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10月1日正式推出的新签证--“K签证”,是法国世界报周四关注的内容。相关文章表示,还没有K签证的持有者踏上中国的土地,K签证就火速成为了微博热搜,而这并非因为外国人都在踊跃申请K签证,而是因为大量的中国网民在微博上表达对K签证的不满和质疑。
文章继续写道,中国刚刚推出的这个K签证号称专门为吸引科技和理工科领域的外国青年人才而设,持有人可多次入境,停留时间更长,甚至无需本地雇主的担保。对留在中国求职的外国留学生或资源有限的初创创公司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制的好消息。然而,对于正在为就业发愁的年轻的中国大学毕业生来说,这就像是雪上加霜。毕竟,中国8月份的城镇青年失业率高达18.9%,刷新了纪录。很多人愤愤不平:自家孩子还没找到工作呢,凭什么要优先照顾“外来的和尚”?
网络上的声音五花八门:有些人打着民族主义的调子,声称政府“重外轻内”;有些人则赤裸裸地担忧,会不会引来一批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毕业生到中国“抢饭碗”;还有人直接把矛头指向当下的经济困境以及教育和就业脱节的问题。事态闹得太大,以至于官媒不得不下场,批评这些反对的声音是“心胸狭窄”,并强调中国仍然严重缺乏高科技人才,K签证是为了长远发展,而不是“养外人”。
法国世界报写道,中国推出K签证,似乎是对其他国家科研生态系统变差的回应。在美国,特朗普政府正在加大对学术界的打击力度,比如,大规模裁员、冻结部分大学的资金,以及吊销6000多名外国学生的签证。9月20日,美国总统还将H1-B签证(外国科技人才的主要通道)的费用定为每年10万美元,让不少印度等国的理工科人才望而却步。相比之下,中国新推出的“K签证”无疑是在人才市场上“放长线,钓大鱼”,试图吸引那些在别处碰壁的外国聪明脑袋。
法国世界报还表示,中国的“K签证”,其实是延续了自邓小平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传统路线:依靠科研的国际化来推动中国科研的发展。中国早已推出多个吸引海外人才的计划,最著名的当属2008年的“千人计划”。学者们评价说,这些计划的确成功地在中外科研之间建立了桥梁,让不少年轻学者回国,从而带动了学术论文的产出和人才的回流。不过,真正的一流科研领军人物并不是很轻易地就被金钱或者是中国的实验室所吸引。《科学》(Science)杂志2023年公布的一项研究甚至指出,真正的顶尖学术精英,更倾向于拒绝中国的Offer。
中国的野心是写得明明白白的:到2049年,即建国百年之际,要坐上世界科技与科学的头把交椅。为此,中国在2024年投入了约3万6千亿元人民币用于科研,占GDP的2.68%,高于欧盟的平均水平。不过,其中基础研究的占比不到7%,更多资源还是砸向了应用研究和产业开发。有人调侃道:中国的科研投资像是一只“长跑选手”,他拼命冲刺,但偶尔忘了热身和基础训练。
总的来说,“K签证”既是一张外交名片,也是人才大战中的筹码。问题是,它能否真正吸引到中国所需的“高精尖”人才,而同时,中国年轻人对未来工作的焦虑却因“K签证”而更加严重了。
Information
- Show
- Channel
- FrequencyUpdated daily
- Published2 October 2025 at 22:45 UTC
- Length6 min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