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成都人而言,“泡茶馆”早已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方式。在这里,陌生人可以变成老朋友,街坊邻里互通声气,民间艺人说书唱曲儿。正是这种深厚的人情味与公共性,让成都的茶馆成为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绝佳窗口。
1950年新政权建立后,这个“窗口”率先迎来变革:茶馆同业工会被改造,民间艺人被清查,茶馆数量从七百余家锐减至百余家;文革期间,街头茶馆几乎消失,公共生活陷入沉寂;改革开放后,茶馆如野草般重生,却在城市化浪潮中面临新的挑战——街角茶铺被高档茶楼取代,陌生人之间的随意交谈让位于注重隐私的消费行为。
茶馆的命运怎样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传统公共空间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定位?本期历史学人邀请澳门大学教授王笛,他曾作为茶客亲身融入成都的茶馆生活,他将带我们一起走进成都茶馆,探寻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变迁轨迹。
四、时间线:
01:49 为什么成都茶馆值得聊百年?
04:40 历史研究中的隐私伦理
14:56 把自己作为录像机的茶馆观察法
23:09 70%茶馆艺人是袍哥成员
30:18 新政权逐渐收编茶馆同业工会
34:06 “消费城变工业城”,茶馆走向衰落,艺人面临生存危机
45:28 茶馆变“老虎灶”的特殊岁月
48:12 改开之后,茶馆展现了多样性
54:09 街角茶铺消失,城市空间变迁的缩影
01:02:36 玉林与西村:成都社区公共空间的当代样本
01:06:32 老年茶客与网红茶馆的共存之道
01:11:15 政府如何介入茶馆里的公共生活?
01:16:22 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空间的角力与协商
01:21:05【片尾曲】拓山流《茶馆》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袍哥:从清朝到民国时期,以四川为主要活动地区的一种帮会组织及其成员的总称。其成员不仅有当地的知识分子、军队人士、政府官员,还有社会底层的农民、乞丐、苦力、做小生意的人等。
李伯清(1947- ):四川民间艺人,评书人、主持人、演员。
马识途(1915-2023):中国现代作家、诗人、书法家,生前曾担任过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四川省文联名誉主席。与巴金、张秀熟、沙汀、艾芜并称“蜀中五老”。
简‧雅各布斯(1916-2006):美国记者、社会活动家,也被认为是新城市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尤尔根‧哈贝马斯(1929- ):德国当代哲学家,著有《公开活动的结构变化》《知识与人的利益》。
本期音乐:拓山流《茶馆》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约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weekly
- Published12 October 2025 at 23:00 UTC
- Length1h 25m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