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集節目由天下文化與郝聲音共同播出,主持人郝旭烈與史欽泰院長對於他的新書《十里天下》的精彩對談
開場時,郝哥充滿敬意地介紹史欽泰老師,提到老師在自己心中一直是「景仰已久」的重量級人物。
郝哥回憶自己在新竹成長、就讀清華、進入台積電工作的背景,因此對史老師的故事與研究特別有共鳴。他提到當年新竹科學園區仍是一片荒蕪,老師的書《十里天下》讓他回顧這數十年間台灣從無到有、從貧瘠到繁榮的歷程,彷彿以時間與空間交織出的一幅「天下」長卷。
史欽泰老師從童年談起。他在高雄縣茄萣鄉長大,那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小漁村。那個年代物質匱乏,但他說「因為大家都一樣,所以也不覺得窮」。上學時常打赤腳,踩到釘子是家常便飯;玩耍則是在沙灘、撿石頭、拿樹枝,生活雖簡單卻充滿自然的樂趣。他的父親在台糖工作,負責農業相關業務,因此家中常被調動。為了上學方便,他曾由祖母照顧,也因此成為一個早早學會獨立的孩子。
小學期間因父母工作的調動,史老師幾乎每兩年就換一次學校。雖然漂泊不定,但他在麻豆文正國小遇到一位極具啟發力的老師,讓他的人生出現轉折。這位老師用嚴格的方式訓練學生,從原本學校少有人能升學的狀況,到史老師這一屆有十二人全數考上台南一中。這段經歷讓他體會到教育的力量,也奠定了他後來持續追求卓越的基礎。
在台大期間,史老師被自由開放的學風吸引。當時台灣仍相當封閉,國際資訊主要來自剛從國外回來的客座教授,這些教授把半導體與電腦的前沿知識帶入校園,也啟發了史老師對半導體領域的興趣。他選擇了偏向物理基礎的半導體研究方向,並在畢業後服完兵役,決定出國深造。
在普林斯頓期間,史老師受到指導教授的悉心照顧。暑假時他被安排到貝爾實驗室(Bell Labs)、IBM 等世界頂尖企業實習,第一次親眼見識到真正的產業研究環境,這讓他大開眼界。也正因如此,他深刻體會到「學術必須與實業結合」的重要性。指導教授也提醒他,如果回國只教書,學生又繼續出國,便會陷入「學術循環」而無法改變社會。這句話影響了他日後的決定。
1976 年台灣政府正式籌備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開啟台灣科技產業的新頁。史老師毫不猶豫地辭職返台,加入這項開創性的計畫。這一步不僅奠定了他日後在科技與教育界的重要地位,也象徵著一個世代知識份子「出國是為了回國」的理想實踐。
史欽泰老師的故事讓人看到一個時代的精神: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靠毅力、學習與變通走出自己的路。那是一個「窮則變,變則通」的年代,也是台灣人從無到有、自力更生的真實縮影。下一集節目,郝哥將繼續請史老師分享他如何從國外學成歸國,參與工研院的創建,並一步步見證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崛起。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daily
- Published21 October 2025 at 08:02 UTC
- Length23 min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