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上)教材解读

专题复习(文稿处有文字)

专题复习一病句修改一、语序不当。
例如:1、我国棉花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应改为 “生产的棉花”)
2、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一个"的")。二、搭配不当。
例如:
1、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主谓搭配不当,“月光”不会发出声响。) 2、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既然"和"也"不能搭配使用,应将"也"改为"就")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例如:
1、鲁迅先生在斗争中创造了杂文,成了文学艺术中的奇葩。(缺主语,将“创造了”改为“创造的”)
2、他聚精会神地坐在那里,专心地听老师讲课。(成分赘余,删去“聚精会神”或者“专心地”)
四、结构混乱。
例如:同学们都说,昨天的活动是愉快的一天。("的活动"跟"的一天"去掉一个)
五、表意不明。(包括指代不明和句子歧义)
例如:
1、局长、副局长和其他局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其他局领导是本局领导还是别局的领导,不明确)
2、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究竟况是"妹妹"心里着急呢?还是"爸爸""妈妈"心里着急呢。还是"妈妈"心里着急呢?可在"爸爸"和"妈妈"中间加逗号,也可在"爸爸"前加逗号)六、不合逻辑。
例如: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是“幸免”,就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死难者”中的“一个”呢? )

专题复习二:第三人称转述
一、直接叙述改为间接叙述的方法:
1、把句中的第一人称(我、我们)改为第三人称(他、他们、她、她们)。  
注:若句中有第二人称“你”或“你们”,应该认真分辨“你”或”你们”在句中指的是什么人,而后用具体的人名来转述;若没有具体所指,则不用变换。
2、把句中“说”字后的冒号改为逗号,句中的双引号去掉。
二、间接叙述改为直接叙述的方法:
1、把句中的第三人称(他、他们、她、她们)改为第一人称(我、我们)。  
注:若句中有具体人名或第一、三人称的,要将具体人名或第一、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你、你们)。2、把句中“说”字后的逗号改为冒号并加上双引号。 转述的形式有(假定第一者、第二者、第三者):  形式一:第一者(我)说的话,在他人的转述中,要把表示第一者的“我”改为“他”。
如:我说:“从今天起我要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则可转述为:
他说,从今天起他要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  
形式二:第二者对第一者说的话,由第一者转述,则转述中第一者“我”不变。
如:爸爸对我说:“我今天加班,晚上要晚些回来。”这句话由“我”来转述给他人,则为:
爸爸对我说,他今天加班,晚上要晚些回来。  
形式三:第二者对第一者说的话,由第三者转述,则转述中“我”则要改为“他”。
如:爸爸对我说:“我今天加班,晚上要晚些回来。”这句话由第三者来转述,
则为:爸爸对他说,他爸爸今天加班,晚上要晚些回来。  
说明:在转述过程中,具体怎样把第一人称恰当地转为第三人称,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辨清人称所指,灵活进行转述。

专题复习三——缩句
缩句的基本原则:
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
三是缩写后仍然是句子。
缩句一般采用问答法,即提出问题,找出答案,再把问题和答案连成句子。
问答法又分两种方法,一是“谁干什么”法,二是“什么怎么样”法。
1、 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而不是语素
例如:“大熊猫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叶”不能缩成“熊猫吃叶”,而应缩成
“大熊猫吃着竹叶”。
因为“大熊猫”和“竹叶”是完整的概念,“熊猫”和“大熊猫”的外延并不一致。“叶”在这里是语素而不是词,“竹叶”才是词。
2、保留一些必要的附加成分
-例如:“我班先进学生经常主动热情地帮助后进学生”。如果缩成:“学生帮助学生”则意思模糊,
只能缩成“先进学生帮助后进学生”。保留了“先进”和“后进”两个附加成分,意思就清楚明确了。
3、否定句中的否定词要保留
例如:“真正的革命者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能缩成“革命不能低下头”。如果缩成“革命者低下头”则意思完全相反了。4、“把”字句、“被”字句中的“把”字和“被”字要保留
例如:“密密层层的枝叶把阳光挡住了”,
应该缩成“
“枝叶把阳光挡住了”,而不能缩成“枝叶挡住了”。
5、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应保留
“着”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如:“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若缩成“旧围裙里兜火柴”,是以前兜,还是现在兜?不明白。
“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如:“张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课”,若缩成“张老师上课”,是正在上,还是上完了?不知道。
“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
如:“我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若缩成“我游览香山”,是正在游览。还是曾经游览?不清楚。
6、复指成分应完整地保留
例如:“他们自己认真地进行了一年一度的考核”
应缩成“他们自己进行了考核”。若缩成“他们进行了考核”或“自己进行了考核”意思都不完整。
7、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应该完整地去掉
例如:“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奔驰”,就缩成“骏马奔驰”,不能缩成“骏马在奔驰”。
此外,像“在……下”、“在……里”“在……外”“在……中”等句子中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都不能保留“在”字,应该同后面的状语一起完整地去掉。
8、关于补语的处理
首先,动词谓语后面的补语一般应保留中心词。
如:“大片大片的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头发上”,
应缩成“雪花落在头发上”。
若缩成“雪花落”则意思不明了。
其次,形容词后面的补语一般删去。
如“中奖后的老王高兴得跳起来”,
可缩成“老王高兴”。
第一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原句: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缩句:A:灯照耀着建筑。(改变了主语,当然也就改变了原句的意思)  
B: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基本正确,但缩得过分简略)
C:广场上千万盏灯照耀着宏伟建筑。(正确)
第二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
原句: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
缩句:A:老人们钓鱼。(把主语“夏天”改成了“老人们”;把谓语“爱”改成了“钓鱼”,明显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B:夏天,老人们爱钓鱼。(把“到树阴下”误认为“钓鱼”的状语压缩掉了,其实“到树阴下”和“钓鱼”是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  
C:夏天,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正确)
第三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
原句: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缩句:A:鸬鹚站在船舷上,在等待命令。(前半部分正确,后半部分把后面分句的主要动词“像”压缩掉了,把“等待命令”的主体“士兵”换成了鸬鹚,不符合原句意思)  
B:鸬鹚站在船舷上。(把原句砍掉了一半,当然更不行)  
C: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没有把后面分句的意思表达完整,“等待命令”不能压缩掉。)
D、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等待命令。(正确)
第四组:缩句不能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名词原句:三棵大海棠树上开满了红红的花。
缩句 A:海棠树上开满了花。(合乎这类句子缩句的要求)  
B:海棠树开花。(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使句子失去了确定的时态,压缩后的句子意思很不确定,表达不出“海棠树上开满了花”的意思)  
C:海棠树开满了花。(改换了主语)
第五组:缩句不应当缩掉必要的简短补语
原句: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
缩句A:柳树上挂满了冰条儿。(正确)  
B:柳树挂满了冰条儿。(改换了主语)  
C:柳树上挂冰条儿。(缩去了不应当缩掉的简短补语“满”)  
D:柳树挂冰条儿。(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缩后句子意思很不确定)  
E:树挂冰条。(过分简略,既不像句子,也不像短语。)
第六组:缩句时要保留必要的否定词
原句: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
缩句:A:鲸是鱼类。(否定词压缩掉,句子的意思就变了)  
B:鲸不是鱼类。(正确)

专题复习四:句子仿写
做这种题型,要明确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