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现场播报 | 中国日报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03

一、 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

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制定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专项措施,释放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心放心消费环境。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好各类政府投资工具作用,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切实选准选好项目、管好用好资金,坚决防止低效无效投资。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350亿元。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发展,让民间资本有更大发展空间。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 6G等未来产业。加强产业统筹布局和产能监测预警,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开展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打造名品精品、经典产业。

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扩大5G规模化应用,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组织实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从制度上保障企业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和市场服务,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

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大力支持和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

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扎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力推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开展规划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政府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用服务的暖心增强企业的信心。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修订出台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构建统一的信用修复制度。完善企业简易退出制度,逐步推广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开展中央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支持地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加快推进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势机制建设。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

稳定对外贸易发展。优化融资、结算、外汇等金融服务,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促进跨境电商发展,加强海外仓建设。拓展境外经贸合作区功能。支持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培育绿色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增长点。

大力鼓励外商投资。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加强外资企业服务保障。推动自贸试验区提质增效和扩大改革任务授权。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外资企业更好发展。

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强化法律、金融、物流等海外综合服务,优化产业链供业链国际合作布局。

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持续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促进共同发展。

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有效防范房企债务违约风险。有序搭建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完善和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优化考核和管控措施,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工作。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坚决遏制违规举债冲动。

积极防范金融领域风险。一体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综合采取补充资本金、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方式分类化解风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强化央地监管协同。完善应对外部风险冲击预案,有效维护金融安全稳定。

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严守耕地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先进试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各地区都要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共同把饭碗端得更牢。

毫不松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监测帮扶效能,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加大就业帮扶力度。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类分层帮扶制度,完善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

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扩大整省试点范围。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推进常驻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强化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推动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畅通参加社会保险渠道。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鼓励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

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有力有效管控高耗能项目。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试点示范。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更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