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不小你到底要怎Young!?沈春華And Ambi

沈春華(沈姊姊)/ Ambi

跨世代的溝通往往充滿著誤會和碰撞,媽媽總覺得就是該這Yong!小孩不懂到底是怎Young!親子關係,世代不同看法,在這風口浪尖如何跨越代溝比較好?知名主播沈春華特地邀請了一位Z世代的年輕人,這中間又會有什麼樣的交鋒呢?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44 MIN AGO

    聽到鄰居傳出暴力衝突,你會打一通關鍵電話嗎?

    家庭,本該是最溫暖的避風港,卻可能因為暴力或疾病、經濟弱勢…而成為最危險的所在。 在台灣,有些高齡父母長年獨自照顧精神疾病的子女,生活像走在鋼索上──既沉重,又充滿威脅。 這一次,我們與衛福部合作,邀請兩位重量級的社工專家,一起深入探討真實案例:九旬父親老張,與他精神疾病兒子阿義的困境。 來賓介紹 • 劉淑瓊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 王佩玲教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本集亮點 • 當家庭暴力與精神疾病交織,第一線社工如何介入? • 在「親情的不捨」與「自我安全」之間,該如何抉擇? • 老張為何不想申請「保護令」? • 社會安全網如何串聯警政、社政、醫療與社區力量? • 里長、志工與鄰里支持,在危險家庭裡能發揮什麼關鍵作用? • 雲林逆孫弒祖案例啟示:我們如何及早發現、預防下一個悲劇? 或許你、我身邊就存在「高風險家庭」。 當你看見危險因子,請不要選擇沉默──因為每一次的勇敢通報,可能就是挽救一條生命的開始。 讓我們一起守護這張「社會安全網」,讓更多家庭迎來希望的曙光。 【更多關於 社會安全網】 社安網月報|https://ssn.tw/ 社會安全網|https://topics.mohw.gov.tw/ 關懷e起來|https://ecare.mohw.gov.tw/ 社安網月報,以更清楚、更實用、更有趣、更動人的資訊,串起每一個家庭與社區,帶您貼近社會安全網最真實的脈動,持續追踪並深入說明社會福利的最新政策和發展,確保您時刻掌握第一手資訊!為您提供一個全面、實用、立體的視角,使您更加了解社會安全網! 活動合作聯絡人:崔小姐 tracych50@hot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4 min
  2. 16 SEPT

    30年不見,首爾,我來了!

    沒錯,沈姐姐剛從韓國回來!上一次她造訪這座韓國的首都,當時還叫做「漢城」。 這一集,我們不只談藝術展,而是透過她的旅程,從「老大」的眼睛去看首爾在這些年裡的變化:從英文能力到交通挑戰,從消費型態到古今穿越,甚至是舌尖上的美味與「星空圖書館」的旅人體驗,帶你感受韓國的「現在進行式」。 本集亮點 世代視角對看:30 年前到今天,韓國人英文水平普遍提高,旅人互動很有感。 • 都會節奏體感:首爾人潮與車流更勝台北?「禮讓」與按喇叭的矛盾日常 • 消費「從頭」看起:美髮院洗頭價格,比台北更高?麵包店大而美,女性下午茶好去處…從小細節看生活文化 • 地標景點私心推:星空圖書館的建築與「公共美學」體驗 • 必吃名單:韓國烤肉的「火候×配料×節奏」,怎麼吃才到位 • 旅行的影響力:不只是回憶,更是把靈感與能量帶回生活的方法 藝術展覽:藝術的氛圍迷人,從國際藝術展Frieze Seoul到本地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各有特色 這一趟旅行,透過旅行的浮光掠影認識韓國社會的快速轉變。從生活文化到城市氣質,沈主播用她的觀察,帶我們一窺首爾和台北的相似與不同。 您最近一次旅行,有沒有觀察到當地人生活中的「小差異」讓您印象深刻?留言和我們分享吧!別忘了訂閱節目、打開小鈴鐺,和我們一起感受更多跨世代的旅行與生活思考。 活動合作聯絡人:崔小姐 tracych50@hot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5 min
  3. 9 SEPT

    女性,真的能「活出自我」嗎?在多重角色中,妳還記得最重要的「自己」嗎?

    「女人要為自己而活」這句話,聽起來瀟灑,但在現實中卻往往伴隨責任與矛盾。 當妳既是母親、是妻子、是女兒,還是朋友、同事……角色一刻不得閒,就是「忘了我是誰」? 這一集,我們邀請到特別來賓——前新聞主播、電視台節目部經理,如今華麗轉身成為心理諮商師的靳秀麗。 近60歲決定修習心理學,然後通過國家級考試,取得心理諮商師資格開始執業…她把「活出自我」,跨越年齡的限制,跨越職場跑道,從理想轉化為真實,也帶來新的生命內涵和意義。 本集亮點 • 從主播到心理諮商師:60歲重新開始的人生故事 • 女性多重角色的矛盾:責任與自我之間,如何找到平衡? • 為誰而活?當家庭、職場與關係退場,如何重新面對「我是誰」? • 「為自己而活」不是自私,而是勇敢為心願留一點空間 • 秀麗老師分享的個案故事:在自由與責任之間掙扎的真實縮影 • 實際行動指南:如何從小小的選擇開始,為自己踏出第一步? • 人生下半場的覺醒:還來得及重新開始嗎? 女人的一生,總是被角色定義,但在「誰的誰」之外,妳是否也能夠單純做回「自己」? 不論妳是20歲、40歲,還是70歲,這集都想邀請妳一起思考: 我「為自己而活」的那一部分,現在在哪裡? 歡迎留言分享妳的想法,也別忘了訂閱節目、打開小鈴鐺,才不會錯過我們每一次的精彩對談! 活動合作聯絡人:崔小姐 tracych50@hot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8 min
  4. 2 SEPT

    AI無所不在,生活越便利?還是越”虛假”?

    生成式AI 可以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已經成了很多人生活/工作的好夥伴! 從寫稿、整合資料,到情感諮詢、陪伴對話,甚至連夢境、親子衝突都有人交給 ChatGPT 來分析。這樣的依賴,究竟反映了什麼世代的需求? 這一集,老大「沈姐姐」與不小「Ambie」,要來聊聊 AI 帶來的震撼與矛盾: 有人靠它完成論文、有人用它參加比賽,卻引發公平性與道德爭議;有人則乾脆把它當戀愛對象,在「Replica」上打造自己專屬的「數位情人」。 當 AI 能提供陪伴與創意,我們該怎麼看待這份創造出來的「另一個真實」? 本集亮點 • 為什麼現代人更願意把心事說給 ChatGPT,而不是身邊的親人、好友? • AI 作畫、AI 寫作:參賽得獎算不算「作弊」? • Replika 的戀愛世界:自訂外表、個性、甚至小屋,虛擬親密如何改變,或者危及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 • 用 AI 寫論文交作業?如何拿捏「輔助」與「抄襲」之間的界線? • 「不小」Ambie 的一場夢,連「老大」沈姐姐都忍不住心疼,AI 又能如何參與我們的情感? AI 改變的不只是科技,更挑戰我們的價值觀。 你呢?會把心事說給 AI,還是仍會跟朋友傾吐?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也請記得按讚訂閱,並開啟小鈴噹才不會錯過我們精彩的內容喔! 活動合作聯絡人:崔小姐 tracych50@hot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5 min
  5. 26 AUG

    聽父母的?還是聽自己的? 成年子女真的成熟嗎?

    當兒女長大成人,與父母之間的關係真的就會輕鬆許多嗎? 其實,許多矛盾與衝突,常常在「成年後」才真正開始呢! 這一集,我們要來聊聊 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最容易發生爭執的四個層面: 要不要繼續同住? 要不要給孝親費? 如果父母不喜歡兒女的交往對象,該怎麼辦? 職涯的選擇,是照父母的期待還是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 「不聽老人言」,真的吃虧在眼前嗎?時代改變了,生活形態也改變了,更重要的是年輕人成長的環境和思維,也改變了,父母們好像也不得不改變呢! 老大「沈姐姐」和不小「Ambie」,不同世代的兩位主持人,從自身經驗和想法出發,針對幾個關鍵議題暢談尬聊,擦出了不少火花。 本集亮點 • 揭開「父母最在意 vs 子女最想要」之間的鴻溝 • 成年後的親子衝突,為什麼比想像中還要難解? • 父母為何老是強調結婚對象不能只「談情」「說愛」?「爸媽的慧眼」到底看重的是什麼?父母干涉太多,小心傷了親子感情。 • 都說父母該放手,但兒女也要懂得讓父母安心,創造對話的良好氣氛和增加溝通的機會,誰該多努力一些? 成年後的親子關係,妳覺得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困擾你的又是什麼課題呢?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別忘了訂閱我們的節目,打開小鈴鐺才不會錯過我們每集的精彩內容喔! 活動合作聯絡人:崔小姐 tracych50@hot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4 min
  6. 19 AUG

    因為愛,連結永遠都在! 《超高齡社會,如何面對失智症?》(下)

    當醫師診斷成真的那一刻,「失智症」不再只是心中的疑慮,而是要面對的現實。 當事人如何建立健康心態延緩症狀? 家人如何承受長久的照顧壓力? 這一集《老大不小 妳到底要怎Young?!》,主持人沈春華與 Ambie 再次邀請 榮總一般神經內科前主任、失智症研究專家劉秀枝醫師,帶我們進一步探討—— 當失智真正發生時,治療、照護與資源該如何銜接?我們又能怎麼為自己和家人預做準備? 本集亮點 • 失智症治療與新藥研發:阿茲海默症的新藥,已經引進台灣。對於新藥該如何評估,又有什麼樣的療效? · 非藥物療法,例如音樂治療、藝術治療、甚至打麻將,又能扮演什麼角色?可以如何期待呢? • 照顧現場的挑戰:劉醫師的母親和姊姊都是失智症患者,她如何觀察家屬常犯的錯誤與如何維持患者尊嚴。 • 支持與資源:長照 2.0、失智共照中心、家庭照顧者團體等,家屬應如何善用社會資源。 • 未來準備與健康老化:社會制度還欠缺什麼?年輕人該如何現在就開始預防? 「如果有一天我得了失智症,請你這樣對我……」宋思權醫師在臉書的一篇文章,引發廣大的回響。這不只是照顧的提醒,更是一份愛的告白。 失智症挑戰的不只是醫療,而是我們如何彼此扶持,在高齡社會中活出尊嚴。 希望這兩集節目,能成為你和家人面對未來的力量。 也別忘了將本集分享給朋友們,讓更多人一起學習如何以愛陪伴,並為自己的晚年提早準備。 活動合作聯絡人:崔小姐 tracych50@hot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2 min
  7. 12 AUG

    【失智症,能預防嗎?從迷思到行動!】 《認識與預防失智症》上集

    當你忘記家中的鑰匙放在哪兒?自己到底吃過藥了沒?也一再重複說過的話時,會不會暗自擔心:我是不是得了失智症? 在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的今天,失智症不只是醫學議題,更是影響家庭和社會的重要挑戰。 這一集《老大不小 妳到底要怎Young?!》,我們邀請到榮總一般神經內科前主任——劉秀枝醫師,她不僅是國內失智症研究專家,母親和姐姐也曾罹患失智症。 劉醫師將帶我們認識: 失智症是什麼?與「正常老化」有何不同?高風險族群如何自我檢測?更重要的是——它真的能預防嗎? 本集亮點 • 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人口為何快速增加? • 正常的老化和失智症是不同的,失智症也不是只有一種,包括大家比較熟悉的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和額顳葉型失智症等等。 • 誰是高風險群?遺傳與生活型態的影響比例為何? • 五大科學實證的預防策略: -動腦(加強認知功能); -運動(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不必好大喜功); -良好的社交與人際關係; -培養嗜好與新學習; -地中海型飲食與DASH飲食 • 早期警訊與檢測方法,什麼年齡該開始注意? • 打破常見迷思: ~失智症男性患者比較多嗎?No! ~失智症的風險隨著年紀越大會越高?Yes! 但年紀大不代表就會罹患失智症。 ~腦部有病變,比如出現了類澱粉斑塊,就一定會發病嗎?劉醫師分享了「修女現象研究」,給了我們出乎意料的答案! 在未知與恐懼面前,知識與行動是我們最好的防護網。 從今天開始,我們就能為自己與家人種下預防的種子。 歡迎留言分享你對失智症的疑問與預防方法,也別忘了訂閱我們的節目、給我們五星評價,打開小鈴鐺才不會錯過下集——我們將深入探討失智症最新醫療與照護策略! 活動合作聯絡人:崔小姐 tracych50@hot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3 min

About

跨世代的溝通往往充滿著誤會和碰撞,媽媽總覺得就是該這Yong!小孩不懂到底是怎Young!親子關係,世代不同看法,在這風口浪尖如何跨越代溝比較好?知名主播沈春華特地邀請了一位Z世代的年輕人,這中間又會有什麼樣的交鋒呢?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