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报纸摘要

“月底没钱”比“世界末日”更可怕:希音与法国年轻人的“悖论”

今日出刊的费加罗报以大篇幅报道了希音与法国年轻人的关系,标题为:那些为地球担忧,却仍在消费希音的年轻人。文中开篇发问:有近4成的年轻人购买这家中国超快时尚巨头的产品,同时也有超过8成的人对环境感到非常忧虑。在这一鲜明的悖论背后,是年轻人的分裂吗?

费加罗报指出,希音在巴黎市中心开设实体店的最初的5天中,商场已接待了“超过5万名访客”。虽然在商场的通道里能遇到各个年龄层的人,但多数仍然是年轻面孔。围绕希音的争议的核心远远早于涉及儿童色情玩偶的事件,包括员工工作条件、雇佣年龄、工资、产品质量、几乎无法进行的回收、过度生产、货运等。根据民调机构益普索在2025年10月的研究,高达43%的18至34岁的法国人会在这家中国巨头购物,其比例远高于其他年龄段。同时,根据法国生态转型署在2023年进行的调查,近80%的15-25岁年轻人表示,他们比身边的人更重视环境议题。

费加罗报因此提出,一方面年轻人更担忧地球的未来,一方面他们却更常购买加剧环境危机的产品;相反,年纪更大的人对气候的未来更放松,但对这些低价中国商品的兴趣却远低于年轻人。比如,55岁以上的人群中,仅有19%购买希音的产品。

那么,那些说自己关心地球未来的年轻人,是不是同一批购买希音的人呢?还是说其实存在两群彼此不了解、也无法理解的年轻人呢?费加罗报引述社会学家、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名誉教授奥利维耶·加朗德的话,称“答案要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找”。因为虽然很多年轻人从小就通过社交媒体、电视或学校接触环境议题,对此并不陌生,但他们并不将其置于最优先的位置,尤其把气候问题排在价格因素之前。

费加罗报指出,在许多调查中,购买力高居法国人的关注首位,特别是年轻人。根据益普索的研究,价格仍是购买衣物的首要标准,占调研中首要标准的62%,其次是质量,占58%,而耐用性仅占32%。需要指出的是,耐用性意味着衣物的使用年限和生态足迹。换言之,“世界末日”的威胁远不如“月底没钱”来得迫切。

不过,经济原因并非唯一解释。费加罗报认为,这种环保关切与个人选择之间的失调也出现在年轻人生活的其他领域。基于法国电力集团每年开展的一项全球调查,2022 年的调查显示欧洲16-30岁年轻人与生态的关系是模棱两可的。他们确实比成年人更担心环境;但‘感到相关’与‘付诸行动’不是一回事。

此外,年轻人被品牌广告,特别是社交媒体和网红的推广高度渗透。希音和的营销技术在这一点上尤其猛烈。年轻一代从小就完全生活在超消费社会和数字化社会中,希音所使用的现代传播手段极其有效。它们完全适应了这些年轻人的文化代码、信息获取方式和生活方式。

费加罗报指出,虽然这种购物狂热如今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它并非全新现象,它反映了社会深层的变化。另根据法国环境署的数据,从2010到2023年,法国投放市场的服装数量从23亿件上升到32亿件。因此,法国人每年平均购买48件衣物,而法国国内每秒就有35件衣服被丢弃。尽管法国议会与参议院分别于2024年3月和2025年6月通过了“反快时尚法”,限制中国商品,但最终结果仍未可知。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那些符合短暂、即时潮流、且其对人类和环境的成本已广为人知的服装,仍将继续在法国消费市场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