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财经有深度

3049.聊聊不到1万亿的小米以及第三季度财报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聊聊不到1万亿的小米以及第三季度财报,来自赛艇队长。

近期小米股价从61港元高点回落至40港元左右,市值暂缩至1万亿港元,年度涨幅就剩18%了。我第一次关注小米是去年9到10月份,当时股价是20多,后面一路飙升到60上方。

从公司财务数据上看,肯定是发展越来越好了,但是经过股价的波动,很多人就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我觉得企业的股价还是要围绕着价值波动。

当一家企业价格低于价值的时候,很多看见的负面信息就已经反应在价格中了,这时就应该来看看是不是买入的机会。

简单拆一下第三季度的整体业绩。2025 年第三季度,小米集团总营收达人民币 1131 亿元,同比增长 22.3%;前三季度累计营收 3403.7 亿元,同比增幅高达 32.5%,规模持续扩大。盈利端表现比较亮眼,第三季度经调整净利润 113.1 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激增 80.9%;前三季度经调整净利润 328.2 亿元,同比增长 73.5%,实现营收与利润的同步跨越式增长。并且利润增速远高于营收增速,意味着企业赚钱能力在持续提升,背后是集团整体毛利率的持续优化。

先来了解一下第三季度小米的盈利能力,小米开始摆脱 “低端价格战” 标签,转向科技驱动的盈利提升路径。2025 年 第三季度 集团整体毛利率升至 22.9%,较 2024 年同期的 20.4% 提升 2.5 个百分点;其中核心的手机加AI分部毛利率从 20.8% 提升至 22.1%,智能电动汽车及 AI 等创新业务毛利率更是从 17.1% 大幅攀升至 25.5%,高端化战略与成本控制成效显著。尤其是大陆市场高端智能手机销量占比达 24.1%,同比提升 4.1 个百分点,4000-6000 元价位段市占率 18.9%,同比提升 5.6 个百分点,产品结构优化成为盈利增长的核心引擎。

毛利率增长的核心是产品能卖的出去,如果涨价带来的是销量下滑,那么说明产品力不行,小米目前还是在营收增长的同时实现了毛利率的提升,这对于股东是好事。

再看看小米的现金流和研发费用。截至 2025 年 9 月 30 日,小米现金储备高达 2367 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355 亿元。研发方面,第三季度研发开支91亿元,同比增长52.1%,前三季度累计研发投入 235 亿元,研发人员增至 24871人,创历史新高。

从AI大模型矩阵到澎湃O S升级,从智能汽车技术迭代到物联网生态创新,持续加码的研发投入正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在发布财报之前,小米回购注销了2700万股,基本上以每天2亿-5亿的速度在进行回购注销,这对于长期投资是有利的。回购的核心一方面是公司认为股价低估,另外一方面是账上有非常充足的现金。

再看看小米公司各业务板块,四大板块齐发力,打破增长质疑。

第一部分是手机业务,小米手机进行了高端化破局,成为小米集团的生态基石。小米手机业务已构建 “规模 + 高端” 双优势。第三季度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 4330 万台,连续 9 个季度同比增长,全球市场份额 13.6%,连续 21 个季度稳居前三。区域表现亮眼,拉美、中东市场市占率分别达 17.9%、16.9%,同比提升 1.5 和 0.5 个百分点;欧洲、东南亚、非洲市场均位列第三,市占率稳步提升。

高端化方面,小米 17 系列首月销量较上一代增长 30%,其中 Pro 及 Pro Max 机型占比超 80%,在6000元及以上国产手机中拿下销量、销额双第一,成功站稳高端市场。

虽然很多人诟病营销方面的问题,但是营销费占比并不高,销售数据也是好的。股民和消费者也不是完全重叠的用户画像。所以多看动态的销售数据。

第二部分是物联网业务,物联网业务现在保持千亿规模再增长,盈利能力领跑。

人工智能物联网业务持续巩固行业龙头地位,第三季度收入 276 亿元,同比增长 5.6%,毛利率提升至 23.9%,同比增加 3.2 个百分点。截至 9 月 30 日,人工智能物联网 平台连接设备数首次突破 10 亿台,达 10.36 亿台,同比增长 20.2%;拥有五件及以上 人工智能物联网 设备的用户数 2160 万,同比增长 26.1%。

米家 A PP 月活 1.15 亿,小爱同学月活 1.53 亿,生态粘性持续增强。智能家电工厂竣工投产,空调峰值年产能达 700 万台,打通 “设计到研发再到生产最后验证” 产业闭环,进一步提升盈利效率。

这块业务是小米未来通过AI链接各种消费电子的基石,也就是实现万物互联的核心之一,其实要求不高,稳定即可。

第三部分是互联网服务业务。

互联网服务业务收入再创新高,第三季度 达 94 亿元,同比增长 10.8%。其中广告业务收入 72 亿元,同比增长 17.4%;境外互联网服务收入 33 亿元,同比增长 19.1%,占比升至 34.9%,成为新增长极。

用户规模持续扩张,全球月活用户 7.42 亿,同比增长 8.2%,大陆地区月活 1.87 亿,同比增长 11.6%。AI 技术赋能成效显著,发布语音大模型、全屋智能方案,澎湃OS 3实现系统流畅度与 AI 交互体验双重升级,为服务变现打开更大空间。

最后一部分是小米的汽车业务,小米汽车业务呈爆发式增长,成为全新引擎。

智能汽车业务已成小米增长最强动力,第三季度 收入 283 亿元,同比增长 197.9%,交付量 10.88 万辆,同比激增 173.4%,首次实现单季度经营盈利 7 亿元。

产品矩阵成效显著,禹7 系列上市后迅速登顶国内 S U V 销量榜第一,与 苏7 系列形成 “轿车 + S U V” 双引擎格局,平均售价升至 26.01 万元,同比增长 9.0%。渠道布局加速推进,已在 119 个城市开设 402 家销售门店,209 家服务网点覆盖 125 个城市,大兴工厂产能释放助力交付提速,成为集团未来增长的核心支柱。

采用分部估值法对小米核心价值进行测算。

首先是核心业务,手机 + 人工智能物联网 + 互联网在第三季度 收入 841 亿元,前三季度收入 2715 亿元,按行业平均20-25倍 市盈率 估值,参考前三季度经调整净利润中核心业务占比,2026年对应估值约 1.2万亿元;

其次是汽车业务:第三季度 收入 283 亿元,前三季度收入 689 亿元,作为高增长新能源赛道标的,参考新势力 2.5-5 倍市盈率估值,2026对应估值区间4000亿元上下;

再看非经营性净资产:净现金 355 亿元 + 投资资产 898 亿元,按 1 倍 市盈率 估值,对应估值 1300亿元。

未来1-2年小米合理估值区间约 1.6-1.7万亿元,较当前 1.06万亿港元,存在折价的。考虑到汽车业务交付量持续增长、AI 技术落地赋能全生态、高端化持续突破三大催化剂,未来一年业绩增长有望进一步提速,估值修复空间广阔。

做个总结,尽管当前股价波动不改基本面向好,四大业务协同、三大增长催化剂加持,小米增长未到天花板。股价越跌,估值性价比越高,当前阶段应聚焦公司核心价值与长期增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