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飞鸿

中国寄希望于德国财长克林贝尔的来访

美中首脑韩国会谈后,中国暂停了对半导体元素的出口禁令,德国政府立即看到了来自中国的积极信号,表示了欢迎。但德国外长瓦德富尔突然临时取消十月底的访华行程,给德中关系带来波折。德国政府现在如何对待中国?德国媒体如何评估中国呢?

基民盟籍外长瓦德富尔取消访华行程后不久,访问了叙利亚,在叙利亚发表言论,说叙利亚现在“比1945年的德国还要糟”,不宜因叙利亚内战结束就遣返众多逗留德国的叙利亚人,与基民盟的叙利亚难民移民政策拉开距离,引发讨论。

瓦德富尔上任后,多次言辞不当,其外交水平很少有人恭维。《法兰克福评论报》11月8日报道说:据传瓦德富尔地位不稳——接班人名单正在流传。总理默茨在上任之初曾承诺奉行“协调一致的外交政策”。然而,他与首席外交官的搭档关系早已出现裂痕。早在五月,当瓦德富尔在土耳其外长会议上意外公开支持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提出的北约国家将国防开支提高到国内生产总值(GDP)5%的要求时,默茨当场踩刹车。默茨对这一表态毫不知情——在这之后,他在该议题上才转向瓦德富尔的立场。几周后,瓦德富尔在加沙战争问题上警告以色列政府不要以反犹主义指控来向德国施压,这一言论让党内同志摇头,也引发了基社盟的强烈批评。他当时说:“联邦政府不会被逼到一种被迫表态的强制性团结立场上。”这一表述被认为过于激烈。据悉,瓦德富尔很快对自己的措辞表示了后悔。

今年八月,瓦德富尔在播客《Table.Today》中表示,为了保障西方安全承诺而向乌克兰派遣德国士兵,“可能也会使德国不堪重负”,此言在内部被视为失言。默茨当时正准备与特朗普就乌克兰问题进行会谈,这番话显然来得极不是时候。而现在,又出现了叙利亚遣返的争论。据传,瓦德富尔地位不稳,可能的接班人是基民盟联邦议会党团主席施潘或前北威州州长拉雪特等。不过,无论在联盟内部还是在政府高层,目前几乎没有人相信瓦德富尔真的会下台。据多位关系密切的联盟人士透露,总理没有任何重组内阁的打算。

《慕尼黑墨丘利报》11月5日表示:在瓦德富尔取消访华行程的轰动事件后,中国现在寄希望于德国社民党籍财长克林贝尔的来访。瓦德富尔关于台湾的言论尤其激怒了中国。北京方面显然要求瓦德富尔对其言论做出解释,否则,在他原定于10月底的访华行程中,除了与中国外交部长会晤外,将不再安排其他任何行程。瓦德富尔拒绝了这一要求,并在短时间内取消了此次访问。这成为中德关系的一个低谷。尽管此次访问将被重新安排,但瓦德富尔和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于11月3日还是通了电话。德国外交部发言人随后称此次通话“非常好,富有建设性”。然而,北京方面的态度却不那么温和。王毅外长表示,德国不应搞“麦克风外交”,也不应发表与事实不符的无端指责。如此清晰的表态,在中国实属罕见。瓦德富尔何时访华仍未可知。德国总理默茨的访华计划也尚未确定。

据报道,默茨支持瓦德富尔的取消行程。今年1月,甚至在他就任之前,他也曾严厉批评中国。默茨当时在科尔伯基金会的一次演讲中表示:“俄罗斯和中国正在积极反对多极秩序。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反民主专制轴心,它们正在挑战我们的民主制度。”但执政联盟伙伴社民党却对瓦德富尔提出尖锐批评。社民党议会党团外交政策发言人阿迪斯·艾哈迈托维奇告诉《明镜周刊》,此举发出了一个不利信号:“尤其是在全球局势紧张的时期,与中国进行直接对话至关重要。” 德国财长拉尔斯·克林贝尔计划11月中旬访问北京,将成为访华的德国政府最高级别官员。

在瓦德富尔事件之后,中国很可能寄希望于克林贝尔的来访,并借此机会改善两国关系。事实上,双方关系已经出现缓和的初步迹象。例如,北京刚刚于11月3日将德国公民的免签入境政策延长了一年;此外,北京近期还放宽了对稀土和半导体的出口限制。然而,德国存在被勒索的风险,而且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上风。德国对此几乎没有应对之策,尤其是在各方立场不一致的情况下。

《柏林日报》表示,德国黑红联盟计划成立“中国委员会”,重新审查对中国的依赖关系以及对关键基础设施的投资问题,这显示,德国眼中的对华贸易是艰难的。

德国媒体普遍认为,美中首脑韩国会晤显示了势力还在继续向中国推移。但德中关系会怎么发展,还有许多变数。德国总理默茨11月6日在总理府与钢铁行业代表会晤后表示,支持优先使用本国生产的钢铁,并赞同欧盟限制特别是来自中国的钢铁进口的提议。他说,面对美国征收关税和来自亚洲的廉价钢铁,“我们必须保护我们的市场,也要保护我们的制造商”。这意味着在钢铁问题上,中国和德国及欧盟还会有交锋。

在抵制全球变暖问题上,柏林的《日报》说:谢谢中国。该报认为:中国让应对全球变暖的斗争看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希望。能源始终是权力的核心。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都凭借庞大的石油储备对盟友施加影响。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推动的缓和政策得以实现,部分原因正是苏联需要西德的工程师、贷款和钢管来开发西伯利亚的天然气资源。如今,权力正逐步转移——转向中国。2024年,中国新增的太阳能装机容量是欧盟的四倍,风电装机容量是欧盟的六倍,总计达到1200吉瓦。国际能源署(IEA)早在2021年计算过,如果世界要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全球风能与太阳能每年需新增装机容量1020吉瓦。而中国在2024年就达到了360吉瓦的年新增规模,其中大部分来自太阳能。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爆发式发展令化石能源企业和依赖化石燃料的国家(如美国)陷入恐慌,从而加剧了化石阵营的反攻。首次,化石能源不仅在战略与未来规划的战场上失利,也在当下的现实中败退。正是因为中国的存在,使得应对全球变暖的斗争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胜算。尽管特朗普破坏了IMO协议,称气候保护为“绿色新骗局”,并在美国禁止风能与太阳能项目。但能源即权力——而中国懂得如何掌握能源。中国国内市场如今被太阳能板和电动车淹没——价格低廉、竞争激烈,许多企业亏损严重,只得拼命寻找出口市场。2024年,中国出口的太阳能设备、电池和电动车数量之多,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速减少了约1%,相当于抵消了澳大利亚全年的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