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清华播客:对话清华学者

119 根本停不下来!为何我们不得不“内卷式学习”?

导语

学习,这个我们从小听到大的词,似乎总是与“进步”“成长”紧密相连。但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我们总在不停地学习,甚至陷入“内卷”的漩涡?付费自习室的兴起、下班后的考证热、失业后的技能提升——这些看似个人选择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逻辑与文化密码?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陈昶文,听他带我们重新审视这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词——学习。

嘉宾简介

陈昶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水木学者。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兴趣为传播与社会发展、媒介技术的文化政治。

️时间轴

00:00 两个“老学习人”的会面

02:37 学习背后还有“权力结构”?

04:52到底啥是“业余学习”?

06:21 付费自习室:内卷的空间象征

09:45学习是一种劳动力再生产 

12:04 没工作但吃穿不愁,你还会焦虑吗?

16:25 马云叫“老师”,失业叫“毕业”:学习话语如何被用来模糊剥削本质

27:46 关于学习的意识形态,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

31:43 都“上岸”了,为什么还要学?自习室里的体制内学习者 

34:53 不确定性面前,留给大家的就剩学习了?

37:27 内卷式学习:学习的痛苦如何被美学化

40:42 连锁与个体经营自习室的差异,空间设计如何服务于“沉浸”。

44:00 在自习室里做田野,我可能影响到ta的宏伟计划了

48:19 下岗潮与企业家

53:37 技术官僚式学习:80年代的人才话语 

57:10 文凭社会与内卷的起源 

58:42 毛时代的学习:脑体结合、工人学哲学

01:09:57 你的博士论文为什么要倒着写?

01:15:09 当一个只懂法语的老师要去教一群只懂荷兰语的学生学法语

01:18:48 谁该学?学什么?怎样学?

本期主播

王立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人文清华”联合制片人

本期提到

理论概念

泰勒制:劳动分工体系,将复杂劳动拆解为简单环节

鞍钢宪法:毛泽东时代提出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工业管理模式

朗西埃的“无知的教师”:知识平等理念,反对教师作为知识权威

著作与学者

阿尔都塞《再生产》:讨论意识形态如何再生产

朗西埃《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提出教育中知识平等的理念

影视作品

《请回答1988》(韩剧):剧中出现的共享自习室场景

《天下无贼》(电影):“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的台词出处

歌曲

《从头再来》(刘欢):90年代下岗潮时期的代表性歌曲

杂志与档案

《人才》杂志:80年代兴起的人才学研究刊物

《自学》杂志:80年代鼓励自学的刊物

名人名言

张之洞:“窃为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理在学”

毛泽东:“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一些照片

1996年上海再就业服务中心组织开展技能培训考试(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1997年上海闸北区再就业服务中心(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2018年天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1年湖北高考武汉市第十五中考点(图片来源:楚天都市报)

2024年“国考”南京林业大学考点(图片来源:新华网)

成都的付费自习室(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上海的付费自习室(图片来源于网络)

沈阳农业大学2024届毕业生春季校园招聘会(图片来源:沈阳农业大学官网)

下岗工人看工厂爆破烟囱(图片来源:电影《钢的琴》)


幕后制作

主播:王立斌

剪辑:王立斌

责编:张琳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人文清华”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订阅“人文清华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