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小鸟要筑巢,我们改造出租屋,是想多一点安全感与掌控感。”网友“想要花盆”在小红书上记录着自己的改造日常。在她那间8平方米的出租屋里,没有逼仄、拥挤的压抑,取而代之的是安心、舒适的松弛感,以及藏在细节里的生活热爱与期盼。
在抖音,#出租屋改造#话题播放量超21亿次,参与人数3.4万;而在小红书上,#租房大改造#相关笔记浏览量更飙至35亿。这届年轻人,既然住不起大平层,便索性把出租屋“爆改”成理想小窝。
拒绝“凑合住”
出租屋变“理想家”
如今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爆改出租屋”早已不是零星分享,而是成了一股生活潮流——不少年轻人用镜头记录下从“家徒四壁”到“温馨舒适”的改造历程。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多位“95后”租房改造博主发现,他们的初衷出奇地一致:拒绝“凑合住”,努力把租来的房子经营出“家”的归属感。
来自广州的博主“我是馒头”,经常在小红书平台上更新自己20平方米小单间的改造日常。今年她特意养了彩叶芋、秋海棠等热带植物,给小屋添了一抹鲜活色彩。“看着它们一点点发芽、长叶,每一次细微变化都带来惊喜。”不少受访者也提到,幸福感会在改造中一点点攒起来,住在自己喜欢的房间里,连每天醒来的心情都是亮的。
对他们而言,改造更是一段充满创造与表达的旅程。博主“羽鹿的家”对此深有体会,她直言,最得意的改造成果是客厅墙面设计,从挑选每一幅挂画,到亲手钉上每一块置物架,架子上还摆放着旅行途中淘回的小物件,这都是她审美理念的独特表达。就像其账号简介里写的那样,“北漂养成租房博主,建自己的城堡,造自己的宇宙”。
作为一名“独居沪漂”,博主“魚眼睛”则为自己设计了粉绿配色的梦核复古风浴缸。原本不起眼的角落,瞬间有了老电影般的叙事感。用色彩与旧物,给生活赋予独一份的仪式感。
低成本攻略
二手淘货+亲手DIY
给原本“空空荡荡”的出租屋来一场华丽变身,既要花心思、耗精力,也得有一定金钱投入。那么,如何用有限预算实现“最优改造效果”?记者发现,多位受访者的改造花费在1000到4000元之间。
聊起省钱妙招,几位受访者都不约而同提到“二手闲置”。除了在闲鱼等交易平台上购买改造用品,有人还会在线下淘二手家具。博主“魚眼睛”的出租屋改造成本为3000元左右,她建议,改造前可通过房屋中介询问其他租客是否转售二手家具,“中介业务辐射范围通常较为集中,比起线上渠道,这样找二手家具能有效缩短空间距离,提升便利性”。
自己动手也是降低成本的一大法宝。博主“羽鹿的家”改造时,亲手做了窗帘和门帘,既省了购置成本,又能完美贴合空间风格;家具也不买成品,而是分开买材料自己组装,把性价比拉到最高。她笑称,改造时虽然很累,但一旦上手就不愿半途而废,完工后只觉得“太值了”!
重新定义“筑巢”
打破“租客=漂泊者”刻板印象
房子是租的,但生活不是。
“出租屋改造风潮,是社会结构变迁、代际价值观转型与社交平台共振的产物。”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现象恰恰折射出年轻人对“生存与生活割裂”的反抗。在城市化加速、住房市场转型的当下,社会流动性增强与职业路径的不确定性,让租房从“过渡选择”成为“长期生活方式”。
王鹏进一步解释称,年轻人不愿被“租客=漂泊者”的刻板印象定义,便转而通过改造空间对抗租房带来的焦虑。用低成本的风格化装饰、亲手打造的居住环境,在动态变化的生活里寻找稳定支点,满足归属感、安全感、掌控感。这种转变,也标志着“家”的定义从“资产属性”回归“生活本质”。
社交平台则进一步放大了这份情绪共鸣。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告诉记者,社交平台显著加速了出租屋改造风潮的普及。“影响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改造案例展示降低了尝试门槛,二是DIY教程与平价好物分享形成了改造方法论,三是社区互动产生了持续创作的激励。”但也要注意,平台算法可能会助推过度消费或同质化改造,他提醒“年轻人需要保持理性判断”。
从一人一室的微小改造,到千万人参与的生活潮流。在有限空间里,年轻人用创意与热情重新定义“筑巢”:不是盲目跟风,而是主动选择;不是将就度日,而是认真生活。
文 | 记者 黄颖琳 实习生 黄韵旬
图 |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