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诺贝尔文学奖刚刚揭晓!由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获得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9日19点正式揭晓,由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获得。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匈牙利作家。2015年布克国际奖得主,代表作《撒旦探戈》、《反抗的忧郁》等。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是匈牙利著名小说家和编剧,1985年发表的处女作《撒旦的探戈》即为他带来巨大的声誉,1994年与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合作改编成7小时的史诗电影《撒旦探戈》,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曾获得德国年度最佳文学作品奖和科苏特奖,主要作品有《战争与战争》、《反抗的忧郁》等。2015年,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的作品以后现代主义小说与反乌托邦、忧郁主题而闻名,风格特点为复杂的长句和后现代的结构形式。作为出生于东欧的50后作家,卡撒兹纳霍凯不可避免地卷入到苏东知识分子的惯常套路中:思考、叛逆、对抗体制、流亡西方。在他看来,匈牙利人的遭遇是军警、惩罚、禁锢与囚笼,20世纪90年代后,失落、物欲、幻灭与苍白成为笼罩一切人的悲剧。

■ 近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览

2024年:韩国作家韩江

获奖理由:“以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的脆弱性。”

代表作品:《素食主义者》《少年来了》《不做告别》

2023年:挪威剧作家约翰·福瑟

获奖理由:“创新的戏剧和散文,为不可言说的事情发声。”

代表作品:《名字》《一个夏日》《死亡变奏曲》

2022年: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

获奖理由:“因她的勇气和临床的敏锐性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

代表作品:《悠悠岁月》《位置》《一个女人

2021年:坦桑尼亚作家Abdulrazak Gurnah

获奖理由:“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文化和大陆之间的鸿沟中难民命运的同情,以及毫不妥协的洞察。”

代表作品:《天堂》《荒漠》

2020年: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

获奖理由:“她用无可辩驳的诗意嗓音,以朴实的美感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代表作品:《阿喀琉斯的胜利》《野鸢尾》

2019年: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获奖理由:“他兼具语言独创性与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围和特殊性。”

代表作品:《骂观众》《卡斯帕》《试论疲倦》

2018年: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丘克

获奖理由:“她叙事中的想象力,充满了百科全书般的热情,这让她的作品跨越文化边界,自成一派。”

代表作品:《镜子里的城市》《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2017年: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

获奖理由:“在伟大情感的小说世界中找到现实世界与虚幻深渊的连结”。

代表作品:《长日将尽》《别让我走》《被埋葬的记忆》

2016年: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

获奖理由:“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

代表歌曲:《答案在风中飘》 《时代在变》《像一块滚石》

2015年: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获奖理由:“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代表作品:《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2014年: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获奖理由:“用记忆的艺术展现了德国占领时期最难把握的人类的命运以及人们生活的世界”。

代表作品:《星形广场》 《暗店街》 《青春咖啡馆》

2013年: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

获奖理由:“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代表作品:《逃离》《快乐影子舞》《爱的进程》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

获奖理由:“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代表作品:《红高粱》 《酒国》 《丰乳肥臀》

【链接】

2011年,著名汉学家、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曾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谈及中国文学与诺奖的关系、中国文学的世界传播等话题。

以下是访谈内容——

好的作品需要好的翻译

羊城晚报:您在1985年当选瑞典学院院士,18名院士中,是否只有您精通中文?如果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中没有懂中文的人,中国作家就完全没有可能获诺贝尔文学奖了?

马悦然:我当瑞典学院院士有很多工作要做,我的任务不仅是给中文作家弄到诺贝尔文学奖。世界上的语言很多,可能多到几千种吧。要求瑞典学院的院士们必得学会几千种语言,为的是比较公平地颁发诺贝尔文学奖,是不是有一点太过分?瑞典学院的院士可以掌握欧洲德文、法文、英文、西班牙语等几种主要语言,对于院士不懂的语言,也会请其他语言的文学专家翻译,或者做评论。比如1968年日本川端康成得奖以前,不仅是邀请专人翻译,也经过日语文学专家评论、研究长达八年的时间。这些为了语言译本的专业问题,确实花费漫长的时间去准备,但这样的准备工作是必须的。

我要再度说明,并不是由我翻译的中文作家才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不是必须要翻译成瑞典语,才能得奖。我的同事们他们可以同时阅读中文作家好几种不同语言的译本,只要是中文作家出版上述的几种语言译文,瑞典学院的图书馆一定购买,每周四开会以前摆好在图书馆房间里,我们很方便立即拿回去阅读。

我多次强调好的文学作品需要好的翻译,而且翻译家必须要有好的文学修养,向作者与读者负双重的责任;这样的文学价值特别会彰显在我们的工作里头,如果每位翻译家能秉持这样的信念,忠实呈现中文作家作品的价值,今天的世界文学就会更进步了;我还想借这个机会说明,现代中文作品的翻译一直到这几十年才开始有比较多的译文跟译本的出现,杰出的翻译家还是太少了。瑞典从事翻译现代中文作品的专家只有陈安娜和我两个人。

中国作家未能获奖问题在于译本

羊城晚报:目前身处大陆的中国作家一直未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您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去补救?

马悦然:我更愿用“中文作家”这个名称。你应该知道,中国的文学发展从1942年一直到现在受到什么样的制约。反右派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有多少作家与诗人受迫害?反精神污染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诗歌有什么影响?不能看高的小说和戏剧对中国文学发展会有什么影响?真正的问题还是在译本,只要好的译本足够充分,那就是时候到了。

羊城晚报:您认为中国文学有没有过比较好的或最好的时期?

马悦然:我在这儿不谈我自己非常欣赏的中国古代文学,只谈二十世纪的文学。1920和1930年代是中文诗歌,尤其是短诗的黄金时代。1930年代也出了比较多的很好的小说和个别的很好的戏剧,像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和李健吾的戏剧。这些戏剧据我看比曹禺的作品好得多。1970年代末出来的朦胧诗人的诗我很欣赏。1980年代中叶也出了一些我很欣赏的小说。

羊城晚报:茅盾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官方最高奖,鲁迅文学奖是包括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等的官方最高奖项,您对它们有何评价?

马悦然:对中国官方的奖我的认识不够。

沈从文若在世肯定获奖

羊城晚报:您从1948年起即与中国结缘,中国老一辈作家中您与谁有较深的交情?据说鲁迅、沈从文等人曾经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可能?

马悦然:我跟老一辈的中国作家交情最深的是艾青和老舍。鲁迅的情况纯粹是他的译文跟译本出版非常晚才出现。一直有谣言说鲁迅拒绝提名,瑞典学院因此不给他奖,这个说法完全违反常理。鲁迅自己不肯提名,据鲁迅所留下的文字可能是真的,但瑞典学院从来不问任何一名作家愿不愿意接受提名;我已经破例说过,如果沈从文1988年5月没有去世,肯定能得奖,我这有点违反了诺奖守密的原则了。但我的同事们完全理解我为什么愿意说出来。

文 | 记者 熊安娜 梁善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