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读书博主@抒情的森林 自去年底开始在小红书持续晒出的鉴抄对比图笔记 ,让常怡、蒋方舟、徐衎、孙频、焦典、丁颜、周婉京等作家和相关出版方陷入抄袭风波。
孙频道歉称这是“初学写作的幼稚阶段”,随后删除了道歉信。丁颜连发多篇文表示不服。评论家张定浩因当年点评丁颜作品时没有读出其复制张爱玲文字公开表示“惭愧”。周婉京公布了一封告别信,称“原创何止是字与句,是山水,是宇宙啊”。
《收获》杂志回应抒情的森林称,“真诚感谢您的督促!我们呼吁更纯净的原创”,但于近日将评论区设置为仅允许好友评论。《花城》杂志启用查重软件。《香港文学》杂志承认栏目主持人及编辑部负有相关责任,并决定撤回周婉京《游龙戏凤》一文的所有版本(网络平台及纸本)。
而大多数作家和出版社则保持了默契的沉默。
一封事先张扬的遗书,让抒情的森林收到网友指控其为“杀人凶手”的私信。但他清楚,“我只是把对比图晒出来,如果还有粉丝私信我,说是我害死的作家,你觉得批评的尺度应该在哪里?是不是以后我们活在夸夸群的世界就好了?”
这场完全由民间发起的文学鉴抄事件并非一场猎奇,更不是所谓的“猎巫”,我想它最大的意义,是以最朴素的民间力量在打破一种权威。
当文学逐渐成为一种垄断,当名家背书成为市场的营销手段,作为一个普通的文学读者或写作者,仍然可以相信自己的阅读直觉。就像《皇帝的新装》里的孩子不假思索地说出了那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也许,恰恰是“普通读者”的身份,让抒情的森林因不涉及任何利益方和人情世故,而可以作为一个自然人,说出一个明眼人一看就知的最基础的事实。
我想起那一年的吹哨人李文亮。当他第一个说出真相的时候,一定也没想过要成为什么英雄,只是出于一个一线医生的本能和责任感。
当然,抒情的森林马上否认了我的这个类比。他会在听到任何一个可能对其上价值的赞美或表达后,马上把自己拉回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定位。
从小红书0粉涨到如今的3万多粉丝,其中包括许多作家和出版社编辑,抒情的森林无意中开辟了读书博主中“鉴抄博主”的小众细分赛道。但“鉴抄博主”只是他的互联网一面,就像网名“抒情的森林”也只是一个马甲。
而在生活里,他是一个对阅读抱着洁癖态度的读书人,同时也是一个跑厦门马拉松赛超过10年的跑步爱好者。这让我想到了村上春树和他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抒情的森林近年买过的书总价已超过10万元,这个数字一听或许让人吃惊,尤其在纸质书落寞的今天,但当他说自己不爱喝奶茶,只是把喝奶茶的钱换成一本书,这笔账突然就变得具象化了。
在抒情的森林看来,纸质书有一种脚踏实地且很有尊严的感觉,哪怕它们在书架上无人染指,看起来很孤独,但它们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当朋友来家里时,总会赞叹他的书架,但抒情的森林从不将书房示人,像很多读书博主一样把书房照片的精修图po在社交平台上,因为后者对于他来说,无异于是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裸奔。
他不愿意表演一个读书人。
|时间轴|
05:43 因为神秘性,被网友误以为是女生。
07:31 网名,不仅是自己的保护色,也是自己的人设。
13:04 文坛抄袭从个例到现象——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13:37 虽然一系列作家被发现抄袭,但抄袭者在庞大的作家队伍里,仍只占很小一部分。
14:51 读书之外,是一个跑步爱好者,参加过十几届马拉松比赛。
15:54 跑步跟阅读一样,一开始为了“装”,后来就成为长期主义的习惯。
17:22 村上春树《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18:33 致敬和抄袭的区别,只要看看村上春树的书名就知道了。
20:14 抄袭不仅限在文学,日常里的朋友圈照搬也是抄袭。
23:19 抄袭不仅是对原作者的伤害,也是对整个行业的伤害。如果看客觉得抄袭轻描淡写,那是因为事情还没发生在自己身上。
23:52 作品就相当于作家的孩子,怎么能因为看到这个小孩漂亮就掳走?
29:45 网友向市民热线举报《收获》杂志、北师大。
36:59 90%的读书博主干的都不是读书的事。小红书读书博主,其实是书籍摆拍博主,文章摘抄博主,甚至是美女博主,书籍只是拍摄的道具。
38:11 上网不是为了be famous,但仍然渴望更多人参与沟通对话,而不是孤芳自赏。
38:42 不避讳说发帖是为了吸引粉丝,但问题是,自己没有摆拍,没有营销,没有出卖色相擦边,发帖的动力是因为有话要说。
42:15 我只是把对比图晒出来,如果有粉丝私信我,说是我害死了这个作家,那么当代文学批评的尺度应该在哪里?
43:02 保持边界感,才有不内耗的精神状态。
45:33 “你害死了她。”“你这个杀人凶手。”
47:58 读者不要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独立判断。
50:23 作家不应该跟评论家做交流。
50:42 面对指摘,没有强大到无坚不摧,但今天有承受压力的能力。
51:29 课题分离。
52:02 之所以作家面临抄袭被曝会有降智回应,因为他们已身不由己,或已开始自我催眠。
53:40 作家不要侮辱读者的智商,更不要侮辱自己的职业。
54:18 读者也认识汉字,拥有最朴素的观感。
55:11 我们永远渴望好的作品。只要人还活着,一定渴望故事的力量。
56:34 “不是一无所有,不是两手空空。”上网8个月发帖之外,一直是一个看书的人。
57:08 “可能莫言看焦典的小说,都没有我看焦典的小说看得认真。”
57:41 看过才有发言权。
58:08 “腰封小王子”。
58:47 之前从事趋势研究,见过太多大话。
58:53 有些老板一谈到文化,就说老庄孙子。
58:59 当我们习惯于高大上的话语,反而让切身的感受离我们很远。
59:50 李泽厚教你在被迫营业时如何阴阳怪气写《序》。
01:01:29 读者看书,把腰封、推荐语扔掉都没关系。
01:04:13 今天,评论界已经式微,甚至成为寄生的行业。
01:05:24 当独立批评已经发不出声音的时候,与其相信“专业”评论和推荐语,不如把主动权交给自己,构建属于自己的评价体系。
01:06:48 大部分作家看书,还真的不一定有读者认真。
01:09:47 凭着金庸金句“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立下才女人设的房琪翻车后,不喜欢她的网友才敢说,“讨厌的人终于被大家发现了。”
01:11:47 作家信誉的建立需要很长时间,但它的瓦解和崩塌可能只需要一瞬间。
01:13:47 当文学青年想要踏入纯文学的准入门槛,需要绕很大圈子拜码头——先发表几篇小说,再考上一个好大学,最后获得名师推荐,那么有多少时间是真正用在提升自己的写作上?
01:18:27 诸如余华、莫言这些为抄袭作家站台过的前辈,有义务为抄袭事件作出一定的回应吗?
01:22:44 作家、出版方涉嫌抄袭后面对公众的正确回应方式?
01:29:04 道歉有坦诚,但不多。不是失去写作的机会,而是害怕失去发表的机会。
01:34:40 作家伪装成一个自己的粉丝,自古有之。
01:38:44 一个作家看起来太像作家了,一定不是好作家,只是在模仿作家,就像生活博主没有生活,旅行博主在表演旅行。
01:41:19 文学圈抄袭现象的荒诞性,可以改编成《围城》《蒋公的面子》《我不是潘金莲》这样的讽刺文学作品。
01:44:30 “普通读者”的身份定位。因为不涉及任何利益相关方,故可以像《皇帝的新装》里的孩子一样,说出最直接的事实。
01:48:30 之所以不断强调“普通读者”,是不想让人觉得一定要有一个身份或准入门槛,才能谈论文学作品。大家都是猴子变的,大家都有红屁股。
01:51:54 读者要建立强大的自信,有“不会作诗也会评”的态度。
01:55:15 帖子之外,仍有正常的生活。
01:55:33 近年买书已超过10万块。用一杯奶茶钱,换一本书。
01:56:14 小时候在班上有一项神技——拿起新华书店任何一本书,就可以说出这本书的定价,因为已经太熟悉了。
01:56:51 纸质书不能取代的,是脚踏实地的感觉。哪怕一本书在书架上无人问津,仍有一种很有尊严的感觉,虽然它可能很孤独很落寞,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01:59:52 晒书房照片,就好像精神在裸奔一样。不要让看书变成一种表演。
02:02:48 小时候读过的书会带上童年滤镜,在之后的生命旅程中泛起涟漪,在今天仍可以触摸到当年阅读时作
Informations
- Émission
- Publiée27 juillet 2025 à 11:30 UTC
- Durée2 h 37 min
- ClassificationTous publics