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鹤山市珠西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工地上,塔吊运转不息,货车穿梭往来。这个总投资超10亿元的项目正拔地而起——其中包括13万平方米的智慧物流基地、超千套人才公寓与配套商业体。
“资金能否及时到位,是项目能否顺利推进的生命线。”江门市珠西物流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醒昌坦言。在他身后,一期厂房已初具规模,多家签约企业正同步进场装修。
长期以来,县域发展面临一个现实瓶颈:重大项目、产业培育、基建更新,“钱从哪来”?
从今年6月起,在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指导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支持协助下,浙商银行江门分行与鹤山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在鹤山试点全省首个“政府金融综合生态建设”工程。它并非简单授信,而是尝试以多元化融资工具重构地方投融资体系。
国企融资破局:不只“输血”,更要“造血”
鹤山市润鹤发展有限公司是本地城市更新、产业园区运营的核心主体。其业务覆盖龙口、桃源、古劳等五个镇的城市更新,也负责珠西国际物流中心、空港经济区等重大项目的开发与招商。
“我们不缺项目,缺的是更高效、可持续的资金安排方式。”李醒昌表示。过去,县域国企融资中标准项目类贷款为主流,但在控负债、防风险的大背景下,传统路径越走越窄。
浙商银行江门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首先对润鹤公司的资产结构、现金流、项目周期进行了全面评估,为其定制了涵盖流动性贷款、债券投资、项目融资在内的组合工具包,意图打造“融资—建设—运营—收益—再投资”的闭环。“我们不只看抵押物,更关注国企自身造血能力和未来现金流。”该负责人强调。
事实上,半年来该行对鹤山国企的授信覆盖面已实现跨越式增长:授信主体数量实现翻倍增长,总授信额度增幅为650%,真正实现了“额度扩面、服务下沉”。
走访问需于企:128人次金融顾问的“田野调查”
要服务好实体经济,关键在一线。今年以来,浙商银行累计派出128人次的金融顾问团队,走进鹤山8个镇街,对34家制造业、物流、新能源和基础设施类重点企业开展深度摸排。
“我们不是等企业上门,而是走进园区、厂房,听真实诉求。”浙商银行江门分行金融顾问团队一员表示。通过这次系统调研,共精准梳理出企业投融资需求58项,类型涵盖园区开发贷、厂房按揭、外保内贷、供应链金融、技术改造等多元维度,为后续产品匹配和政策定制打下坚实基础。
科技园区招商:用金融“带流量”“稳信心”
在鹤山澳湾奎地科技产业园,一期标准厂房已全部“名花有主”,一批电子设备、新材料企业正在安装调试设备。
园区总经理刘浩然表示,招商顺利的背后,有一套创新的金融支持:“我们联合浙商银行为入驻企业提供购置贷款额度,利率优、服务好、审批快。企业只需准备少量自有资金便可入驻。”这一招,显著降低了制造业企业前期投入的压力,尤其对中小科技企业来说,堪称“雪中送炭”。
目前,浙商银行已为奎地科技园一、二期批复3亿元厂房按揭额度,还将为澳湾智谷项目追加3亿元。“金融不只是资金提供方,更是招商的‘流量入口’和企业信心的‘稳定器’。”刘浩然说。
政府金融新生态:从“闲置资产”到“活资本”
在深入摸排的基础上,浙商银行重点对接鹤山市重点项目库,遴选推动包括珠西物流园桃源河畔公寓项目在内的3个标杆性国企项目加速落地。
以桃源河畔公寓项目为例,该项目已完成实地考察与授信方案论证,目前正处于授信审批冲刺阶段。一旦投放,将有效缓解园区配套住房压力,进一步提升区域人才吸引力。
鹤山实践中,最受关注的是浙商银行对“存量资产盘活”的探索。通过重组、证券化、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该行试图激活政府部门和国企旗下低效、闲置的资产,使其变为可流动、可融资的“活资本”。“县域不缺资产,缺的是将资产转化为资本的金融能力。”浙商银行江门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的角色,就是帮助地方构建这种能力。”
县域经济要突破融资瓶颈,不能仅靠“多给贷款”,而必须跳出传统信贷思维,从项目设计、现金流构建、资产盘活到风险分担,进行全链条金融赋能。
浙商银行在鹤山的试验,为政府金融发展提供了一个样本,迈出关键一步。
文|戴曼曼 李而璐 张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