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跟著三位客家歐巴,用貼近日常生活的聊天方式,走進客家學術界吧! 【客座教授!安烈炫】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張維安教授、羅烈師副教授、國立聯合大學林本炫教授三位重量級學者,以社會科學為本,探討族群歷史與族群認同! 透過基礎的學術研究方法分析文化形成與改變,作為雙向溝通「學界和社會」的平台,讓學術研究發揮一點科普的社會影響。 拉近學術界與一般社會的距離,並藉由本節目破除刻板的客家形象,建構新的客家印象。 #客家 #hakka #客語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臉書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1. 6 DAYS AGO

    EP93|客語進入教堂:基督教信仰與客家文化的對話

    節目日誌:   01'40'' 關於基督教與客家的緣分,過去我們談過比較積極的部分,特別是早期在客家原鄉的巴色差會的角色。 03'21'' 在台灣,客家族群的基督教徒,相對於其他族群比例較低,全球客家亦然。 04'00'' 基督教會對爭取客家信仰部分的努力,無形中對客家文化語言的復振帶來的影響。這次我們今天主要的話題。 05'40'' 客家是一塊福音的硬土,還是福音對客家族群的灌溉不足之辯。可能是用閩南話向客家人傳福音的後果。 07'35'' 客家文化、漢人的人神觀,和基督教的一神觀有根本上的不協調,解釋了基督福音傳播的一部分可能性與限制性。 14'30'' 客庒基督教會的資源、組織、語言等,都可能是造成「客家福音硬土」的解釋的角度。 19'00'' 1988年臺灣客家文化復興正式開啟,事實上教會起步更早,比客家團體發起我母語運動早十年就開始推全球客家福音運動,成立全球客家福音協會(1978年,客福)。 23'00'' 客家宣教神學院(2000年,客神),也比台灣的客家學院的成立更早一些。培養熟悉客話的養牧人員。 26'00'' 客家神學院,以客家為特色的神學院,用心回應客家文化的提問。看待祖先的眼光正在轉型。 32'00'' 峨眉個案:祭祖與基督信仰的調和。敬重祖先與信仰基督之間,可以建造溝通的橋樑。 35'00'' 十年倍加運動,連結世界各地的教會,創作許多客語(客家)歌曲,豐富了客家。 40'00'' 客家福音,以客為對象,復興客話、翻譯客家聖經,有客語小組、查經班,均具有發展客語的「非預預期結果」 (unintended consequence)。 42'00'' 走進社區,美食、歌唱、文化展演,連結上客家文化,客家作為一種傳福音的方法,福音的傳播也強化了客家文化的意涵。 43'00'' 客家基督徒的倍增,有助於推動客家倍增的理想。 47'00'' 平行於客委會對客家文化的重視與推動,客家福音的做法對客家文化的推動,有一定程度的親近性(elective affinity)。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2. 6 OCT

    EP92|三獻禮與禮生

    三獻禮雖然是一般禮儀,但是客家族群特別重視,於是也成為某種客家特色。 三獻禮及其行禮者所代表的傳統地方社會,要了解地方社會就應該先了解這些傳統。   節目日誌: 00'00" 人群與宗教信仰之間的關聯性有可能很高,例如伊斯蘭國家即是;三獻禮雖然是一般禮儀,但是客家族群特別重視,於是也成為某種客家特色。 06'40" 三獻禮不僅是儀式或典禮,因為涉及行禮的禮生,因此跟傳統地方知識份子有密切關聯,也等於對地方社會的討論。 09'00" 三獻禮可以使用於祭祀神明或祖先,也可以是祭孔之類的國家禮儀,客家喪葬儀式中家祭也用三獻禮。 12'10" 三獻禮就是祭祀儀式中敬酒三次,稱為初獻禮、亞獻禮與終獻禮。較大的儀式會以正堂、東堂與西堂,祭祀所有主祀及陪祀神明,成為九獻禮。 17'30" 三獻禮的總指揮官是「通」,帶領主祭與祭者執行儀式的是「引」,還有大量的執事者協助。 20'45" 以2008年南庄永昌宮圓醮為例,其三獻禮包含請神、迎神、上香、奉饌、初獻禮、讀祝文、侑食、亞獻禮、終獻禮。 27'00" 讀祝文用客語,也可以像歌唱般,拉長聲調。 29'30" 南庄永昌宮圓醮時的三獻禮動員了53位禮生,中港溪流域的禮生都被動員了,每個禮生在自己的社區可能都是一個重要的知識份子,所以可以看成是地方社會的動員。 32'40" 醮典由道士主持及辦理,三獻禮則是儒教系統。當時永昌宮主委就是賴盛為鄉長,面對建廟之後爭議的平靜,近廿年後,辦理圓醮。地方人士賴阿勝則邀我(羅烈師)組成紀錄團隊,培訓地方人士共同參與田調工作。 39'10" 地方公廟作為社會凝聚的中心,主委負責決策與事務執行,儀式由地方的先生主持與參與。這些先生可能是地方知識份子,與地方人士之生活、紛爭及公部門事務等。 44'30" 龍潭聖蹟亭三獻禮一度失傳,2013年起,經過禮生培訓三年,才重新恢復三獻禮。 46'30" 喪葬儀式行三獻禮,告靈告祖告天地,意謂著客家對祖先的態度較為隆重,成為客家特色。 50'30" 三獻禮及其行禮者所代表的傳統地方社會,要了解地方社會就應該先了解這些傳統;三獻禮的普及化及年輕化是當前重要工作。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10/07/233535/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3. 29 SEPT

    EP91|客家人比較重視祖先崇拜?

    一般常說客家人比較重視祖先崇拜,真的是這樣嗎?華人為什麼要祭拜祖先?為什麼客家人會被說成比較重視祖先崇拜?本集節目撥開這個迷霧,說明華人祖先崇拜和儒家倫理的關係,以及這樣的儒家倫理背後的宗教觀念基礎。接著從人類學的研究和社會學的研究,說明造成客家人比較重視祖先崇拜這樣的印象,背後的真正原因。   節目日誌: 00:00-05:00 祖先崇拜是華人民間信仰的重要部分,人類學和社會學對此都有重要研究。 05:00-09:00 華人為什麼要拜祖先?儒家倫理強調「慎終追遠」,是大家最常想到。敬拜祖先,是世代之間的一種平衡關係。但宗教觀念是支撐這種儒家倫理的重要觀念。 09:00-12:10 美國人類學家David K. Jordan(中文名焦大衛)指出,華人的宗教信仰由神、鬼、祖先這三大部分組成。日本學者渡邊欣雄則將這個觀念進一步發揮,認為神、鬼和祖先是動態的關係,沒有子孫祭拜的祖先也會成為孤魂野鬼。一般人所說的「傳香火」,其實就是避免自己和祖先成為孤魂野鬼。 12:10-15:30 依照焦大衛的分析,人死後只有三個選項。只要有子孫祭拜,多數人可以成為祖先。只有極少數生前有德有功者死後成神,而不幸客死他鄉、未婚沒有子孫祭拜的,會成為孤魂野鬼。 15:30-19:00 民間信仰的這種「神學」觀念,使得華人拼命要生出男丁,也是造成重男輕女觀念的重要基礎。如此才能理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諺語。 19:00-22:05 觀念和行為是兩個不同層面。祖先崇拜也分為觀念層面和行為層面。 22:05-25:45 閩南人兄弟分家之後,各自有祖先牌位,各自祭拜祖先。客家人習俗則是兄弟分家之後,很少將祖先牌位分割,除非分遷到外地,祭拜不方便。客家人的祖先崇拜是宗族取向的祖先崇拜。 25:45-30:30 客家人和閩南人在祖先崇拜觀念上沒有差別,在實踐上也不是「有」和「沒有」的差別,而是「怎麼拜」的差別。客家人比較重視集體性的、宗族性的祭拜祖先方式。 30:30-36:25 中央研究院受國科會經費補助,持續40年進行「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每5年是一個週期,每年的調查有兩個主題,每一期的第5年或第4年就是調查宗教觀念與宗教行為。 36:25-44:00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歷次以宗教為主題的調查問卷中,有幾組題項是直接和祖先崇拜相關的題項,也有詢問受訪者的父母族群身分,以此作為受訪者的族群歸屬。統計分析比較結果,閩南和客家在祖先崇拜的觀念沒有差別。但在實踐層面上,目前居住的家裡是否供奉祖先牌位,祖先牌位供奉在哪裡,閩南和客家之間就有顯著的差異。 44:00-48:20 客家人在制度設計上是宗族集體取向祭拜祖先,讓人誤以為客家人比較重視祖先崇拜。對此,我們應該修正為「客家人比較重視宗族取向的祖先崇拜」。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10/01/232215/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4. 22 SEPT

    EP90|大伯公信仰

    華人地區最常見的神明:土地公,福德正神,在客家地區稱為伯公。但是在東南亞華人社區,卻沒有聽說「土地公」或「伯公」,反而常見的是「大伯公」。在台灣,伯公是福德正神,也是土地公、土地神。但是大伯公是東南亞在地誕生的神格,因為「大伯公節」舉辦,東南亞各地的大伯公廟可能正經歷「標準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改變民眾對神格的認知,改變各地大伯公廟的位階,甚至是整個神格體系的改變。   節目日誌: 00'00"- 5'30" 華人地區最常見的神明土地公,福德正神,在客家地區稱為伯公,在台灣,可以說伯公就是土地公就是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神為伯公,伯公祠稱為「伯公下」。土地公不論有何傳說,是典型的自然崇拜。 5'30"-11'50" 因為掌管的土地不同,伯公的稱呼不同,如田尾伯公、甜頭伯公、庄頭伯公,還有「龍神伯公」是家中祭拜家屋的基地這塊地。 11'50"-17'10" 因為農業社會土地帶來財富,所以土地神就轉變為具有財神的性質。但是在客家中,伯公轉為財神的現象似乎較為少見。 17'10"-20'50" 福德祠廟宇發展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20'50"-29'10" 在東南亞,一律稱做「大伯公」,並沒有「伯公」。稱做大伯公,也和廟的大小沒有關係。有關「大伯公」的說法很多,基本上都算是人格神。 29'10"-32'10" 在東南亞,華人廟的前面不是后土,而是「拿督公」,而有許多大伯公廟,則是以大伯公為主神。 32'10"-36'50" 拿督公在東南亞取代了后土的位置,成為東南亞華人的土地神,而大伯公不具有土地神的性質,大伯公是福德正神,但不是土地神,管土地的是拿督公。 36'50"-43'10"「大伯公節」的發展,2007年從東馬沙勞越的詩巫「永安亭」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世界大伯公節。大伯公節進行各地大伯公廟的聯誼,也進行研討會,大伯公的神格也逐漸在發生標準化過程。 43'10"-46'50" 因為「大伯公節」舉辦,大伯公廟聲勢提昇,東南亞有些地方甚至蓋新的大伯公廟,和地方上原有的廟宇,尤其是關帝廟,產生微妙的關係。 46'50"-50'15" 大伯公是東南亞在地誕生的神格,和我們熟知的伯公不同。因為「大伯公節」舉辦,東南亞各地的大伯公廟可能正經歷「標準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改變民眾對神格的認知,改變各地大伯公廟的位階,甚至是整個神格體系的改變。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5. 15 SEPT

    EP89|原客知識體系建構之比較

    知識體系是族群文化運動最幽微深刻之處,族群人士據此論述文化的內在特質,並用以區別其他人群。 客家知識體系的建構涉及一般漢人知識體系之共通性,以及學術研究者與社會實踐者之間的歧異,所以相當困難。   節目日誌: 01'00" 知識體系在客家基本法中已明確訂定,但關於什麼是客家知識體系卻不易定義。 05'00" 以廟宇為例,從建廟到儀式,有一整套的知識體系,使得信仰文化得以運作。又例如醫學方面,有西醫有中醫,就是不同的知識體系。 12'30" 知識體系可以包含文化知識、生態知識及社會結構等三大面向。知識體系的建構涉及普同的知識體系與在地知識體系,二者相關處也不完全相同;原住民族的文化與當代西方為主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有較大的距離,於是比較容易興起知識體系的論述。 21'50" 台灣近三十年來,非常多不同學科的研究者投入,也有不少研究成果。 26'10" 從客家研究、客家學到客家知識體系,其範圍不斷加深加廣,但並未解決客家知識體系的定義問題。在知識體系的建構方面,實踐的知識與學院的知識有落差,一者學科取向,一者實踐取向。 39'10" 在原住民族委員會支持下,各族執行「建構原住民族教育文化知識體系中長程計畫(110年—114年)」,陸續完成知識體系之建構計畫,而其形式可以用圓餅圖表示,類似某種百科全書。客家知識體系則涉及與一般漢文化相同或相似的部份太多,所以難以仿照原住民族的計畫完成。 47'10" 知識體系是動態的,包含族群互動以及當代變遷;另外,學術工作者與社會實踐者之間要相互了解與密切合作。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09/15/228856/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6. 8 SEPT

    EP88|為什麼有石獅公(南)

    屏東縣高樹鄉大路關有三座石獅子,研究者洪馨蘭嘗試推翻既有的客家民俗思考方式,討論莎卡蘭溪(口社溪)流域的族群及其關係。   節目日誌: 02:00 石獅公位於屏東高樹之大路關,原本位於莎卡溪邊,身形龐大,不同於金門風獅爺之立姿,也不像廟門口的一對石獅。 04:30 大路關有三座石獅公,分別是清代、日治與國民政府所設置。水患是該地長期的自然災害。 08:55 1984年被土石埋沒的清代大獅公重新在河邊被發現,經過整修,移至村內媽祖廟前廣場,大獅公文化開始被傳承及發揚。 13:10 最早的大獅公設置於清代,年代不太確定,但在1857年被大水帶來的土石淹沒。日治大正年間水災頻仍,地方便再塑大獅公。民國50年代,又因為日治時間的大獅公被破壞,所以再塑造了一隻大獅公。至1984年老獅公被發現後,大路關三座石獅便被暱稱為獅老大、獅老二與獅老三。 17:50 2008年,屏東縣政府通過以無形文化資產之「大路關石獅公信仰」,保存三座大獅公。其公告資料表示「大路關石獅公為特殊的客家民俗信仰,起源於來臺開墾的客家先民,用於鎮風(西邪風)鎮水(口社溪,也因此獅公們一定是面向正東方)、阻擋猛獸、害蟲及原住民等災害。」這一公告資料強調了「客家」並且還以負面形象加諸於原住民族,而這必須妥善討論。 26:20 當認定石獅公為「客家」民俗信仰時,可能忽略了高樹大路關曾有的多元族群生活歷史,亦即石獅公未必是「客家民俗」,而是多元族群且適應本地風土而形成的在地特殊文化習俗。 32:50 除了回溯石獅設置的歷史外,也可以換一個角度討論,而是人們可以「怎麼想」大獅公,怎麼針對大獅公展開文化再現的相關活動。 42:30 目前當地設立「石獅文化園區」,並且邀請原住民族的藝術團隊共同參與,以行動劇及展演,重新賦予石獅文化的意義。 45:30 洪馨蘭教授係在羅烈師所主持之「逆寫台灣客家移墾史」的計畫下,以石獅公為對象,重新思考背後的多元族群與文化歷史,並梳理當代的展演文化意涵。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7. 1 SEPT

    EP87|鹹菜換良田

    台中東勢有「幾顆鹹菜就換得一份良田」的荒誕傳說,這究竟怎麼回事呢? 我們從台灣開發史、平埔族群與多重土地所有權等背景,可以推測平埔族人的離去並不匆忙,而且即使離去,屯租仍然連繫著兩邊的社會。 更重要的是,離去之後的復訪,不是因為貧窮或當年賤價賣地,而是姻親之間的節慶儀式。   節目日誌: 02'00" 東勢流傳的「翻田根」故事,平埔族以幾顆鹹菜就把田地賣給客家漢人,這荒誕的故事為什麼會流傳且被相信呢? 06'00" 小小的故事但背後包含臺灣史對平埔族群的理解,客家移墾到東勢時,所面對的不是一個純粹無人的荒野,而是已經接觸文明統治超過百年之巴宰族的生存領域,由於平埔族與漢人皆耕田為生,在國家之多重土地所有權制度下,原漢之間過著混居的 生活。 19'20" 以西元1809年江好與巴達干社所定土地買賣契約為例,可以得知離開東勢前往埔里並不匆忙,雙方簽約,且經眾多平埔社人蓋章同意。 25'40" 又依1837年的契約為例,朴子籬社每年仍對108甲土地實收43,200斤稻穀,這與鹹菜換良田的傳說並不相同。 30'00" 多重土地所有權的擁有者包含國家、大租地主、小租地主以及佃耕者,小租地主獲得最多,離去的平埔族仍每年返來點收大租稻穀。 36'20" 大租原本不能買賣,但人們創造出典當胎借等辦法,且最終仍造成大租權之移轉。 40'00" 平埔回來東勢可能是親戚之間的節慶往來,特別是對於跨族群通婚之家庭,離去的族人重返故居,特別是在過年之時返鄉,其實也是親戚之間的送往迎來。這跟因為土地買賣價格太低,於是回來討價還價的故事,截然不同。 45'40" 地方傳說呈現了漢人為中心的開發主義觀點,認為原住民族未開化且愚笨,於是才會有鹹菜採良田的荒誕傳說故事。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09/01/225623/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8. 25 AUG

    EP86|六君子為什麼能捐出48甲土地?

    客家漢人的農業文明觀點下,視文化/自然為二元對立,而辦學更是文明之勝事。 在這樣的意識下,國家動用武力驅趕原住民族這樣的行動視為當然,甚至遺忘。逆寫這個故事應該要把缺席的國家、財團與族群,重新講回來。   節目日誌: 3'50" 故事網站(Story Stuio)的〈學田六君子〉的故事背後有被忽略的史實。 5'40" 呂鷹揚等六位地方人士,捐獻48甲土地給大嵙崁公學校(大溪國小)作為校務發展的資產。 8'00" 六君子捐獻私人土地,又借款投入開墾,成功則公家得到好處,失敗則自己承擔損失,精神令人感佩。而1908年開始的開墾工作十分困難,參與開墾的佃戶辛苦將荒地變成良田。 12'10" 六君子所開墾的土地實際上是三井集團的土地,這一開墾工作及支持辦學係日本官方合作的結果。 20'50" 三井集團經營台灣與日本之間的貿易,並投入台灣近山之山林產業如樟腦、木材及茶葉等事業。 25'00" 這一開發事業係將山地納入國家土地,而這自然面對原住民族的抵抗,於是國家發動戰爭,貫徹國家政策。而這也就是三井能夠取得土地的背後原因。 35'50" 學田六君子所捐獻的學田,其實來自三井,而三井。相同的情況是農林公司及其大溪茶廠在推廣其茶廠。 40'50" 重寫這段歷史的意義不只是消極揭發從前的不正義,但也有可能轉化為積極的行動。 44'40" 這段歷史的書寫顯示了對歷史的遺忘,而這種遺忘是單一的文明開發史觀以及國族觀念所造成。另外大溪地方社會目前對繁華及其沒落最為關心,但也應該加深加長對歷史的理解,不宜層層覆蓋後,簡化了地方史。 48'30" 逆寫歷史包含修改錯誤的書寫文字、喚醒遺忘的記憶以及重塑其中的族群關係。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08/25/224057/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About

跟著三位客家歐巴,用貼近日常生活的聊天方式,走進客家學術界吧! 【客座教授!安烈炫】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張維安教授、羅烈師副教授、國立聯合大學林本炫教授三位重量級學者,以社會科學為本,探討族群歷史與族群認同! 透過基礎的學術研究方法分析文化形成與改變,作為雙向溝通「學界和社會」的平台,讓學術研究發揮一點科普的社會影響。 拉近學術界與一般社會的距離,並藉由本節目破除刻板的客家形象,建構新的客家印象。 #客家 #hakka #客語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臉書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More From 講客廣播電臺Hakka Podcas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