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彩云之南的家国史诗与铁路传奇——范稳长篇小说《青云梯》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办。
《青云梯》作者范稳,评论家白烨,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云南人民出版社社长李银和,共同奔赴这场文学之旅。
范稳现供职于云南省作家协会,代表作有“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其中《水乳大地》被翻译成法文出版,《悲悯大地》被翻译成英文出版。另一部反映滇越铁路修筑史的长篇小说《碧色寨》被翻译成意大利文出版。曾获第七届、八届、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第八届、十一届“十月文学奖”等。
《青云梯》是范稳的最新长篇力作。作品以云南高原一百年的交通发展史为背景,展现云南人民立志改变交通状况的历史风云和为此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从上世纪初法国殖民者用一列火车撞开了南中国的大门,到滇南人民知耻后勇、自强不息,独立修建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再到21世纪高铁高速蜿蜒在云南高原的崇山峻岭,直至在新时代为响应“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部署,打通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云南人民把铁路修到了境外。
高原上的铁路,是一条通向云端、通往四面八方、通向美好未来的天梯。作品结构恢弘大气,有丰富立体的层次。《人民文学》杂志在2025年第2、3期连载《青云梯》,并在卷首语中评价:“从个体、细节和日常入手,自始至终贯穿着的却是浓烈坚决的家国情怀。与人物同行的,是历史的演进和民族的变革,是以云南大地为样本的中国铁路自力更生的发展史。由此,《青云梯》也获得了史诗般的正大品格。”
像老工匠一样耐心写作一本书
“你不踏遍青山,阅尽人间百态,你就很难找到文学宝藏。”范稳说,《青云梯》的写作念头缘于十多年前为创作而“浪迹天涯”时的一次偶遇,当他站在铁轨上望向“个碧石铁路”时,他感到自己就像站在两个历史的节点上,“支撑这条铁路的不是雄厚的资本,而是坚韧的文化,是悠久的华夏文明在面对新挑战时那种知耻而后勇、敢为天下先的家国情怀。我当时就想,这是另一部长篇小说的题材,就像滇越铁路和‘个碧石铁路’是两条不同性质的铁路一样。我得先弄清它的第一段历史,再来面对它由此带来的某种转变。”
真正开始动笔写作是在2022年,范稳将创作《青云梯》的过程分为“三部曲”:第一年,跑遍红河州的老铁路路基、废弃火车站,采访铁路建设者后人,甚至下到高铁隧道深处采访打隧道的一线工人。第二年,埋首史料,梳理云南汉文化传承与民族交融的脉络。第三年,潜心写作、修改。
他说:“《青云梯》是我写得比较从容的作品,单是修改就花去整整一年时间。每一句对话,每一个词汇,至少在目光里过了数十遍。不断地调整结构,丰富人物,打磨语言,像个老工匠。我用写中短篇的劲头来写长篇,力争让每一段故事、每一个人物都准确、生动、形象。”
谈及书名“青云梯”,范稳解释道:“在云南修铁路,随着海拔不断升高,就像架起一座云梯;而修铁路的人不断探索、追寻现代化的生活,胸怀青云之志,也蕴含着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气质。”
这种不断探索和勇于向上的精神,也表现在范稳的创作中,从《水乳大地》到《青云梯》,范稳认为自己最大的成长和变化是写得更慢,更自信了。“更慢”是因为“要不断地查资料,一字一句,字斟句酌”,“更自信”是指“通过对地方文化的学习,在写作中,可以对不同民族的文化触类旁通”。
“这是解析一个家族百年血缘密码的书,也是关于一条铁路百年历史的漫长故事。在这个刷短视频看新闻读故事的时代,讲述一段百年故事似乎是冒险,也不讨巧。但我还是认为,有历史感的故事就像从时间纵深处驶来的一列火车,满载岁月的传奇。读到它的人,都是它的乘客。”范稳在后记中这样写道。
一部小说和一个民族的精神秘史
《青云梯》全书45万字,书中交织着四条历史线索,既写了百年铁路修建史,也写了吴、陈两个家族的百年兴衰沉浮史。它同时是一部云南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与风物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边地红色革命史。白烨认为《青云梯》是在《水乳大地》后范稳交出来的又一部出色作品,“范稳通过恢弘而精巧的结构把很多内容巧妙地整合在了一起,四个部分水乳交融,完全没有拼凑的痕迹,完成度超出我的想象”。
李洱认为《青云梯》显示出一种磅礴的气势,他用“气韵沉雄”概括小说带给他的阅读感受,并高度称赞四条线索的融会贯通使得《青云梯》具有了“史诗的品格”。“这部小说是范稳个人创作史上的一部杰作,作家实现了创作上的飞跃。《水乳大地》更多是一种异域的或者带有风情式的描述,而《青云梯》记录的是我们民族精神内部的一些东西,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部作品可供阐释的空间非常大,非常辽阔,我还需要耐心地读第二遍、第三遍。”
李银和则讲述了书中描写的那段云南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云南的这段历史,某种程度上不仅影响了中国,更影响了世界。历史学家们对这段历史不断地研究与展现,但还是首次有作家用文学的方式,以多年扎扎实实的采风和实地考察为基础,最终以一部沉甸甸的大作,来书写这段历史。范稳以作家的艺术笔法与深邃思考,做到了‘融合四史’,这是创作这部作品的难度所在,也是《青云梯》的价值所在”。
文|记者 何晶 通讯员 肖媛龄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