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最新的就業數據顯示,失業人數意外增加了 14000,而職業空缺同時減少 66000;兩項指標同時出現,意味勞動力市場正在惡化,即「有人找不到工作,企業不願意聘請人」 。
德國經濟亦已出現衰退跡象;今年第二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縮 0.3% 。整體失業率仍維持在 6.3% ,無論是消費還是工業生產都明顯走弱 。另外,德國決定完全放棄核能並轉而依賴進口天然氣 ,也是導致其近年來面臨沉重成本壓力的原因之一 。
但與此同時,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表示,現在看來整個歐洲的通脹相對溫和 ,這言下之意是為實施寬鬆信貸政策以刺激經濟提供更多空間 。但儘管歐洲央行可能推行寬鬆政策,由於歐洲不像美國那樣擁有一個有效率的資本市場 ,寬鬆的信貸政策不一定能使資金有效流入實體市場 ,導致經濟復甦的效力相對較弱 。
更核心問題是,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究竟是為誰服務?因為歐洲是個很大的地方,整體數字的「沒事」不代表成員國面臨的特殊問題能被解決 。
全球經濟展望
至於美國,雖然股市仍處於歷史高位 ,但股市可以不反映經濟,主要因為資金高度集中於少數幾隻權重股 。這些大股的表現不反映一般的經濟狀況 。與此同時,零售股和一般消費類別的股票則反映出經濟的疲態 。
世界銀行(World Bank)最近亦下調 2025 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 。預期已從年初的 2.8% 下調至 2.3% 。這是一個明顯的、大幅度的縮減 。
目前全球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是走入低增長的狀態 。更重要的是,世界正進入「滯脹」 時代 ,即:
* 經濟增長放緩
* 生活成本(通脹)上升
在低增長或滯脹環境下,社會會出現權力和利益的固化 。對於社會下層想上流的人群,將面臨巨大的壓力 。這容易造成社會怨氣,輕則出現如中國的「躺平」現象 ,或美國、歐洲的「大辭職潮」(Great Resignation) ,重則可能導致動亂或革命 。
在經濟淘汰賽中,每個階層向下流動的機會,都大於向上流動的機會;現在的環境那怕是傳統上「上了岸」的有錢人或大家族,也可能出現爆煲。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資料
- 節目
- 頻率每月更新
- 發佈日期2025年10月1日 下午1:00 [UTC]
- 長度18 分鐘
- 分級兒童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