民谣精彩上演,清亮的乡音伴着轻快节奏,生动再现了渔民丰收的热闹场景。
此次“时和年丰”系列活动,以农品为支点,以非遗为纽带,从晒秋场景的温情铺展到农趣竞技的欢声笑语,从非遗展销的烟火氤氲到丰收展演的乡音流转,近半个月的时间里,这场融合了展示、体验、竞技与展演的文化盛宴,让市民游客沉浸式体会到广东非遗与农耕文明的深厚联结,彰显了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
文|记者 周欣怡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