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泳瑜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023级本科
1
“前方到站中山八。”
下地铁后,我依据导航的指示转进路口。越往里走,道路渐窄,行人渐少,街道上人们的交谈声、汽车的鸣笛声渐小……我抬头,映入眼中的是道路两旁的一栋栋旧居民房,鳞次栉比。不时拐入某个不知名的狭窄小路,这里的小路说是路,但更像是两栋房子之间的狭小间隔。我忽然感觉自己像是《桃花源记》里的东晋武陵人,正走在狭窄的洞内,寻觅出口。七拐八拐后,终于来到我今日的“桃花源”——1200 Book shop。这一次我来,主要是参加《泮塘五约口述史》的新书发布会。
书店还没开门,尚有些人停留在书店门口乘凉聊天。老人手里拿着蒲扇,看着孙子孙女在附近跑跳;几位阿姨聚在一起聊着最近的趣闻,时不时转头去逗弄旁边婴儿车上的孩子,孩子的母亲则坐在一旁笑看着孩子。我在书店门口的小木椅上坐了会,一边等待书店开门,一边回想刚才的所见所闻,只觉得泮塘依旧有着“老广州”的风情。
书店开门后,我走进去简单逛了逛。书店不大,除了摆放着书本,还有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印着荔湾风景的明信片、带有荔湾字样的帆布袋、精美的书签……看得我想全部打包一份回家当纪念品。
发布会要开始了,我赶紧在里面找了个位置坐下,现场拢共二十多人,但仍有传统的舞狮表演开场,接着就是新书发布会了。
先是村民代表、编者和学者的发言。听着听着,我陷入了思考,《泮塘五约口述史》由泮塘当地的老人口述本地的历史,再由专人转为文字记录,它记载着泮塘五约的历史,承载着无数老一辈人的回忆,蕴含着当地人对这块土地的深切情感。过去发生在这片土地的许多瞬间浓缩进书中,笔墨书写着来来往往的人和事,这本书不仅是记录,还是一种文化传承。
发言人中的一位提到,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泮塘不太了解,但她认为这本书出版后,会有人通过翻阅这本书从而了解泮塘的历史,在未来会有更多人了解泮塘五约这个地方,从而吸引更多人加入建设当地的队伍。确实,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文化受到时间沙砾的淘洗,那些未有人拾起的部分终将迷失在时间的漩涡中,最终走向寂静的尾声。若是没有人为泮塘发声,我想在许多年后,也许连当地人也会逐渐忘记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一些往事。令后人知晓前人事,读懂土地情,心落泮塘村,这就是《泮塘五约口述史》这本书出版的意义。
2
又是阵阵锣鼓声中,发布会宣布结束。我就近解决了午饭,吃了一份泮塘传统美食凌记濑粉,便匆忙赶往下一个地点,参加一门3D扫描体验课。
又是在古朴小巷中穿梭寻找,如走出迷宫般,我来到今日外出的第二个目的地——泮塘五约党群服务驿站。这是一栋明字屋,因平面布局宛如一个“明”字而得名,是广东本地传统民居的特色结构之一,不过现在这里已改造为服务驿站,正以文物新造的方式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要上的这节课却是一种先进科技的体验——通过3D仪器扫描物品从而生成相应的数字模型。老师不着急让我们打印物件,先介绍了清朝广州十三行通商背景,又向我们展示了从欧洲回流到泮塘的黑漆描金盒,然后教我们扫描旧盒子,再打印出一个新盒子,并以此为例阐述历史文物与3D扫描技术的结合对于历史文化传承的意义。课后,课程团队的代表告诉我,她就是在泮塘长大的,毕业后又回到泮塘建立工作室,想用自己的专业让传统的泮塘文化焕发新的生机,这种用先进技术再现传统旧物的形式只是她所做的尝试之一。
回去的路上,我边走边想,如果说上午的《泮塘五约口述史》是老一辈人在想办法记录泮塘故事、传承泮塘历史,那么下午的体验课则提醒我,传承、发扬,并不是只有老年人在做,年轻一辈也在想办法参与其中,运用自己所长去回哺这个曾孕育他们的地方。我还发现,服务驿站所在的这条路上几乎都是各种非遗文化工作室和店铺。这恰恰说明,这种传承并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一件几乎所有人都参与其中、为之努力的事。
3
走在这九曲十八弯的小道上,看着路边摆放的石凳、墙角一抹绿色的青苔,还有不经意间瞥见的廊檐屋角,我只觉得今天重新认识了泮塘。这个地方是一旦你踏进去,心里就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安心与平静的地方,是能让人产生一种宾至如归感觉的地方。不同于其他区域的吵闹,这个小村始终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与味道,就像一份美味的泮塘马蹄糕,在静静等待别人去细品、慢尝。
如果有空的话,不妨来泮塘逛一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