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面臨嚴峻挑戰 。最新的9月份採購經理指數(PMI)繼續低於50(本月為49.8),這已是連續第六個月處於榮枯線以下,反映製造業處於收縮狀態 。
中國製造業和整體經濟承壓的主要原因包括:
* 內需不足:中國自身無法單靠內需來消化產能 。
* 去槓桿化未解:房地產泡沫爆破已四年多至五年,但去槓桿化情況仍未解決,導致內需無法提振 。
* 貿易戰的衝擊 ,出口難以增加,且多國(如美國)開始有貿易防範心態 。
發改委公布推出5000億人民幣政策性金融措施,旨在促進幫助地方在基建和金融服務業上「重新啟動機器」。中央政府明顯不願將地方債務負擔轉移到中央,所以資金的性質是貸款,而不是中央撥款給地方派發財政補貼。
雖然發改委稱5000億人民幣政策性金融措施屬於「準財政措施」,但由於還錢的主體是地方政府而非官員個人,且權位變動不確定,地方官員傾向於看重眼前的利益,而非長遠的問責性,這使得5000億的「借款」設定難以有效制約貪腐和資金濫用,亦難免造成以下問題:
* 貪腐風險:地方官員可能批專案向中央借錢,承辦商將錢放入口袋,官員收受回佣,最終地方政府還不了錢,官員卻可能已轉移資產至海外 。
* 重複失敗經驗:這屬於當局最擅長但效用有限的「堆砌鋼筋水泥」的凱因斯政策,如2009年「四萬億」措施的長期效果不佳 。
中國社會結構性與長期性挑戰
除了經濟數據,中國經濟還面臨什麼長期結構性問題?
* 城鄉差距巨大:一、二線城市先富起來,但仍有十億八億人處於相對低收入、低教育水平,在當前世界環境中缺乏競爭力 。
* 中低收入群體資產被鎖死:房地產泡沫破裂後,許多在中低線城市購房的中低收入群體資產被鎖在其中 。
* 「低端人口」問題:政府必須限制農村貧窮人口自由流動,因大規模流竄會被視為社會動亂的潛在因素 。
* 年輕人就業艱難: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也很有問題,社會流動性大減。
* Q7: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對經濟政策執行有何影響?
中國根本困境在於社會存在嚴重的扭曲,加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使得中國一直以來無法突破「內捲」的問題。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Monthly
- Published1 October 2025 at 01:03 UTC
- Length11 min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