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到了,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拒绝鸡娃的父亲马哥。
和马哥两次相遇,都是在河流音乐节。他和马嫂带着俩儿子全家齐上阵,大儿子虫虫上六年级,小儿子豆豆上一年级。
两个儿子都长得格外漂亮,拥有清秀的大眼睛和长睫毛,用马哥的话说,“属于遗传优化,比我们俩强多了。”
因为给孩子请假来音乐节,马哥被孩子的班主任批评。但在马哥马嫂的观念里,孩子学习好坏,不差这一两天,何况纸面上的学习成绩好坏,也不能代表什么。
虫虫上的是一个普通学校,成绩目前在“第一梯队”,这对采取放养模式的马哥来说,已经达到了他的目标。
对于孩子的未来,马哥没有预设任何期望,只希望他们身心健康,掌握基本的知识、素质、能力,其他的就让孩子们自由发展,想做啥就做啥。
虽然对主流的公立学校教育有很多不认同的地方,一些课在他看来也毫无意义,但如果让孩子彻底脱离主流教育不上学,马哥称自己也做不到。于是,他在现有的教育环境里又找到了一些别的意义。
“孩子虽然不爱写作业,但是学校老师喜欢他,同学喜欢他,我就从中观察出,至少这里边有一些价值在——他不厌学嘛,至少!”谈到孩子在学校的受欢迎,马哥脸上露出为儿子骄傲的表情。
马哥和儿子的关系,比起传统的父子来说,更像是哥们。
尽管,工作日在天津上班,到了周末才能回到河北涿州的家,但在有限的时间内,马哥会尽可能陪伴孩子。
孩子对他没有关于父亲的叙事里常有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该踢我踢我,该打我打我,该撒娇撒娇,该气我气我。”
在家,他们玩打斗游戏、聊动漫、踢足球。马哥喜欢听摇滚乐,最近发现,虫虫也开始听草东没有派对、声音玩具这样的乐队。
虫虫的同学里有人喜欢万青,到了音乐节上万青演出的时候,虫虫就拿出手机拍照,跟马哥说,他得跟同学显摆一下。
这些点点滴滴的共同话题并不需要刻意寻找,而是马哥和儿子正好都有兴趣。
马哥坦承,带孩子来音乐节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想让孩子体验音乐节,所以带他们来,而是因为他自己喜欢音乐节,碰巧孩子又不讨厌,一商量,便决定一块去。
但万一孩子不喜欢音乐节,马哥的plan B也很爽快,就是把孩子放在奶奶家,然后他自己去。在马哥这里,似乎很多问题都不成问题。
今年的河流音乐节,适逢大风吹得人瑟瑟发抖,音乐节险些因为极端天气取消。马哥带着儿子们做俯卧撑御寒,大有一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松弛感。
在露营区,他们遇到了在迷笛认识的被举轮椅男孩董宇(关于董宇的故事,可以戳这篇《音乐节被举起之外的轮椅男孩》),虫虫和豆豆小小的身躯,推着他们的“小宇哥哥”的轮椅,跑得飞快。
遇到推不过去的坎,豆豆表现出比推得丝滑时更大的兴奋,马哥懂得儿子,“他靠自己的力气推过去了,显示出男子气概,可能还给他带来成就感。”
在过去自己一个人上路的途中,董宇不乏遇到看见他就害怕躲开的小朋友,但豆豆第一次和他见面,就找了很多很多话题问他,他不敢相信,一个这么小的孩子,面对口齿不清的自己,能有这么多的话说。
在草坪上,虫虫和豆豆摆弄起董宇轮椅上的控制器,就像男孩天然展示出的对玩具车的好奇一样。
在马嫂的朋友圈里,可以看到一张豆豆用毛笔画的简笔画,马嫂记下了儿子妙趣横生的语言:"看,爸爸的胳膊有肌肉吧;妈妈漂亮吧;哥哥长头发,是个细狗吧;我就不一样了,浑身都是肌肉!”
△豆豆的画作
这些让人忍俊不禁的童言童语,是生活里不期而至的惊喜。
“一个小孩说了一句大人都说不出来的话,那种冲击是挺大的,就像一幅艺术作品一样咔一下冲击你。”这是养娃给马哥带来的乐趣。
想到现在网上常说的“重新养自己一遍”,而孩子无意中的天真、超越成人的思维方式,一遍遍提醒着大人们生命本该有的样子。
在马哥看来,如何不把养娃变成一种负担,就是把它当作一场体验。
他不否认,有了孩子之后,各种付出和成本的增加。但与此同时,他又得到了拥有孩子的人生体验,“每天都有新的意外,这意外有时候让你哭,有时候让你笑。”
“就相当于,你花了一些钱去某个国家旅行,你花了这些钱,吃了一些苦,见识了一些不同的人文,给你带来了一些反馈,其实养孩子也是这么个事儿,养孩子最大的价值,我认为是给你带来了一些新的人生体验,仅此而已。”
为了不要成为疲惫的父母,马哥有一个人生小tip——“父母千万别太勤快,父母越勤快,孩子越废物,容易养出一个废物孩子。”
在马哥家,刷碗的工作被外包给了两个儿子轮干。有一次孩子们去奶奶家,偷偷告诉奶奶,他们去奶奶家,这一天就可以不用刷碗了。
在马哥和儿子的相处模式里,其实亦可以窥见,人与人的关系就是一场博弈与平衡(非贬义),包括亲子关系。
当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或亲子关系时,没有因为多一个个体的加入,而丧失自己的主体性,各美其美,才能让自己的感受被看见、被重视,也让关系更健康、更持久。
而一旦家长成了孩子的“奴隶”,每天围着孩子就像围着主子转,沦为一个家庭里类似于“第二性”的存在,久而久之,没有牺牲感恐怕是不可能的。
但牺牲并不能换来孩子的身心健康,那些患上抑郁的孩子背后,往往问题的根源也都一部分来自焦虑的父母。
在父亲的角色身份外,马哥始终没有放弃他自己的热爱。他观察到,身边的中年人里,没有爱好的人很多,就像淘汰机制一样,淘汰了很多人,这让他感到可怕。
但另一方面,他也深知,有一部分中年人的爱好是被压抑了,“你要跟他细聊,喝半斤酒以后,其实他也是至少曾经爱好过某一种东西。”
对此,我想到电影《音乐之声》里带着7个娃的上校,孩子们眼里的父亲严厉正经,不苟言笑,直到这个家庭里出现了Maria,就像一池春水被搅动,孩子们在Maria的带领下开始歌唱,穿上绿色窗帘做的游戏服,在水里嬉戏,而真正的艺术,正诞生于这样将生命解放的游戏里。
惊喜的是,原来上校是家里最大的隐藏款。重新拿起吉他的他,才让人们见到了他藏而不露的另一面,竟是如此热爱音乐。
大概,被压抑的爱好、被尘封的冲动,就是中年人的“近乡情更怯”吧。愿我们都不要成为无聊的大人。
|时间轴|
02:48 带孩子请假来音乐节,孩子学习好坏,不差这一两天。
05:09 不刻意教孩子什么是善良,帮忙推一下轮椅不代表善良,不推也不代表邪恶。
06:26 遇到挑战,孩子更兴奋。一件事是负担,还是乐趣,看你怎么看待。
07:18 工作在天津,周末回河北涿州的家,但给孩子的陪伴质量没有减。
09:30 和儿子聊动漫、聊足球、聊音乐,共同话题不需刻意寻找,而是父子本来就都喜欢。
10:51 万青最小的粉丝已扩散到10后。
12:00 很多中年人没有爱好,或爱好被压抑了,但和他细聊,半斤酒过后,会发现每个人都至少曾爱好过某一种东西。
12:44 虽然对主流教育方式有很多不认同,但很难让孩子真的不上学。
14:34 小时候,是大人先吃,小孩吃剩的;当了爹后,变成小孩先吃,大人吃剩的。
15:19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15:51 孩子天真的、超越成人思维方式的一句话,像一幅艺术作品一样“咔”一下冲击你。
18:04 养娃的付出与收获,就相当于你花了一些钱去某个国家旅行。
18:20 养娃最大的价值,是给你带来一些新的人生体验,仅此而已。
18:34 带孩子来音乐节的初衷,不是为了让孩子体验音乐节,而是自己喜欢,碰巧孩子也不讨厌,所以就一块来了。
20:12 叛逆,是孩子有独立思想的表现,“听话”“乖”才是对孩子主体性的扼杀。
20:46 摇滚乐传达的精神:别听话!
21:36 把刷碗、擦地的活外包给儿子——父母越勤快,孩子越废物。
22:39 对孩子的未来不预设期望,身心健康就行,他们想做啥就做啥。
|BGM|
Run Run Run - 快乐王子
李健 - 童年
李健 - 小鸟睡在我身旁
|听友群|
添加wx:YZGZ-foreveryoung 备注“树姑娘听友”
拉你进入树姑娘听友群
|关于「树姑娘」|
主播、制作、文案:叶丹颖
公众号:树姑娘
小红书、微博:@树姑娘blingbling @奇迹爆炸树
邮箱(商务洽谈):572380671@qq.com
Information
- Show
- Published15 June 2025 at 10:45 UTC
- Length25 min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