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睿播客

43 混乱撕裂的当下,区域研究如何看世界? | 宋念申x殷之光

刚刚落幕的国际盛会些微冲淡了全球化的低潮感,但加沙、俄乌的停火谈判仍深陷僵局,媒介技术并未消除地域界限与文化差异,远方的悲喜剧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紧扣我们的心弦。共同的经验和愿景似乎消失了,知识的政治性又被重新强调,全球化并未更接近“地球村”预言,却留下了社会内部的分裂、困境和迥异命运,并继续切割我们认识世界的观点。在这样一种撕裂的当下,区域研究还能否提供一种理解世界的客观视角与整全观点? 本期节目,宋念申、殷之光两位老师从自己伴随全球化的成长经历出发,以在国外生活、教学和学术交流的经验为例,分享了他们在跨国流动以及知识生产中的所思所感: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对话如何可能?不再以“帝国之眼”、或在其注视之下观察世界,我们又应该以什么参考系感知自身的位置、共情他人的命运?随着区域国别研究在国内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为何需要历史性和理论性的视角?在中国开展的区域研究,与发端于英美的区域研究,可能有什么不同? ——本期嘉宾—— 宋念申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 殷之光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04:07 亚运会小群演、国际新闻记者到留学生:改开一代的全球化景观 09:35 抽象与具身的知识:新奇、迷茫、矛盾的世界感官 19:37 在芝大读书的启发:对知识的批判与递进,需要学者的主观介入 25:21 “不爽”是问题意识的开始:从照葫芦画瓢到主体性发现 29:50 成长、知识经历大不同,跨国学术交流会变成“鸡同鸭讲”吗? 37:01 “了解区域国别研究,对月薪3000的我有什么用?” 44:30 我在美国教历史:种族少数更亲近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47:34 历史中的区域研究:帝国知识、冷战驱动与现代化理论 55:04 肯定、学习好的作品,但也要理解每种视角背后知识和权力的局限 58:54 《汪晖对话集》之问:在中国开展的区域研究可能有什么不同? 01:03:43 离开“单中心”会走向新的中心、或者彻底的碎片化吗? 01:11:51历史视角的重要性:或可作为对冲静态的政治需求的一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