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户外品牌始祖鸟因赞助艺术家蔡国强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脉开展 “升龙” 烟花爆破活动,从 “中产精英户外标配” 沦为 “全民声讨的生态破坏者”。
这场被定义为 “自毁型营销” 的危机,不仅让品牌数十年积累的信任荡然无存,更暴露了企业在决策、价值观落地、风险管控上的系统性漏洞,成为营销界极具警示意义的负面范本。
共谈嘉宾:
钱峻 — 营销科学艺术家 MSAI 联合主播/MSAI M360 创+平台创始人
杨志华 — 品牌实战派专家/钱钱品牌局 联合主播
谭北平 — 营销科学家 MSAI联合主播 / 秒针营销科学院院长
莫胜晖-MSAI 营销科学家
Angela M360智库顾问
Kant M360智库副总
SHOWNOTES
1:21 始祖鸟喜马拉雅“升龙”事件引发争议,品牌公关又被提上议程。
2:37 始祖鸟喜马拉雅“升龙”事件事件背景与舆论发酵过程梳理
4:14 始祖鸟作为户外品牌对自身品牌定位、价值观与信念系统彻底破坏。
9:38 公众对‘特权暴力’的愤怒:品牌凭借资本与艺术家光环破坏生态。
10:48 公关文后实际生态破坏严重,品牌缺位加剧众怒。
13:29 AI作为决策辅助工具,在创意评估阶段可以进行‘道德判断’。
17:52 始祖鸟品牌信念系统的虚设与执行脱节。
22:01 始祖鸟只追求博眼球效应,重视短期投入忽视社会责任。
25:39 始祖鸟品牌DNA仍在,有机会修复,但须优化决策流程。
28:26 始祖鸟要有实质性补救措施,更要有长期的承诺。
30:47 始祖鸟必须拿出‘真金白银’百亿级投入,重新赢得信任。
一、事件回溯:从 “艺术营销” 到 “生态丑闻” 的 3 天失控链
始祖鸟此次危机的发酵,并非偶然爆发,而是品牌对风险漠视、对公众情绪无视的必然结果,其时间线清晰呈现了 “失误 - 敷衍 - 失控” 的恶化路径。
1. 9 月 19 日:盲目启动,错估风险
事件初始,始祖鸟以 “生物可降解材料”“获县乡三级审批” 为宣传支点,将海拔 5500 米的喜马拉雅爆破活动包装成 “艺术与自然的融合”。
艺术家蔡国强工作室更用 “大闹天宫” 形容创作,完全忽视两大核心敏感点:一是喜马拉雅山脉在藏民与大众心中 “神山” 的文化神圣性,二是高原生态极其脆弱、一旦破坏难以修复的自然属性。
此时品牌沉浸于 “国际艺术家 + 稀缺场景” 的营销幻想,未做任何风险预判与公众沟通铺垫。
2. 9 月 20 日:敷衍回应,激化矛盾
面对公众对 “生态破坏” 的初步质疑,始祖鸟客服仅以 “符合环保标准” 四字回应,未提供任何环保检测报告、垃圾回收方案等实质性证据。
这种 “避重就轻” 的态度,让原本零散的不满开始聚集 —— 网友质疑 “符合哪国标准?谁来认证?”,户外圈人士更是直指 “违背无痕户外的基本准则”。
3. 9 月 21 日:双标道歉,彻底失控
日喀则市政府成立调查组赴现场核实,迫使始祖鸟与蔡国强工作室发布道歉声明,但两大问题彻底点燃舆论.
一是 “责任甩锅”,双方声明对事件定性存在偏差,互相推诿;二是 “中外双标”,国内声明仅提 “配合整改”,海外声明却称 “不符合品牌价值观”,将责任完全推给艺术家。
更讽刺的是,后续网友实地探访发现,山间仍遗留大量烟花残渣,所谓 “垃圾回收” 未落实,最终由牧民与环保志愿者自发清理,“品牌花钱搞艺术,民众买单擦屁股” 的反差,让公众愤怒达到顶峰。
二、危机根源:三重核心矛盾的全面爆发
始祖鸟此次翻车,并非单一环节失误,而是品牌长期背离初心、内部机制失效的集中体现,核心可归结为三大矛盾。
1. 品牌定位与用户圈层的背离:从 “户外信仰” 到 “精英标签”
始祖鸟最初以 “专业户外装备” 立足,核心用户是践行 “无痕出行” 的户外爱好者 ——20 年前,户外圈就有 “带走所有垃圾、不踩脆弱植被” 的共识。
但随着品牌在国内走红,其定位逐渐转向 “中产精英身份象征”,一件冲锋衣售价 6000-8000 元,核心用户从 “户外玩家” 变成 “追求格调的消费者”。
更致命的是,品牌团队也随之 “变质”,正如行业分析师莫胜辉所言:“现在的始祖鸟团队,真正的户外爱好者寥寥无几”,缺乏对户外精神的同理心,自然无法预判 “高原炸山” 对核心圈层的刺痛。
2. 价值观口号与实际行动的割裂:“环保” 沦为墙上标语
始祖鸟的品牌手册、广告大片中,“热爱自然”“可持续发展” 是高频词,但此次事件彻底暴露其价值观的 “悬空”。
活动前,未评估烟花爆破对 5500 米海拔植被的破坏(高原草皮恢复需数十年);活动中,未采取任何生态保护措施;活动后,未履行 “环保承诺”,让垃圾遗留山间。
这种 “说一套做一套”,让品牌的 “环保人设” 瞬间崩塌 —— 公众不相信一个连 “垃圾都不清理” 的品牌,会真正践行可持续发展。
3. 决策机制的傲慢与科学评估的缺失:“领导拍脑袋” 取代风险管控
据业内推测,此次活动预算高达 1000-3000 万元,却未投入哪怕十分之一用于前期风险调研。
“若引入 AI 决策辅助,100% 的 AI 会否定这个方案”。AI 的 “理性判断”,恰恰反衬出品牌决策层的傲慢。
一是迷信 “特权”,认为品牌有资本、有资源搞定审批,无视 “泰山、黄山等景区均禁放烟花” 的常识;二是盲从 “权威”,因合作方是国际知名艺术家,便放弃对活动合理性的审视,“不敢说不、不愿否决”,最终酿成大错。
三、救赎路径:“重生” 的四大核心动作
尽管危机严重,但始祖鸟并非毫无挽回余地 —— 其母公司安踏的资本实力、品牌自身的 “户外 DNA” 仍是基础。但想要重建信任,必须摒弃 “公关话术”,用 “苦行僧式” 的实际行动弥补过错。
1. 生态补偿:以 “真金白银” 修复环境,接受公众监督
立即止损 + 实质性补偿。始祖鸟需委托第三方权威机构(如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开展生态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投入专项资金 —— 参考活动预算,生态修复资金至少需 1 亿 - 3 亿元,用于植被补种、土壤改良、垃圾彻底清理。
同时,需每月公开资金使用明细、修复进度,邀请牧民代表、环保组织参与监督,避免 “环保补偿” 沦为新的营销噱头。
2. 流程重构:建立 “价值观一票否决制”,杜绝决策傲慢
此次事件暴露的流程漏洞,本质是 “品牌理念让位于资源特权”。
未来始祖鸟需在内部建立严格的 “活动审核机制”:任何营销活动,无论合作方是国际艺术家还是顶流明星,只要与 “环保”“户外精神” 相悖,必须一票否决。
同时,将 AI 纳入决策环节,在创意阶段就对文化禁忌、生态风险、公众情绪进行全面评估,避免 “拍脑袋决策”,让科学取代傲慢。
3. 圈层回归:重回户外圈,重建情感连接
始祖鸟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源于 “户外基因”。
品牌需放下 “精英身段”,重新走进户外圈:一是与民间环保组织合作,支持 “无痕户外” 项目(如为徒步者提供环保垃圾袋、组织高原清洁志愿活动);二是邀请资深户外博主参与产品研发与活动策划,让真实用户的声音进入决策层;三是组织员工参与高原生态修复,让团队亲身感受 “自然敬畏”,重塑对品牌理念的认知。
4. 长期承诺:将环保纳入品牌战略,而非应急公关
短期补救不足以重建信任,始祖鸟需将 “环保” 从 “公关手段” 升级为 “战略核心”:比如设立 “高原生态保护基金”,每年投入营收的 1% 用于生态保护。
推出 “环保产品线”,采用可回收材料,公开产品碳足迹。
定期发布《品牌可持续发展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只有让环保成为品牌的 “日常动作”,而非 “危机后的临时表演”,才能真正赢回公众信任。
四、行业警示:营销的本质,是对价值观的坚守
始祖鸟 “喜马拉雅升龙事件”,给所有品牌敲响了警钟:在流量时代,“博眼球” 的营销或许能带来短期热度,但唯有坚守价值观、尊重用户与社会利益,才能实现长期增长。
对于户外品牌而言,“对自然的敬畏” 是生存根基;对于所有品牌而言,“言行一致” 是信任底线。若始祖鸟能以此次危机为契机,彻底重塑品牌内核,或许能重新回归 “户外标杆”。
若仍沉迷于资本特权与短期利益,那么这场 “自毁型危机”,终将成为压垮品牌的最后一根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weekly
- Published1 October 2025 at 00:16 UTC
- Length34 min
- Episode1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