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政府在 2025 年 10 月 1 日進入停擺狀態(Shutdown),主因是聯邦政府的財政年度從 10 月 1 日開始,而由於國會未能達成預算共識,導致政府無法獲得新的撥款授權。這次是美國自 1980 年代以來的第 23 次停擺,影響範圍包括國家公園、部分監管機構和行政部門的運作。
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估算,約有 75 萬名聯邦僱員須放「無薪假」,不過他們在復職後會被補發薪水,因此停擺對財政並沒有實際節省效果,只是延後支付。對經濟而言,若停擺時間短,影響通常有限,但若持續超過數週,則會影響 GDP 增長與消費信心。2018–2019 年那場長達 35 日的停擺,曾拖累美國 GDP 成長約 0.1–0.2 個百分點。
美國財政的結構性危機不在於短期的停擺,而在於長期債務與赤字問題。2025 年美國聯邦債務總額已突破 36 兆美元,約佔 GDP 的 123%。其中超過三分之二屬於「非自由支配開支」(non-discretionary),尤其是社會安全(Social Security)和醫療保險(Medicare)。根據社會安全理事會(Social Security Trustees Report)的預測,社保信託基金可能在 2033 年耗盡,屆時只能支付承諾福利的 77%。若不改革,醫保與社保將成為長期赤字的最大推手。
財政改革的途徑不外乎「削減開支」或「增加收入」。前者包括限制福利增長、調整退休年齡或削減醫療補貼,但政治阻力極大;後者則可能包括增稅、提高關稅、甚至調整簽證與移民費用。CBO 預測,到 2035 年,美國的淨利息支出可能超過國防開支,成為最大單一支出項目,這將嚴重擠壓政府的政策空間。
在債務上限方面,2025 年 7 月國會通過的《Big and Beautiful Act》將債限從 36.1 兆美元提高至 41.1 兆美元,暫時推遲了「X日」的到來。所謂「X日」是指美國財政部耗盡「非常措施」後,現金流不足以支付國債利息與其他義務的日期。
美國信用評級在過去十多年來多次受挫。2011 年,標準普爾(S&P)首次將美國主權評級由 AAA 降至 AA+,引發所謂「黑色星期一」,道瓊工業指數單日大跌 634 點。2023 年,惠譽(Fitch)再度下調至 AA+,理由是財赤惡化與政治僵局。2025 年 5 月,穆迪(Moody’s)也將美國評級降至 Aa1,美國正式喪失三大評級機構的最高評級地位,意味著美債的「無風險」地位受到挑戰,未來融資成本可能逐步上升。
市場普遍仍相信「常態會繼續」。從債市反應可見端倪:在停擺期間,長期美債殖利率不升反跌,10 年期美債從 4.6% 降至約 4.1%,創下近年來最大跌幅之一。這顯示資金仍湧入美債避險,反映出即使美國財政狀況惡化,全球資本市場仍將美國視為「最後的避風港」。換句話說,儘管美國赤字問題嚴重,但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當中,美國仍不是「沉得最快」的一艘船。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Monthly
- Published1 October 2025 at 18:34 UTC
- Length22 min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