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AI古诗词作画

一诗一信

每日AI古诗词作画

エピソード

  1. 2024/01/06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Text and prompts powered by ChatGPT and NewBing Image powered by Bing GPT4 and DALL-E3 Speech synthesis powered by Microsoft Speech Studio Audio hosted by Himalaya and published by Apple Podcasts Dynamic video powered by PIKA AI and hosted by Bilibili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香气扑鼻。用红泥烧制成的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能否留下与我共饮一杯?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诗句的巧妙,首先是意象的精心选择和巧妙安排。全诗表情达意主要靠三个意象(新酒、火炉、暮雪)的组合来完成。 “绿蚁新醅酒”,开门见山点出新酒,由于酒是新近酿好的,未经过滤,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颜色微绿,细小如蚁,故称“绿蚁”。诗歌首句描绘家酒的新熟淡绿和浑浊粗糙,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犹如已经看到了那芳香扑鼻,甘甜可口的米酒。 次句“红泥小火炉”,粗拙小巧的火炉朴素温馨,炉火正烧得通红,诗人围炉而坐,熊熊火光照亮了暮色降临的屋子,照亮了浮动着绿色泡沫的家酒。“红泥小火炉”对饮酒环境起到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酒已经很诱人了,而炉火又增添了温暖的情调。诗歌一、二两句选用“家酒”和“小火炉”两个极具生发性和暗示性的意象,容易唤起读者对质朴地道的农村生活的情境联想。 后面两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这样一个风寒雪飞的冬天里,在这样一个暮色苍茫的空闲时刻,邀请老朋友来饮酒叙旧,更体现出诗人那种浓浓的情谊。“雪”这一意象的安排勾勒出朋友相聚畅饮的阔大背景,寒风瑟瑟,大雪飘飘,让人感到冷彻肌肤的凄寒,越是如此,就越能反衬出火炉的炽热和友情的珍贵。“家酒”、“小火炉”和“暮雪”三个意象分割开来,孤立地看,索然寡味,神韵了无,但是当这三个意象被白居易纳入这首充满诗意情境的整体组织结构中时,读者就会感受到一种不属于单个意象而决定于整体组织的气韵、境界和情味。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意的图画,其间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 通览全诗,语浅情深,言短味长。白居易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诗情,用心去提炼生活中的诗意,用诗歌去反映人性中的春晖,这正是此诗令读者动情之处。 这首五绝小诗写得非常有情趣,通过对饮酒环境和外面天气的描写,反复渲染饮酒气氛,自然引出最后一句,写得韵味无穷,同时,其中也蕴含了诗人和刘十九的深厚情谊。我们可以想象,刘十九在看了白居易的诗后,定然是立刻欣然而来,两人痛快畅饮,也许此时屋外正下着鹅毛大雪,但屋内却是温暖、明亮,是多么温馨惬意,令人身心俱醉。整首诗语言简练含蓄,又余味无穷。 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情调,浅进的语言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和真挚的友谊。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5分
  2. 2024/01/05

    美人何处在,明月万山头

    美人何处在?明月万山头。 Text and prompts powered by ChatGPT and NewBing Image powered by Bing GPT4 and DALL-E3 Speech synthesis powered by Microsoft Speech Studio Audio hosted by Himalaya and published by Apple Podcasts Dynamic video powered by PIKA AI and hosted by Bilibili 美丽的女子在哪里,明亮的月亮在万山之巅。刘熙载《艺概·诗概》说:“绝句于六义多取风、兴,故视他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尚。”此诗题名“有寄”,却以绘景起兴,借取风体,咏吟入幽入微。“美人何处在?”美人,指所思慕的友人,借以形容其仪德臧好。设问而不答,非“直头布袋”,语有层折,期盼之深之切可知。尾句,又结穴于景。眼前不见友人,只有皎皎明月,清辉洒遍千山万峰,与我相共作伴。引明月以寄远,内情与外物游,是“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李白诗)的想望,又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词)的祝福,两种意境皆共而有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 《有寄》是唐代杜牧创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美丽的女子。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府万年县人,晚唐士大夫与作家。杜牧出身名门望族,祖父是三朝宰相杜佑,25岁时进士及制举及第,出任校书郎,先后加入沈传师与牛僧孺的幕府,复受命为监察御史,先后在长安与洛阳任官。为了治疗弟弟杜�的眼疾,杜牧一度辞职,后来加入崔郸幕下,复受召为史官。也许出于宰相李德裕的排挤,杜牧被外调出任州刺史,历时共7年,终于在李德裕过世后,回朝出任员外郎及史官。在杜牧主动请求下,他在湖州出任了一年刺史,回朝后出任考功郎中兼知制诰,迁至中书舍人。杜牧有《樊川文集》传世,诗风飘逸豪放,雄姿英发,善写七绝,形象风流倜傥,著名作品有《赠别》、《遣怀》、《清明》、《泊秦淮》,怀古诗有《过华清宫》、《题乌江亭》、《赤壁》等。杜牧名篇《阿房宫赋》讽刺朝廷大兴土木,是后世文赋之先驱,部分散文有传奇小说的风貌。政论方面,杜牧主张恢复府兵制,文人习兵并指挥军事,撰有《孙子兵法》注。为别于杜甫,人称杜牧为“小杜”;李商隐与杜牧同为晚唐著名诗人,后人亦仿李白、杜甫之合称“李杜”,称两人为“小李杜”。 有寄 杜牧〔唐代〕 云阔烟深树,江澄水浴秋。 美人何处在,明月万山头。

    4分
  3. 2024/01/04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Text and prompts powered by ChatGPT and NewBing Image powered by Bing GPT4 and DALL-E3 Speech synthesis powered by Microsoft Speech Studio Audio hosted by Himalaya and published by Apple Podcasts Dynamic video powered by PIKA AI and hosted by Bilibili 出自唐代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情景的境界,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想象一下,你站在高处,看到众鸟高飞尽,天空中只留下一朵孤独的云彩,你会有怎样的感悟呢?也许你会感叹人生的离合悲欢,也许你会在孤独中找到一份宁静和自由。无论如何,这首诗都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隽语,让我们在思考人生的同时,也能体味到那份自由的美好。 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首五绝的前两句是说,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分
  4. 2024/01/0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Text and prompts powered by ChatGPT and NewBing Image powered by Bing GPT4 and DALL-E3 Speech synthesis powered by Microsoft Speech Studio Audio hosted by Himalaya and published by Apple Podcasts Dynamic video powered by PIKA AI and hosted by Bilibili 此句对偶工整,语言优美,色彩明丽,意境流淌着宁静和和谐。诗人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描述了晚霞如红霓般渐渐消逝,而在这朝霞中,一只孤独的鹜鸟翱翔,与晚霞相互辉映,形成了一种和谐。“秋水共长天一色”表达了秋日的湖水与天空蓝色的交融,仿佛天地之间只剩下了这份秋意的宁静。有远有高有深,诗意浓郁,境界开阔,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巨匠王勃。王勃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诗人,还是文学批评家,他的作品风格宏大、雄浑,深受后人喜爱。当王勃站在某个秋日的湖畔,他目睹了这美景:晚霞映红了天空,孤鹜在湖面上翱翔,而秋日的湖水与天空交融在一起,仿佛这秋日的宁静与美好都被凝固在了那一刹那。这首诗似乎也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每一个美好瞬间。在日常的忙碌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景和自然的和谐。而这首诗,则是对这些美好瞬间的赞美,让我们重新审视和珍惜身边的一切。 王勃(649~676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为庆祝滕王阁新修成,阎公于九月九日大会宾客,让其婿吴子章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阎公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专会人伺其下笔。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公闻之,沉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关于《滕王阁序》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其二为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 滕王阁序 唐代 ·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9分
  5. 2024/01/01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Text and prompts powered by ChatGPT and NewBing Image powered by Bing GPT4 and DALL-E3 Speech synthesis powered by Microsoft Speech Studio Audio hosted by Himalaya and published by Apple Podcasts Dynamic video powered by PIKA AI and hosted by Bilibili 庭院中,梨花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池塘边,阵阵微风吹来,柳絮在空中飞舞。此句语言清丽婉约,“梨花院落”、“柳絮池塘”,描写了一个华丽精致的庭院,塑造了一个意境清幽、情致缠绵的境界,诗人触景生情,面对春宵花月,情思悠悠,流露出无处安放的闲愁。 此句出自宋代晏殊的《寓意》,这是抒写别后相思的恋情诗。首联追叙离别时的情景。颔联寓情于景,回忆当年花前月下的美好生活。颈联叙述自己寂寥萧索的处境,揭示伊人离去之后的苦况。尾联表达对所恋之人的刻苦相思之情。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景中有情。“梨花院落”、“柳絮池塘”,描写了一个华丽精致的庭院。宋葛立方说:“此自然有富贵气。”反映出诗人的高贵身份。“溶溶月”、“淡淡风”,是诗人着意渲染的自然景象。 晏殊这首诗又名《无题》,在风格上学李商隐的无题诗,运用含蓄的手法,表现自己伤别的哀思。诗在表现上,则将思想藏在诗的深处,通过景语来表达,然后在景语中注入强烈的主观色彩,这样,诗便显得幽迷怨旷。与李商隐诗风不同的是,晏殊这首诗清而不丽,也没有堆砌典故,所以呈现出一派淡雅与疏宕。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文港乡(今南昌进贤县)人,北宋前期政治家、婉约派词人,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是词人晏几道父亲,世称晏殊为大晏,晏几道为小晏。 晏殊自幼聪颖,七岁能文,十四岁时(景德初年)因宰相张知白推荐,以神童召试。复试时进行了诗、赋、论的考核,晏殊称“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宋真宗认为他很诚实,赞赏有嘉。被朝廷赐同进士出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及后累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等,并成为当时太子赵祯(即后宋仁宗)的太子舍人。宋仁宗继位后,进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后官升礼部侍郎知审官院,迁枢密副使。任枢密副使间,曾因发怒以朝笏撞折自己侍从的门牙而被弹劾。 晏殊性刚简,自奉清俭,好燕饮。能荐拔人才,号称贤相,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亦培养了不少日后官拜宰相的人才,如韩琦自仁宗始任历三朝宰相、晏殊女婿富弼后亦官拜宰相。 晏殊的词在北宋时期被认为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其词工于造语,多是会友宴游之作,多以男欢女悦、别绪离情为内容,风格闲雅清婉,词风和婉明丽,风流蕴藉。其词集《珠玉词》共有120多首词。晏殊的作品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清平乐》)、“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木兰花》)、“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诉衷情》)等等,不可胜数。 晏殊《寓意》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5分
  6. 2023/12/30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烟水茫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里。两岸的青山排列无数,晚风吹来,落花如雨,竟然不记得来时走过的路了。这是一个美丽而哀愁的画面:迷蒙的烟雾笼罩着江河湖海,夕阳斜照在遥远的地方。你可以想象那个场景——天边的落日像一块血色的宝石,在即将被黑暗吞噬之前闪耀出最后一抹光芒。“山无数,乱红如雨”。描绘了群山环绕、红叶如雨般洒落的壮观景象。"乱红"不仅形容秋天树叶颜色变化多端、五彩斑斓,也隐含了生活中种种纷扰与混乱。“不记来时路”。作者置身于美丽而庞大的自然之中,已经忘记了自己来时的路。这既可能是真实地迷失方向,也可能寓指精神上的困惑与迷茫。 作者看到了自然的美,也感受到了人生的苦涩。他站在山巅,看着夕阳西下,红叶如雨,而他已经忘记了回家的路。这种情绪就像我们有时会在忙碌和复杂的生活中迷失自我,忘记了初心。这首诗让我们思考:当我们面临困扰和挑战时,是否也应该停下来欣赏身边的美好?即使我们暂时迷失了方向,但只要保持冷静和乐观,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不过如果你真的在山里迷路了,请确保手机电量充足,并下载好地图应用哦!不过不要忘记,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别忘记抬头看看那“烟水茫茫”的风景! 作者秦观(1049年—1100年),字太虚,改字少游,号邗沟居士、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人,北宋文人。秦观为苏轼门人。三十七岁中进士。四十二岁进京供职,官至国史院编修、宣德郎,与同列史馆的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四十六岁因新旧党争而遭谪放,历贬杭州(今浙江杭州)、处州(今浙江丽水)、郴州(今湖南郴州)、横州(今广西横州)、雷州(今广东雷州)。五十二岁于北归途中死于藤州(今广西藤县)。秦观书、文、诗、词兼长,尤以词作确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秦观的词作,感受柔婉纤细,基调凄凉哀伤,表达含蓄幽远,用语轻淡晓畅,被认为是婉约词艺术特色的典型体现,对周邦彦、李清照等词人有着深刻影响。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新党”章惇上台掌权,大肆打击元祐党人,秦观先贬杭州通判,途中接旨再贬为处州酒税。绍圣三年(1096年),又贬郴州。这一连串打击使他陷入受压抑而不能自拔的深沉的悲哀之中。这首《点绛唇·醉漾轻舟》大约也是贬居郴州时在谪徙途中所作。 这首词所反映的思想,是作者由于无端遭受打击,导致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并由此产生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但有的评论者认为句句都有暗喻,这只能是一种猜测。此词所表现出的那种迷离恍惚的境界,只是秦观在艺术上喜欢朦胧美的一种手法而已。 点绛唇·醉漾轻舟 【宋代】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5分
  7. 2023/12/29

    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睡梦中醒来,一弯斜月照着半个空床。小窗吹来的风,触动琴弦哀鸣作响。 《清平乐·野花芳草》是晚唐五代词人韦庄的词作。此词是作者代思妇抒写心曲,上片二十二字,下片二十四字,写一个思念丈夫的妇女在闺中的触景伤怀,自怨自艾之情。 唐朝,那个国力磅礴、经济繁盛的时代!想象一下,满眼的繁荣与纷繁的战争交织在一起,如同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江湖游子频繁地南北穿梭,寻找机会与命运。这导致了无数的情侣分离,家庭之间的离愁与别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想要知道夫妻为何分隔两地?首当其冲的便是那频繁的战争。唐朝的英雄们长年在边关守卫,心系家国,却难以与家人团聚。这也使得那些描述女性情感的闺情词,在诗歌中独占鳌头。唐代大师明唐汝询也说:“唐人的闺怨,多半是征妇的心声。” 唐代的商业如同火箭般腾飞!广袤的土地、通畅的交通,让商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忙碌。为了那一笔丰厚的利润,他们辗转四方,而这也孕育了“商妇”这一独特的文学形象。 再来说说文人们,他们眼中的世界不仅仅是家园。他们向往更大的舞台,探索政治、文化的深渊。于是,“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成为了他们的人生信条。而那些在家中守望的妻子,却要面对独守空闺的相思之苦。尤其是晚唐时期,国势衰退,文人们纷纷寻找心灵的寄托,那些描述女性对爱情的追求与期待的闺情词应运而生。 这些词,正是在那个充满变革与情感交织的唐代社会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想象一下,一位思妇依栏远眺,心中的思绪如烟,与外面的春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野花欢颜,绿草如茵,婆娑的柳条仿佛金线般闪闪发光,而那莺歌燕舞的声音仿佛是大自然在为她歌唱。但在这美景中,暮春的脚步已经逐渐接近,给了她“香闺暗老”的沉痛感触。更糟糕的是,关山之间,消息断绝,令她的心跌入无尽的忧虑,脸上的岁月痕迹,似乎都在诉说着“悔结同心”的无奈。 而随着她的眼帘渐渐沉重,她被引入了一个梦境。在那里,月儿斜挂,微风轻触琴弦,仿佛在诉说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这样的画面,不仅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思绪,还蕴藏了更多的意象,让人愿意去深入探索、去品味。 韦庄,这位才华横溢的唐末五代文坛巨擘,是一个传奇的存在。他出生在陕西西安的杜陵,当时的长安犹如艺术和文化的中心。但韦庄的生活并不如他的才华那样平坦,他在“少孤贫”的环境下成长,早年丧父,家境困顿。 在韦庄的人生中,命运多次与他开玩笑。在他努力追求进步的时候,黄巢军的战火却打破了他的梦想。尽管遭遇种种波折,韦庄从未放弃,他的坚韧与才华为他赢得了不少机会和名誉。当他终于在年近六十的时候获得一些官职时,他的人生故事才刚刚开始。 在蜀国,韦庄不仅是一名官员,更是文学界的领军人物。他的诗歌如同镜子,反映了唐末社会的种种动荡与变迁。尤其是那首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在古代叙事诗领域独树一帜,堪称杰作。 而在词坛上,韦庄与温庭筠并列,成为花间派的璀璨明星。他们的作品,如《菩萨蛮》和《浣溪沙》,至今仍被传颂,成为后人学习和欣赏的经典之作。 最终,这位文坛巨匠于75岁高龄在成都的花林坊离世,但他的作品与精神,却永远铭记在历史和文学的长河中。 清平乐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 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 梦觉 半床斜月,小窗 风触鸣琴。

    6分
  8. 2023/12/28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名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两句话描述的是黄河的宏大气势和其一去不复返的流动特性。“君不见”是一个常用的开头,意为“你难道没注意到吗?”“黄河之水天上来”描绘了黄河源头高远的地方,仿佛是从天上流下来的。而“奔流到海不复回”则表现了黄河的水流进入大海后不再回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李白,被誉为“诗仙”,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放、奔放和不羁的情感,深受后人喜爱。李白的诗歌以其宏大的气势、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次涉及自然、历史和人生哲理等多个方面。李白于天宝三年(744年)因受权贵的谗悔,被排挤出京。此时的他在政治上受人排挤,理想无法实现,思想极度烦闷,于是转投酒乐,借诗意言志,不想做圣贤,一心只想交朋结友,一醉解千愁。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李白与友人岑勋应邀到嵩山元丹丘家里做客。三人登高饮宴,作者将满腔不合时宜的愤激之情,借酒兴诗情抒发了出来。 这两句话传达了时间流逝、生命无常的哲理。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会感叹时间过得太快,生活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李白通过黄河这一自然现象,提醒我们珍惜每一刻,珍惜与亲人和朋友的时光。同时,它也告诫我们要有所作为,因为生命短暂,不要留下遗憾。 想象一下,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可能会用更多的现代元素和语言来表达他的情感。他可能会说:“君不见手机里的时光如流水般流逝,一旦错过就不再回来。与其沉迷于虚拟世界,不如抬头看看身边的人,感受真实的温暖和爱。” 这两句诗不仅仅是描述黄河的美景,更是表达了李白对生命和时间的深沉思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人生哲理。希望你能从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 将进酒(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4分

番組について

每日AI古诗词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