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ô Iàu-kín沒關係|校園心理小幫手

Bô Iàu-kín

哈囉大家,我們是 Bô Iàu-kín,在身旁陪伴你走過人生的高低。 Bô Iàu-kín是台語「沒關係」的拼音,希望大家在遇到生命中的各種難題時,能夠跟自己說一聲「沒關係」的話就好了。 我們是一群來自台灣各地的大學生,致力於推廣校園心理健康,透過校園心理資料庫、心理地圖的建置,以及製作適合學生及青少年吸收的心理相關內容,希望能降低學生在尋求心理協助及相關資源的時間與心力成本,也希望能喚起大眾對此議題的重視。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isodes

  1. 壓力調適—就學&工作篇|EP5 with Winnie Chen

    17/09/2021

    壓力調適—就學&工作篇|EP5 with Winnie Chen

    本集菜單 為什麼就讀心理系? 求學時面臨的壓力 點點心理學的工作內容 心理系的優勢/劣勢 跟想讀心理系的同學說... 工作壓力分享 工作上的心得分享 今天的主角是Winnie,畢業於賓州大學心理諮商與精神健康研究所,現在是點點心理學的版主。 Q1:首先,想先請問你,當初為什麼會讀心理系呢?這是你心目中的理想科系嗎? A1:其實大學時候讀心理系,完全是個意外,因為我高中的時候有修相關課程,成績也還不錯。但最一開始是要念商,但覺得念心理也不錯,分發時就到這。 Q2:大學畢業後,為甚麼會到美國就讀心理所呢? A2:那時候大學,參加很多課外活動,不是很喜歡唸書,整天都想出去玩。在參加各種不同的活動之後可以順利進入職場,在參加這些活動完之後,我發現有一個令人擔心的現象(….) Q9:接下來想請你簡單的介紹一下你的工作 A9:我現在就是在全力經營我的社群-點點心理學,盡量更新我的社群,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天天更新。那我主要就是在推廣心理健康與相關的心理教育,希望可以從這個平台發展出相關的產品。那我最近的目標是希望可以出書,疫情緩和之後也可以(….) Q11:工作時面臨過最大的壓力是? A11:其實在做點點心理學之前,我換了兩份工作。這兩份其實都跟心理學有點關西,因為我唸心理諮商唸到一半發現我不想做心理諮商師。之前也一直對商業蠻有興趣,所以就想要做做看管理顧問,在這其中又特別對人力資源感興趣,這一份工作面臨倒最大的挑戰是,因為她是我的第一份正職工作,在面臨學生與工作的交接時刻(…) 註:錄製時有些許背景雜音,敬請見諒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5 min
  2. 壓力調適—就學&實習篇|EP4 with 徐嬿婷

    10/09/2021

    壓力調適—就學&實習篇|EP4 with 徐嬿婷

    【壓力調適-就學&實習篇| Podcast EP4 with 徐嬿婷上架囉】 本集菜單 : 為什麼就讀心理系? 求學時面臨的壓力 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情 心理系的優勢/劣勢 跟想讀心理系的同學說... 實習工作分享 人們對於心理系的看法 在上集,春美老師談到了疫情下對於壓力的各種調適方法,不知道大家對於自我的壓力調節有沒有更進一步了呢?今天我們要來與實習心理師徐嬿婷來更具體的討論關於求學階段與實習中各種不同對面壓力的調適與解決之道。除此之外,我們更要討論「心理系」的學習內容與實習相關背景! Q1:首先,想先請問你,當初為什麼會讀心理系呢? 這是你心目中的理想科系嗎? A1:我當初會想要選擇讀心理系是因為,或許跟國高中生的同學類似,可能在求學經驗中,或是同儕互動中,我發現我蠻喜歡聽別人分享他們的心事,甚至同學也會給我一些回饋,他們跟我分享完之後,他們覺得心裡舒坦許多,可能透過(….) Q3:遇到壓力時如何調適自己呢? A3:大學實習我遇到的最大的壓力就是,對於未來職涯的選擇,其實我當時的作法,當我們面對這些問題,情緒上會很糾結與焦慮,當我們出現這些情緒的時候可以先好好地照顧自己,我們要知道,我現在很焦慮,然後來思考我要怎麼來處理這些焦慮,所以當時我就(….) Q4: 接下來,因為嬿婷是心理系畢業的,聽眾們應該有許多人對心理系感興趣,所以我想請問嬿婷,你認為就讀心理系所具備的優勢是? A4:因為在心理系訓練的過程中,我們會開始對一個人所說的話與他所做的行為,會有所好奇。甚至更進一步有所猜測,去思考一個人的行為背後的想法會是甚麼。這不是大家想像中的”讀心術”,而是我們在團隊合作當中(….) Q7:對於想讀心理系的同學們有什麼建議呢? A7: 其實我覺得你在猶豫,心理系出來是否就一定要當諮商或著臨床心理師,這個部份其實不用太擔心。因為等你畢業以後不只有這兩個職業可以選擇,因為其實心理學是一個很基礎的知識,我們可以把這些知識當一個基底,並藉此延伸出各種可能,像我有些朋友(….) 註:錄製時有些許背景雜音,敬請見諒 - 文案:Lung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4 min
  3. 13/08/2021

    疫情下的家庭關係(下)| EP3-2 with 輔大蔡春美老師

    在上集,我們談到了疫情下的家庭會出現的變化與議題,春美老師也跟我們分享了幾個溝通的小技巧,包括「我訊息」、「理性腦」與「感性腦」,大家都學會了嗎?在下集我們要來繼續談談「心理界線」和其他有趣的話題,例如:我們還可以從這次的疫情學到什麼?春美老師分享疫情下的紓壓方式?,以及想對聽眾朋友們說的話! Q2:因為空間有限,平常大家去學校、上班工作,就不太會有面對這個議題的情況,但是因為疫情的關係就要去面對。拉界線也是需要雙方互動的過程才可以拉好界線,那這勢必會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對不對?! A2:是!他很弔詭的是,你得要有衝撞,你才知道(界線)在這裡,我們要先有這樣的心態在心上,「我沒有故意要跟你衝撞,我也沒有要反體制,都沒有,而是今天我們同住一個屋簷下,我們就必須重新去協調我們之間的界線在哪裡」(…) Q3:長輩會找理由出門,該如何說服他外面很危險盡量不要出門? A3:(…)我自己在工作,我做的是減少傷害,所以我都會覺得說「最壞的打算到哪裡」,我不會告訴你「不要去不要去不要去」,而我會告訴你最壞的狀況在這邊,你可以多做(措施)一點讓自己安全的範圍更大的一點。如果真的要出去,可以跟他說「我很擔心你出去會不會有危險」(…)   Q4 剛剛講了很多疫情需要面對的問題,那除了可以重新學習拉界線以外,疫情有沒有其他的學習或是收穫? A4我覺得我們從小到大都在家庭裡面長大,一路到20歲是最需要往外面跑的時候,卻又被關在家裡面,我們可不可以想想看,有沒有好好了解過這個家的歷史?我覺得可以跟爸媽說我要看舊照片,翻爸媽的舊照片(…)   Q5春美老師能不能分享自己在疫情時的紓壓方式? A5 (…)我覺得可以用「五官」,每天都可以找到新的刺激,有沒有看到之前沒看過的東西,即便我每天來學校的路上都可以看到哪一隻鳥正在吃蚯蚓,眼睛去觀察,美好的事物(…) Q6最後想跟聽眾朋友說的話? A6以下文字皆用台語 雖然我們叫做 bô iàu-kín.(沒關係),但這次的COVID 19 , tsin ū iàu-kín(真的有關係) (…)關於新聞上的資訊,我們年輕人就幫忙解釋,這是我們的責任(…) 註:錄製時有些許背景雜音,敬請見諒 本集菜單 心理界線的弔詭之處? 疫情有帶來其他好處嗎? 說服v.s降低傷害? 春美老師的在疫情期間的紓壓方式? 春美老師的座右銘是? 老師要轉型成為直播主嗎?(誤)   文案:芳穎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2 min
  4. 06/08/2021

    疫情下的家庭關係(上)| EP3-1 with 輔大蔡春美老師

    隨著疫情,待在家裡的日子越來越多,和家人相處的時間也越來越久,原本相安無事的家庭,卻因為疫情而將彼此的生活空間綁在一起,甚至會產生「微衝突」?!今天我們邀請到輔大心理系的助理教授蔡春美老師,跟我們一起聊聊疫情下的家庭景況?發生衝突時該如何應對?有什麼溝通技巧?「我訊息」是什麼?「理性腦」與「感性腦」又是什麼? Q1有觀察到疫情所造成的家庭景況有哪些? A1 我覺得首先是網路跟設備的問題,現在什麼都得靠網路、靠設備,但不見得每個人家裡都有順暢的網路,第二個,如果家裡有三個人,就需要三台電腦,也不是每個人家裡有這麼多設備;第三個,有些家長也不見得能夠接受,可以理解孩子長時間在電腦前(…)。  Q2離巢後的大學生再次回到家,本身的生活習慣改變,和原本家庭的生活習慣不同,甚至會翻舊帳、摩擦變多,要怎麼解決或是有溝通上的建議? A2這不僅是在疫情,平常生活也會有。「欸你怎麼還不趕快去睡」「要了阿」、「阿你再不去喔」「要了阿」、「你是不是又在打電動」「沒有阿」,這樣是不是就會有很多的「要、不要」「有、沒有」的衝突跟掙扎,但如果說我們換個方式講,「我會擔心耶」,想邀請線上的觀眾朋友,我們能不能練習用「我」開頭的「我訊息」?(…) 本集菜單: 疫情下的家庭景況? 什麼是「微衝突」? 與家人溝通應對的小技巧? 「我訊息」是什麼? 每個人都有「理智腦」與「感性腦」? 拉出一條「心理界線」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5 min
  5. 23/07/2021

    疫情下的心理照護與社會支持(下)| EP2 with 楊啟正老師

    下半集讓大家久等了,這次podcast聚焦於校園輔導諮商中心的發展願景,以及心理諮商污名化的探討,以下小編幫大家做個簡單的統整。 Q1: 以政大為例,未來身心健康中心有什麼進一步的規劃嗎? A1: 新學期將開設心理健康相關課程: 110-1 將開設「自我探索」相關通識課程,這類課程將以探索性的課程、團體進行,希望能讓每個人分享、討論和瞭解自己內心世界的狀況。師資部分將由心理相關專業人員擔任。 與臺市立聯合醫院合作,建立轉介規劃: 政大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簽訂「心理諮商門診協議書」,未來符合特定狀況的同學,經過政大身健中心評估後,可轉介聯合醫院進行心理諮商服務。這個服務就可以不局限於6次學校諮商次數,讓有需求的學生繼續接受長期且穩定的心理諮商。 成立身心健康諮詢委員會: 身健中心成立「身心健康諮詢委員會」,邀請臺大學輔中心主任、政大心理系教授、臺師大心輔系教授、東南科大學諮中心主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臺北市政府心理健康科科長等專家學者,一同研討與推動校園心理健康的相關規劃,並提供學生身心健康重大決策之諮詢與建議。 Q2: 前述提到的身心健康諮詢委員會,是否考慮納入學生代表? A2: 政大身健中心的委員會定位於專業意見交流,因此目前不考慮納入學生代表。但有關學生的經驗反饋,學校會持續透過諮商反饋機制、身心健康問卷與校務建言系統等方式蒐集,確保學生的意見與感受也有被納入考量。 Q3: 有些人對於心理諮商有些擔心,覺得那必須是有嚴重身心困擾的狀況才能去申請;或覺得接受心理諮商就代表自己生病不夠好,啟正老師會怎麼看呢? A3: 社會對於心理諮商的標籤化或汙名化是存在的,不過心理諮商主要是協助當事人處理「發展性議題」;換言之,不管你在生涯、人際或任何身心相關議題上任何困擾,都可以來接受心理諮商的服務。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0 min
  6. 16/07/2021

    疫情下的心理照護與社會支持| EP2 with 楊啟正老師(上)

    「無論是瑣碎的日常或心理的困擾都很有機會透過表達與互動,得到一些心理支持的力量。」 這次的podcast分為上下半集,這邊是上半集,以下幫大家用QA簡單地做個統整。 Q1. 前一陣子火熱的通訊心理諮商跟學校的輔導諮商有關係嗎? A1. 衛福部在2019年底所頒布的〈心理師執行通訊心理諮商業務核准作業參考原則〉主要是規範醫療機構、心理治療所或心理諮商所,因此校園的輔導諮商其實不在這個規範當中。但與教育場所中心理輔導相關的〈學生輔導法〉並未提及遠距輔導諮商的依據,因此一直有模糊的空間存在;直至今年的7月1日,教育部頒布〈嚴重特殊傳染性疾病期間各級學校及學生輔導諮商中心通訊關懷與輔導諮商參考原則〉,准許學校於三級警戒期間提供遠距關懷服務,同時針對三級輔導機制提出更精確的建議。 (可參考https://cpd.moe.gov.tw/page_two.php?id=34974&fbclid=IwAR2748i4UVRVAtDCuRUvUg4JOSN8bQQvRdX_hpN7j7IojhJk3QWopA4oiQw ) Q2. 老師對於疫情下的同學是否有些心理照顧的建議? A2. 其實除了心理輔導與諮商的資源可以運用之外,社會支持在很多時候是更重要的資源。所謂的社會支持指的是透過人與人的交流而帶來心理的支持感,這個人可以是你的家人、朋友、手足或伴侶等,只要你願意信任,可以試著跟對方聊聊自己近來的狀況,無論是瑣碎的日常或心理的困擾都很有機會透過表達與互動,得到一些心理支持的力量。當然在疫情期間,如果你自己覺得行有餘力的話,也可以主動去關心身旁重要的人,簡單的問候與真誠的關心,別小看這些舉止可以帶來的力量呢! Q3. 近期心理照護的機構有臨床與諮商整合的趨勢,老師可以跟我們分享這樣模式的理念與優勢嗎? A3. 以政大為例,政大身心健康中心的樓下就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的政大門診部,裡面有提供不同科別的醫療支持,其中有包括精神科與社區心理諮商。這樣的模式稱為「價值為基之健康照護」(Value-Based Healthcare, VBH),並透過建立「以病人需求為基礎的整合式照護單位 (Integrated practice unit, IPU),去實現以「病人為中心」(patient-centered) 的理想。這樣的想法其實與1960年代心理學家Carl Rogers所提出的「人本中心心理治療」(person-centeredapproach) 相似,透過臨床與諮商的整合提供需要的個案從生理、心理到社會層面的完整照護,例如: 臨床心理師可提供確立診斷與認知訓練、復健等服務;而諮商心理師則可提供家屬之情緒支持,或是問題導向(problem-solving approach) 之諮商服務。 有興趣的大家,近請期待下半集的podcast~預計很快在下星期上線!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8 min

About

哈囉大家,我們是 Bô Iàu-kín,在身旁陪伴你走過人生的高低。 Bô Iàu-kín是台語「沒關係」的拼音,希望大家在遇到生命中的各種難題時,能夠跟自己說一聲「沒關係」的話就好了。 我們是一群來自台灣各地的大學生,致力於推廣校園心理健康,透過校園心理資料庫、心理地圖的建置,以及製作適合學生及青少年吸收的心理相關內容,希望能降低學生在尋求心理協助及相關資源的時間與心力成本,也希望能喚起大眾對此議題的重視。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