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世民聲音專欄

以我的名字呼喚我

西方系統對姓 (Last Name/Family Name) 和名 (First Name) 的劃分,與亞洲各國習慣有所不同;而許多香港人的名是雙字,但當填寫 First Name 時,系統可能只擷取第一個字,造成名字被不完整或錯誤記錄。例如名為 Tai Man Chan 的人可能只被系統識別為Tai。

各種公共服務之間的身分資料無法連通;例如「大寶」(Tai-Bo) 發現其 MyGov 系統無法串聯 Medicare(醫療)、ATO(稅務)和 Centrelink(社會福利)等服務,原因是各部門對其名字的拼寫、分割(如是否含連字符號 hyphen)或欄位歸屬(First Name, Middle Name)的處理不一致。

此外,許多族裔的命名規範與西方的「名-中間名-姓」結構有所不同:

* 越南裔: 可能帶有性別提示詞,如女性的「氏」(Thi) 和男性的「文」(Van),這些詞常被系統誤認為名字的一部分或姓氏。

* 印度裔/其他文化: 有些人可能基於種姓制度或其他原因只提供單一名字或沒有傳統姓氏,導致系統被迫將名字複製到姓氏欄位,或使用「First Name Not Available (FNNA)」之類的預設值,造成記錄混淆。

* 女性婚後姓氏: 西方女性常見婚後隨夫姓、離婚後復原姓,以及使用複合姓氏(如林鄭月娥),這些頻繁變動或複合名稱也增加了系統識別的複雜性。

這種僵化是歷史沿革的結果。早期的文書檔案制度,尤其是在電腦化之前,必須設計出「最大公因數」的欄目(如 First Name 和 Last Name)來處理大多數人口的命名結構。電腦化時,程式設計師只是依循紙本表格來設計資料庫,導致這種缺乏彈性的結構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姓名從來都不是有效的識別方式。一來姓名容易重複(撞名)、容易更改(轉名),且一個人可能有不同的別名或綽號。這導致系統不得不依賴其他識別碼。

更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政府或機構發放的 Unique Identifier(唯一識別碼);例如美國的 社會安全號碼 (SSN) 和澳洲的 Centrelink 檔案編號或稅號 (Tax File Number) 都是被設計為獨一無二且相對穩定的編號,有利於跨部門服務的串聯。

但是從網路和社交媒體中的應用,Email 地址和 Unique Handle (如 Twitter 或 IG 帳號) 也已取代傳統姓名,成為日常的識別方式。這個現象也是這個時代之下的一種轉變。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