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EP139深夜書堂【雖然有焦慮感,但沒有關係!聊《存在的勇氣》】


這一集,我和裴恩、明翰挑戰 Paul Tillich 的經典大作《存在的勇氣》。先提醒你,這本書真的不好讀!別被台灣版那隻溫馨小貓的封面騙了,它可不是療癒系的「心靈雞湯」,而是直擊你我最深層存在焦慮的硬派神學。

不過,難讀歸難讀,我們還是聊出不少亮點,整理三個重點給你:
1️⃣ 人就是焦慮的存在
Tillich 認為焦慮不是病理現象,而是存在的本質。否認或壓抑反而容易讓人更受困。即便是基督徒或傳道人,也不需要假裝聖人,把焦慮隱藏起來。

2️⃣ 三種存在性焦慮(吃藥消不掉的那種):

  • 命運與死亡的焦慮:生命短暫、終有一死,存在終將被「非存在」吞沒。
  • 罪疚與譴責的焦慮:意識到自己有限、不完美,無法滿足道德或宗教標準,因而陷入自責與恐懼。這在中世紀尤其明顯(想想馬丁路德)。
  • 空虛與無意義的焦慮:宗教、傳統崩解後,現代人最常問的就是「活著為什麼?」缺乏信仰與價值支撐,導致厭世、躺平。這也是二戰後最普遍的焦慮。

3️⃣ 用新語言談信仰
在「上帝已死」的時代氛圍裡,Tillich 換了一套新的語言來談上帝。這提醒我們:今天教會若無法理解年輕世代的焦慮,只強調「安全」和「不可懷疑」,就很難與人真誠對話。

無論你正陷在中年危機,還是覺得傳統信仰無法安放你的迷惘,這一集我們都會誠實分享:如何在現實困境中重新理解「呼召」與信仰。你會發現,焦慮並不全是壞事。它反而可能是契機,帶你跨出新一步、找到新的意義。擺脫那些表面的安慰劑,跟我們一起,在生活的虛無與廢墟裡,用最誠實的態度,重新尋找勇氣與信仰的根基。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